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参与讨论草案的官员至少也都是进士,而且大部分草案是有分类,比如一些关于律法细则的草案,主要由刑部官员负责,若是州牧收到草案,不会大张旗鼓召集属下与幕僚,只是写一些自己的意见建议传书给左相阁。
但是,若是涉及民政之事,刑部便不会花费太多时间,主要由户部和各地主官负责。
所以,那些官员忙归忙,都只是处理一部分草案。
左相阁不同,要处理所有的草案。所以,左相阁的成员一直在增加,增加的人员中,一半是方党的官吏,一半是没有党派印记但特别有能力的官吏。
在这方面,方运不仅传书请教好友,甚至传书给柳山,请教有关能臣干吏的挑选方法。柳山没有藏私,诚心指点。
人员太多,左相阁附近的住所都被占满。
以致于左相阁很快提出一项草案,内阁搬迁。这项草案很快得到批准,工部开始在皇宫附近建造新的内阁办公地。
相关的草案政令不仅多,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精深同时又广袤的学问根本无法透彻理解,即便是方运,都靠一心二用与神药维持,同时也借由这个机会修炼天常分神法。
所以,全景国最苦的不是官员,最累的不是方运,而是太后与景君。
第2441章 太后病倒
按照规矩,即便太后垂帘听政,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也必须要让景君在一旁。
一开始还好一些,但随着方运的草案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很多东西都需要左相阁官员出面讲解,太后才能听懂。毕竟,连左相阁的官员都需要方运讲解才懂。
这一讲解,花费更多的时间。景君年幼,根本撑不了多久,经常越来越不耐烦,甚至听着听着就睡着。
最后,为此左相阁又提出,若景君身体欠安,可以不用作陪。
于是,太后便开始一人与官员处理草案与政务。
国君要做的事情太多,平时就要处理各种政务,现在又有密集的草案,一个强健的男人都未必能撑得住,更不用说太后。
太后的心神一直紧绷,防备方运,防备百官,要避嫌避免落下乱政的骂名,还要兼顾政务,而且要理解那些对普通读书人来说都难以理解的政策法令,再加上要长时间批阅奏章草案,等于身心双重超负荷。
于是,一个月后,太后终于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
纵然有医家大学士亲自出手,也无法解决,只有神物才能让她恢复健康。
但是,皇室宗亲不可能允许太后服用神物。
神物稀少,只能留给国君。
太后病倒,奏章文书如同一座小山积压在御书房,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于是,皇室的宗亲开始四处游说,希望太后任命一位摄政王代为处理政务。
结果此事一出,太后突然精神大振,拖着病躯强行处理政务。
所有人都清楚,一旦设立摄政王,那太后将再无实权,而且景君未来极可能被摄政王架空。太后宁愿看到方运掌权,也不愿意设立摄政王。
几日后,太后曾询问内阁,希望内阁派出几位官员帮助她处理政务,结果遭遇所有官员的反对。
太后居住宫内,真正用得上的只有少数读过书的宦官,但景国官僚一直对宦官严防死守,宁可眼睁睁看着太后累死,也绝无可能同意宦官干政。
若是太后调用新的官员帮她,那几乎等于重新成立一个小内阁,架空了原本的内阁。所以不仅内阁官员反对,各部各州的官员同样不可能同意。
太后不得不继续强撑着,以至于太医院安排两位医家翰林长期陪护,这才保证太后不至于恶化,但如果继续下去,就别想恢复健康。
景国的官僚机构太过于庞大,而政务无比繁杂,太后健康的时候都难以处理完所有政务,在生病的时候更不用说。
于是,政务积累越来越多,官员的奏章迟迟得不到批复,官员的怨气越来越多,各地多有官员因为得不到批复影响自己政绩甚至升迁,开始公然批评太后。
甚至有官员直接上书请太后交权,但被方运将奏章压下,不作处理。
一开始,所有人还在隐瞒百官的不满,最后隐瞒不住,太后得知后怒急攻心,吐血昏迷。
太后昏迷的消息立刻引发全国的关注,甚至有谣言说方运毒害太后。
最后,圣院不得不派出医家大儒前来诊断,最后诊断的结果只是操劳过度,若不好好休养,恐有性命之忧。
虽然方运毒害太后之事被辟谣,但论榜上许多反对方运的人开始兴风作浪,认为这是方运的阴谋,先累死太后,然后以左相之身独揽大权。
一些景国的官员气不过,在论榜大骂那些人,并说现在京城的官员已经忙疯了,方运已经一个月没有回泉园,一直住在左相阁。而且方运自身的伤势比太后更重,他若是真想累死太后,那等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
方运不为任何言论所影响,在率领群臣看望太后之后,依旧进行密集的革新。
一开始,方运只是作出草案,但后来,陆续开始作出提案,相当于普通官员上书对朝政提出意见。这些提案的内容,大都不是左相阁直管,主要由右相、辅相和文相分管。
太后昏迷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偶尔醒来也是意识模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wuxia/hYV.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东方玄幻 永恒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