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_金纲【三册完结】(93)

  捌 赭黄袍与金银山

  董温琪遇到秘琼、秘琼遇到范延光、范延光遇到杨光远,各自一世经营、掠夺的财富转瞬间成为他人囊中之物。而杨光远也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后来试图谋取更大利益,勾结契丹,终于让石敬瑭下了狠心,派出大将李守贞围死了他。他们无人如愿得到并享用那件梦想中的赭黄袍,也无人平安地得到并享用一世用之不尽的金山银山。

  “炊饼”王妃的远见

  公元933年,李嗣源死后,李从厚继位。

  公元934年,李从厚死后,李从珂即位。

  公元936年,李从珂死后,后唐亡;石敬瑭建立后晋。

  公元942年,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即位。

  公元946年旧历十二月,后晋亡国。

  公元947年旧历正月,耶律德光进入汴梁,僭位为中原和大辽的双料皇帝。

  公元947年旧历三月,耶律德光北归;任命萧翰留守汴梁。

  公元947年旧历五月,萧翰闻听刘知远向汴梁开进,于是遁走。

  公元947年旧历六月,刘知远进入汴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萧翰遁走之后约一个月时间,汴梁出现权力真空。

  萧翰,是述律平太后哥哥的儿子。耶律德光在汴梁时期,将汴梁改为宣武军,任命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

  耶律德光北还后,要萧翰留守汴梁,萧翰并不情愿,也在想着尽快北归。他知道后晋宫中还有五十多个宫女,就想在北归时把她们带走。但原后晋宫中的太监张环不给他。萧翰于是派人将宫门大锁打开,夺走宫女,抓住张环,用烧铁烙他,直到把张环肚子烤烂而死。

  但萧翰北走,汴梁总得有个主事的,不然,撒手北归,那局面不可设想。他担心不能从容而退,于是想到选人来“监国”。他想到的合适人选就是许王李从益和李嗣源的王淑妃。

  当时李从益和王淑妃都在洛阳,萧翰命人赶紧将二人迎到汴梁,假传是耶律德光的诏令,要李从益“知南朝军国事”,代理中原方面军政大事。李从益和王淑妃早知从政风险太大,一直藏在明宗李嗣源的陵寝下宫之中,但被召后,不得已到了汴梁。

  萧翰当即拜李从益为帝,还安排了几位宰相和枢密使、宣徽使,并带领着契丹各部酋长拜见这位临时君主——李从益只有十几岁,还是个孩子,王淑妃就相当于母后摄政。

  文武百官来拜见时,王淑妃凭她的直觉意识到危险正在来临。

  她看着这些官员们,不禁哭泣道:“我们母子二人如此孤弱,却被诸公推上帝王的位置,这是祸害我家啊!”

  萧翰想想也是,如果自己带兵北退,京师治安都成问题。于是他任命了一位北来的将军做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并充作在京巡检(相当于公安局长)。偌大个京城,只给这一对孤儿寡母留下了一千多名幽州兵,让他们把守京师各个大门,同时作为宫禁的值宿警卫。

  萧翰辞行之后,李从益派使者到宋州(今河南商丘)去见高行周,到河阳(今河南孟县)去召武行德,这二位都是后晋旧臣,但二人根本不听“诏令”,都不来。

  王淑妃也知道刘知远正在向汴梁开进,更加害怕,召集大臣商议道:“我母子被萧翰逼迫,当了这个傀儡,这罪过是难免一死了。但你们没有罪,应及早准备迎接新主,自求多福,不要以我们母子为念了!”

  众人被她一番话感动,都不忍叛离而去。

  有人提议说:“现在京师各地,认真搜罗各营兵马,集中起来,估计不少于五千。这些人与萧翰留下的一千幽州兵,如果能合力坚守一个月,契丹那边必有救兵来到。”

  王淑妃看到了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四代后唐帝王的死亡,也看到了后唐、后晋两朝的亡国,后唐以来,孔循、任圜、安重诲……什么样的大臣她都见识过了,已经对乱世军政的凶险,有了切身体会。她知道眼前这一帮亡国之臣的斤两,更知道自己的斤两。她知道,这些人根本就不是这个乱世的弄潮者。她不信这些人,更不信自己。于是,这位昔日卖饼家的美女,说出了她一生中最有见地的一番言论。

  她说:“我母子本是亡国苟活之人,怎敢和他人争天下!现在已经不幸到这地步了,生死就任人裁定吧!新君如能明察,当知我们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如果现在再谋划用兵,那不仅我们会遭遇祸殃,还会殃及他人,满城都将生灵涂炭——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一些有点血性的大臣还要试图坚守城池抵抗刘知远,王淑妃不从。

  这时一位三司使(主管财政的大臣)名叫刘审交的说道:“我是幽州人,说话做事能不为幽州人着想吗?如果为幽州着想,当然应该固守京师,等待契丹来援;但有些事情是无可奈何的。自从城中大乱以后,无论官家还是私人都已经穷竭到底啦,没死留下的百姓也没多少,如果再被围一个月,那就连一个能喘气的人都没有啦!恳望诸公不要再说啦,太妃言是,一切都听从太妃的处理决定。”

  最后接受了王淑妃的意见,放弃抵抗,迎接刘知远。

  不贪财货的枢机大官

  投降刘知远,涉及一个名分问题,李从益,怎么称呼?原来萧翰安排的是“知南朝军国事”,这个“南朝”指的就是“中原”,“知”就是代理、执掌,那就等于是个“代理皇帝”的称谓,王淑妃觉得不妥,毕竟“天无二日”。臣僚中的翟光邺奏上一策:称“梁王,知军国事”,去掉了“南朝”,确定李从益是“王”不是“帝”,这样,在迎接刘知远这位“汉帝”时,似乎名正言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