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外祖父生前尚未处理的一桩案子, 看似无甚出彩之处,却还是吸引了谢洵的注意。
兖州节度使江长丘侵占民田,在当地欺男霸女,恶名昭彰, 兖州士子孔岐上京赶考,中举后才敢呈上兖州百姓的联名书。
彼时收到这封手书的, 正是他的恩师, 国子监祭酒陆岱。
先高祖皇帝登基不足三载,又是久病缠身, 沈皇后母族门庭衰落, 不足为先帝提供助力。
在朝堂上几乎只手遮天的正是已然入阁的江行宣, 江丞相。
节度使江长丘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本家侄儿, 故而这桩案子意料之中地被压了下来;
始终为这桩冤案走动的陆祭酒也在两年后被牵扯进贪墨案,陆家满门男丁抄斩, 女子流放。
兖州士子孔岐万念俱灰, 又觉愧疚恩师, 在行刑的午门前自刎谢罪。
江相痛心疾首, 做出一副惋惜模样, 亲自上书请求高祖将本家侄儿革职查办,高祖答应了他的请求,先后派两拨人去调查。
结果却都无非是兖州节度使两袖清风, 陆祭酒及其学生孔岐的手书不过是道听途说, 毫无可信之处。
谢洵看完后,将那封书信报告撕下, 带出了翰林院。
他心中已有了大概的猜测,倘若当年侵占民田事假,江丞相和他那侄儿也不必如此斩尽杀绝。
不过是钻了皇权旁落的漏洞,翻云覆雨罢了。
可要翻案也并非易事,高祖已经薨逝四年,这桩案子又是太昌十六年的陈年旧案,江相素来心狠手辣,只怕不会留下人证物证。
若非藏书阁诸多书信仿若浩淼烟海,只怕这张案子的报告也不一定能得以保存。
现在朝堂上无人知晓他与当年陆家的渊源,兹事体大,谢洵要想翻案,必须找到能站出来说话的人,顺手将江丞相彻底扳倒。
要想查明关键之处,只怕还得去一趟兖州。
从前困在宣宁侯府,谢洵寸步难行,现在初入朝堂,何尝不是另一方面的如履薄冰?
因为他公然和江丞相叫板,朝中已有许多大臣斥责他越俎代庖,目无礼法。
连他的亲生父亲,谢侯爷也不敢同他来往,恨不得立即同他划清界限。
“老朽没有这样的逆子!”这句话已然成了宣宁侯的口头禅,恨不得宣之于天下。
谢洵如愿入仕,终于能接触到当年的案子,终有一日会完成母亲的遗愿。
可真正走上这条路,才觉得是这般辛苦,孑然一身,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说来还要感谢公主赐予他这个驸马的身份,倘若他只是一个世家的庶子,被家族抛弃却还在朝上进言,只怕早已被关进了刑部。
拔步床上的少女懒懒翻了个身,正逢几颗星子连在一处,透过窗牑洒进些许星光。
谢洵侧首,看向床上的少女,她枕着一头乌发,几捋发丝垂在床边,面庞柔软,像暗夜中缓缓盛开的昙花。
寂静中,谢洵竟不由自主地觉得现在这样的生活也很好。
他不知自己因何而满足,或许只是因为公主待他真心,亦或在公主府没有那些异样的眼神。
谢洵的视线顿在屏风后的少女身上,脑海中却浮现出卫疏说过的话。
“公主待你,情深意重,谢兄此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公主待他,情深意重。
卫疏笃定,公主喜欢他。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卫疏又总出入风月场,虽是赏曲听唱,也比他有经验。
所以卫疏所言,定是有几分道理的。
谢洵阖上双眸,久如坚冰似的心却似乎被人敲出一块缺口,冰碴子落在地上,发出咔擦声响。
“喜欢”,青年薄唇微启,艰难地说出这两个字,耳后皮肤的温度却渐渐攀高。
只是他刚弯起的唇角又僵在脸上,谢洵看了少女一眼,眼底带着化不开的幽怨。
为什么一边喜欢他,一边却还要找祁庭。
就像当年的宣宁侯,一边对着母亲聊表衷肠,一边对王夫人的命令说一不二。
这样想着,谢洵的脸色越来越冷,一股奇怪的委屈感和不甘心蔓延至全身。
“负心”二字游荡于谢洵的脑海。
他一遍遍回想着她和祁庭见面抠裙以污二二期无耳把以每天追更柔柔文时的欣喜场景,又想到所有人眼里祁小将军和靖阳公主之间的天作之合,心中堵的厉害,几乎压不住戾气。
是负心,他这个丈夫的地位,甚至还不如一个竹马准面首。
谢洵牙齿咬上舌侧,鲜血的腥味立刻在嘴里蔓延开,灵台清明,一股锐痛压住他纷杂的思绪。
二人略有争执,便闹得这样的结果,她与那祁小将军这般亲密,实在让谢洵心里郁闷。
谢洵咽下嘴里的血,凸起的喉结上下一滚,心中已然有了决定。
只要一日未曾和离,他便会一日守在靖阳公主身边,做好她真正的驸马,绝不会让旁人插足。
待他为陆家翻了案,除掉野心勃勃的江丞相一党,届时自然会同公主和离,还她自由身。
但现在,夫妻一体,没有一个丈夫能忍受自己的妻子被觊觎,哪怕只是表面的夫妻,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