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之后,太后终于清醒,并坐在床上,陆续召见了许多亲皇室的官员。
这一天,太后批复了半个月前右相曹德安亲手提交的奏章,那份奏章是一份提案,希望一些政务由内阁自决,不需要得到国君的批红。
提案之中,还列出具体的内阁自决事项,比如五品或五品以下的官员任免,一些影响较小的法律条例,对府县官衙的革新,区域性政策的颁布等等等等。
内阁众官喜不自胜。
这意味着,与皇权之争,官僚又胜了一局。
但是,所有人明白,太后皇室同意不是因为病重,而是那份奏章得到全国官员的支持。
随后,内阁开始理清职权,哪些以后必须要上奏给太后国君,哪些可以由内阁自行处理,这是一项极大的工程,需要整理出完整的条目,盖上玉玺后才能生效。
经过连日的努力,内阁众官终于制定出完善的法令,明确规定内阁自决的范围。
新的奏章送到太后那里后,足足拖了三天,太后才正式批复同意。
随后,积压在御书房内的文书奏章被撤走大半,之后送到太后面前的奏章明显减少,甚至让皇宫的宦官们都清闲下来。
景国内阁分权的消息传到论榜之上,许多国家的官员纷纷大骂景国官员丧心病狂,都是乱臣贼子。
但是,那些真正的高官却很少参与这个话题。
因为国君也是人,历史上除了少数真正精明能干且精力旺盛的国君,大多数国君的才能非常一般,与其把政务交由国君裁决,不如交给一步一步从底层爬上高位的能臣。
在各国官员反对的浪潮中,武君罕见地开始仿照景国,开始分权给武国内阁和各部。
许多官员感到意外,但一些有志之士却出面支持这条政策。
实际上,很多低级官员的任免本来就由吏部内阁决定,送交奏章后,国君基本会立刻批红,很少会反对,但惯例不是法令,真正的任免权力还是掌握在国君手中。
所以,内阁与各部自决是大势所趋,方运不过是将既成的事实确定为严格的律法而已。
方运自始至终就没觉得这条政令会被阻挠,因为无非是相当于华夏古国明朝时期的廷推和部推,是任何人包括自己都无法阻挡的潮流。
方运只是轻轻推动了一下,加快了这种潮流。
实际上,方运现如今的革新,很大程度上是把景国潜在的规则化为明确的法令制度,并没有真正惊天动地的大变革。
但这些,是大变革的基础。
第2442章 水土部
阁部自决法令的通过,引发了深远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官员第一次有法理上的自决之权。
而在此之前,哪怕是最微小的权力,名义上都是国君借官员之手在行使权力,哪怕实际上是官员自己在做事。
这一次给予内阁自决之权,本质上就是皇室交出一部分真正的权力。
这种权力,交出来简单,永远别想收回。即便出现一位强势的君主强行收回,等他驾崩,百官还会想尽办法获得这些权力。
太后一开始并没有觉察到这件事的真正影响,后来论榜上读书人慢慢分析透彻后,太后看罢,再一次吐血昏迷。
没过几天,宗人府的皇室成员集体看望太后,太后再次昏迷。
因为,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指责太后犯了大错,出卖了皇室与国君,出卖了皇权,甚至指责太后与方运有不可告人的交易。
但是,没有哪个皇室成员敢跑去骂方运。
远在密州任职的赵红妆,不得不日夜兼程返回京城。
削弱皇权,内阁的权力暴涨。
因为这几乎都得益于方运,所以其他内阁成员很少再为难方运的草案,只是偶尔多为自身及自身的官署争取一些利益,仅此而已。
所以,左相阁的政令推行非常高效。
不过,方运并不是没有经验的官员,在拉拢了一批官员后,毫不客气借用吏部之手,联合监察院,打击了一批曾经阻挠他的官员。虽然那些官员地位最高的也只是四品,但方运的处理手段老辣直接,没有丝毫的疏漏,即便是他们的后台也挑不出错,吃了暗亏,不敢反击。
因为,他们很清楚,方运这是在打草惊蛇,谁现在敢站出来反对,方运就要拿谁立威。
实际上,从方运担任左相开始,所有高官都很小心,避免成为方运立威的目标。
连左相都被逼走,连太后都被气吐血,方运不会畏惧任何一个高官。
被方运惩戒的官员中,有一个鸿胪寺的从五品主事,走的是陈圣世家的门路。在被方运贬谪后,跑去陈圣世家诉苦,因为他外祖母便是陈圣世家现任家主的表妹。
结果,陈家的嫡长孙陈靖正好在,此人原本就与方运有旧交,而且为人方正,在得知那个主事竟然利用外交官的职权跟庆国有一些勾当,指着他的鼻子把他骂出陈家。
事后,陈家动用力量直接夺了那人的官位,发配到镇狱海,处理手段远比方运激烈。
那个主事的遭遇让许多自认为后台强大的人不寒而栗,他们其实一直都清楚,任何一个爱惜羽毛的大势力,都不愿意跟赞誉满天下的方运结仇,更何况,那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方运的引蛇出洞失败,但敲山震虎很成功,这让他的革新格外顺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wuxia/hYV.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东方玄幻 永恒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