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妖蛮立时听懂,一定要全力以赴对抗方运的教化力量。
众多妖蛮分成数排坐于祭坛之下。
方运坐在石舟之侧,从吞海贝中取出笔墨纸砚,一边教学一边就地书写《论语新注》。
这些大妖王大蛮王对人族极为了解,很清楚为《论语》作注是何等重要,几乎是所有专精《论语》的读书人的最高目标,而且也无比困难,稍有不慎立不住,便会被其余人族攻讦,影响圣道。
方运倒好,当着如此多妖蛮的面一边讲学一边书写,堪称立地书橱,太过惊人。
方运首先书写《论语新注》自序,阐述自己阅读论语的过程,最后解读《论语》的来历,根据里面的内容和用词,确定《论语》乃是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们总结的孔子或其弟子之言,最后原本送给孔子斧正,成为孔子的圣道经书之一。
接着,方运书写并诵读第一篇《学而》。
《学而》篇讲学,讲仁,讲孝,乃是典型的人生哲学思想,浅显易懂,无论是曾经读过足够的书籍还是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都会在里面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
方运所作《学而》却与大多数前辈对论语作注不同。
首先,方运对《论语》点出句读,这是冒着极大的圣道风险,因为标点符号用于普通书籍十分寻常,可用于《论语》等众圣经典,几乎等于在“正经修史”,因为古代原作的《春秋》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导致语意混乱,解读众多,一旦给出标点符号,几乎就等于确定大部分语意,必然与其他的解读方式有异,从而引发圣道之争。
第2177章 孔子的学习之法!
尤其孔子亲自说过自己的教学宗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导学生的时候,不到学生经过努力却未得到正确知识的时候,不去引导学生;不到学生已经达到瓶颈处明明想说出来却差一点才能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学生。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了。
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天才的时候堪称神来之笔,乃是孔子教育多年学生的总结,并非侃侃而谈,是他切实的人生经验。
这种方式,花最少的力气,收获最大的成果。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只适合精英教育,特别适合主观能动性强烈之人,适合那些拥有强大自制力与学习能力之人,一旦把这种方式用在大众教育上,简直就是教育的灾难。
正是因为人族长久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各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才缺失,甚至也会埋没一部分早愚而晚熟的天才。
不过,孔子还有另一种教学方式,是他的弟子颜回也就是颜子称赞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这句话就是颜子称赞孔子用井然有序的方式引导和教导弟子学习,而这句话的重点是“引导”。
可在方运看来,用粗俗的话形容颜子这话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孔子曾经在《论语》中称赞颜子:“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话是说,孔子终日教导颜子,颜子很少会提出反对和疑问,像个听不懂的笨人。其实是颜子有的懂有的不懂,但听讲完自己回去学习,自己就能解决疑问,能够学有所成,可见颜子并不是笨。
换言之,颜子就是某种程度的天才,否则不会屡次被孔子夸奖,甚至连孔子也说自己要向颜子学习,是孔子最看重的弟子。
这是两个学霸之间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小学霸聪明伶俐一点就通,大学霸智慧过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在小学霸看来大学霸是用非常精密有序的方式引导他在学习。
其实对普通学生来说,听孔子讲学基本是云里雾里,孔子的实际讲学根本算不上循循善诱。
很多老先生诵读《论语》教给学生,只有在形成普遍共识的语句才故意分而读之,在那些有争议的部分,一口长句读下,根本不管学生能不能听懂。
所以方运准备放弃精英教育,进行大众教育,这样虽然让老师这一职业受累,承担巨大的牺牲却不被学生甚至社会理解,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并非人人是孔子,并非人人是颜子。
想要人族成长,必须要有无尽的牺牲。
很多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记得,只要有一个人感谢,这种牺牲便是值得。
大众教育的根本,是简单易懂,井然有序,要真正的循循善诱。
句读标点,字体简化,训诂注音,题海战术,都是重中之重,四者缺一不可。
所谓题海战术,就是走向学生举一反三的对立面,要举一反一,举四则反四,不要鼓吹什么素质教育,就是进行填鸭式教学,这样既不会漏掉任何大器晚成者,也会让普通学生获得明显的提高。
在圣元大陆也好,在华夏古国也好,每个学生都必须要认清一件事,学习的目的不是通过考试,而是丰富知识,是获取能力,是在生存,是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太多的学生在孩童少年期接受错误的教育,以为学习就是应付考试,最终即便学有所成,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却陷入迷茫,稍有挫折便无法克服,浑浑噩噩。就算后来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巨大的错误,却在巨大的惯性推动下难以静下心来重新学习,人生自然无法进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wuxia/hYV.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东方玄幻 永恒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