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之前,方运就决定要给所有学子一个清晰的认识,即便大部分学子未能看透学习的本质,至少早早被点出来,对其人生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方运这些年早就阅遍圣元大陆所有版本的《论语》疏注,同时还阅尽华夏古国相关书籍,对《论语》的理解早就登堂入室,有了自己的见解。
早在晋升二境大儒后,方运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实力达到一种瓶颈,意识到自己可以晋升三境,但再往上非常困难,心有所感,反复阅读《论语》,最后被孔子所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吸引,反复揣摩,恍然大悟。
这三句话不仅在圣元大陆,连华夏古国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可真正能看透之人,也就是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默而识之,是第一步,就是最基本的阅读和记忆,即便是死记硬背也无所谓。
学而不厌,表面意思是学习而不厌烦,但意译则应该是学习不能有局限性,必须要有广度,同时在擅长领域有深度,反复学习。
最后的诲人不倦,方运一开始只以为是孔子的教学之法,但经过揣摩才明白,这根本就是学习之法!
“诲人不倦”的重点不是教导人,而是后面的“不倦”,是要不疲倦和不藏私地教导他人或者说分享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知识学问掌握得更加透彻和牢固。
方运当时悟透之后,立刻想起后世曾有人研究,听讲和初步学习只能获得少量的知识,不过十之一二,并不牢固,因为大部分所学会遗忘消失。
只有经过复习之后,才能牢固获得一定量的知识,也不过十之二三。
可若是用教导或交流的方式把所学和所复习的知识说出来,那么获得的知识不仅多,九成甚至满十成都有可能,而且非常牢固。
数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并一直运用!
方运越读《论语》,越发现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是学习之道,其余无论是仁义礼智或政等,皆是细枝末节。
《论语》便是一部授人以渔的神书。
所以方运决定在以后的方氏学院中开展学习、复习与讲授三步法,而让学生讲授虽然最耗费时间,实行起来也有困难,但却能让其获得巨大的进步,可以在重点知识方面使用。
大不了让孩子去讲给家长听,不管家长会不会认真听,让孩子在那里讲就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式。
讲授并非只是说话这种单一行为,而是复杂连续的行为,还包括最关键的挖掘记忆和强化知识。
正是学到这一点,方运始得教化圣道边缘!
我其实最不想作者本人出现说教,借书中人言足够,但怕有些读者没有认真读这章。
所以可能占用收费章节说两句让大家多花一两分钱,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要保持学习、复习和讲授,尤其是有孩子的,培养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天才无所谓,随便长长都是精英。
文中所说迷茫之人,就是我的同学,当年在学校成绩非常出色,可大学期间因为感情而沉沦,现在老婆儿子都有。今年重新联系上,哭诉说他的家长不懂规划人生,没有给他选好专业和职业,没有给他指出真正的道路,学习只为考试,导致现在特别后悔。他说当年要是让我骂着他激励他,他现在肯定不这样。
可惜,当年我自己也不懂这些道理。
当年没人帮自己指出,可以后悔,若是有人指出还不去做,那便只能一声叹息了。
进步的关键是改变。
说这些,在写作中小说中落了下乘,但实在忍不住,抱歉。
第2178章 《学而》新解
《论语》的开篇《学而》篇很短,只有十六章,每章不过几句话。
方运持笔书写并念诵人人都熟知的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方运诵完,便道:“本句之中,‘说’字通悦,发音也同悦,‘愠’对初学者来说算作生僻字,是生气的意思,所以要先注音。”
方运一边说着,先把这两个字的读音在纸页上标注,接着,开始进行训诂,也就是解释其中的文字和词语。
“在春秋时代,‘时’往往是指恰当的时间或一定的时候,随着语言变迁,时的意思更接近时常;‘习’同样如此,今多有学习温习之意,但在古代,更重实习、实行。而‘学’字,不仅仅是指学习,也可指完成学习……”
在训诂的过程中,按照惯例还要引用之前名家的解释并进行辨别讨论。
训诂之后,方运开始直译这句话,一边写一边道:“学习并在适当的时候实行,不也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方运完全是用白话文和简体字来直译,这是为以后普及大众教育做准备,而且早就决定,以后自己若写书,定要一分为二,一份用白话文简体写,一份用文言文旧体写,如果能做到十几岁的孩子都能看懂,那便是最大的人道功德。
方运稍作停顿,扫视一众妖蛮,继续一边写一边道:“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众圣经典的话,那便等于没读过,所以直译之后,应当再加意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wuxia/hYV.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东方玄幻 永恒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