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里一只虎咆哮嘶鸣。
大恶霸小魔头闻风丧胆,
护国法明天理他叫董少平。
一日,董宣生了重病,光武帝非常焦急,派大臣前往探看。使臣见到董宣家中只有一辆破旧的马车,几斛大麦,在一座破旧的房子里,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泣。光武帝听到这些情况,感慨说:“我只知他执法如山,却不知道他廉洁如玉。”董宣在洛阳令上五年,无疾而终。
七星楼
这是一桩以大唐皇帝为首的盗窃案,发生在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利用手中的皇权大肆搜求天下名帖。为了得到王羲之的墨宝《兰亭集序》,延揽佛门怪杰沙素和尚,潜入光怪陆离、神秘莫测的七星楼,将墨宝盗出,据为己有。李世民临死时,又将《兰享集序》带入棺中作了陪葬,致使这件中华瑰宝与他的尸骨一起化为一抔泥土。一代明主如李世民者,也有如此愚蠢卑鄙的行径,悲哉!此段公案载于《书法要录》中,一千多年来,被历代文人墨客引以为憾事。
1
长安的四月,山雄水奇,花红柳绿,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唐天子李世民在玄武门赐宴三品以上的官员,酒酣耳热之际,挥笔写下一幅《晋祠铭》,臣子们一片喝彩声。有的说笔触圆润,藏锋蕴势;有的说春水朝露,潇洒飘逸;纷纷向李世民讨教学书之道。李世民感叹几声,神情凄然地说:“朕学书多年,勤谨不敢懈怠,自觉笔下已有几分骨力。不知怎的,这些天来肘腕呆滞,笔端枯涩,你们说我的书艺大大长进了,我却觉得书艺大大退步了。”
大臣们揣摸不透圣上的意思,有的说“这是伟大的谦虚”;有的说“这是对臣子们的鞭策”。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却说:“笔力松弛在于腕力呆滞,腕力呆滞在于心力不济,圣上心头正遮盖着一片阴云。”
李世民眼睛一亮,连忙点了点头。
房玄龄继续说:“虞世南之死,给圣上灼热的心泼了一瓢冷水,心底有一畦寒意。寒则苦,苦则伤。伤心,伤胃,伤神。皇上当心心神受到损伤。”
房玄龄说出“虞世南”这三个字,李世民有些把持不住,双眼汪着盈盈泪水,差一点流了出来:“虞永兴(虞世南官居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永兴)是得了山阴真传的,他的书法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朕临摹了三年,才懂得了什么叫楷书。朕以为,治国不易,学书更难。书艺虽是小道,每每使朕伤怀。”
大臣们纷纷进言:“圣上乃天之骄子,普天之下皆为皇土,思则有,想则成,没有什么办不到的,皇上不该为此忧心。”
李世民摇了摇手,对臣子们的谄媚似乎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蔑视:“在历代书家中,朕独钟爱王右军,几年如一日,悉心收集,不论真伪,收集了二百五十余件,偏偏没有最珍贵的《兰亭集序》,不能不说是平生一大恨事!”
众大臣听了皇上的这番话,都暗记心里。御宴散后,便悄悄派出人到各地寻访此书帖。《兰亭集序》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35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四十多位风雅名士聚集在浙江会稽(今绍兴)兰亭饮酒吟诗时,乘兴写下的书法文章俱佳的完美作品。《兰亭集序》记述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王羲之后来又写过几次,都没有这件好,所以格外珍贵。到了贞观初年,这件法帖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里。智永没有后人,只有一个最亲近的徒弟辨才,所以估计此书落到辨才手里。各路出去寻访的人将以上情形奏明圣上,李世民闻听大喜,忙写一道诏书,宣辨才和尚进京。
2
智永师祖圆寂之后,辨才禅师继任永欣寺住持。永欣寺是越州第一大寺,自东汉开基以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梁大通元年,达摩祖师曾到此讲经,法脉大盛。到智永时期,佛法、书法名满四海。辨才继承智永的遗志,带领三百多名僧众,勤于练书,精于参禅。这一天,辨才正在禅房抄写金刚经,忽有钦差叩响寺门。问明事由,原来皇上下诏命自己进京。眉毛早已花白的辨才手捧诏书,心里忐忑不安:我一个出家之人,一无金钱,二无美女,皇上召我做甚?他辗转反侧,只是皇命不可违,不得不随钦差上路。
辨才奉诏来到长安,太宗李世民把他安排在弘文馆习书房暂住。弘文馆位于京都偏僻的一隅,接连起伏的假山如同巨大的石墙,将世俗的喧闹远远隔绝。开阔的院落内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古柏苍松屹立了千年之久,大概过于疲倦,东歪西斜,不得不借助粗大的石柱支撑着。巨大的榕树一株连着一株,根须如怒发贲张。从根须下涌出一股清泉,蓝莹莹的充盈着远古的智慧。泉水穿过花木注入一方清池,流水昼夜不息,清池却不盈不溢,这就是誉满京都的洗砚池了。沿着盘龙小路,登上一级一级石阶,便是古朴典雅的书房。
书房的摆设与永欣寺辨才的禅房一模一样,一日三餐有太监送上精致的素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打搅。辨才在书房安安静静地住了三天,第四天,李世民在玉华宫接见了他。
辨才是个心性忠厚之人,平白无故受到皇上礼遇,感到心神不宁,过意不去,见了太宗,忙躬身施礼。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