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车里两人都有些心乱如麻不想说话,沉默着回了家。
珍珍现在住在大学的教师家属楼里,
因为还没结婚,分给她的房子只有六十多平,
肯定是住不下接来的几个孩子,
她准备搬去四合院住。
在二环内的四合院暂时只有一个三进的和一个一进的,
一进的就是家在西北的陈大爷的房子
房子不大,
但是在东西走向的胡同北侧,正宗的坐北朝南好风水。
另外一千四百多平米的三进四合院,有三十多间房,
这套四合院保存比较完好,
不像大杂院那样被改建的面目全非。
唯一的缺点是坐西朝东方向的,不朝南。
不过地方大这一优点足够掩盖这一小小的缺点了。
到了北京,她先带着孩子们去了趟学校家属院。
“咦,韩老师,怎么带这么多孩子?”
“都是我亲戚家的,以后跟着我在北京上学。”珍珍笑着和打招呼的秦老师妈妈说话,
秦老师家一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那住在哪儿啊,这么多人的?”
“我在胡同里有个小院子。”珍珍把那个一进小院子的地址说给了她听。
秦妈妈说:“那地方好,离小学中学都很近。”
“是啊。”珍珍笑容满面地带着孩子们搬了些物品回了大院子。
现在是八零年代后期,什么物资基本都有,
只要有钱就行。
“进来吧。”珍珍打开斑驳的大门。
几个孩子一溜地进了门。
“哇!”几人惊叹不已,房子虽旧,可依然能分辨出,几十年前的辉煌和繁华。
这个三进的院子的格局不是常规的横着三进,而是竖着长条形的三个院子排了一排,
在一进院子里靠墙有棵十几米高的绒花树,怕有百年了,
一进院子被它覆盖了一半,
二进院子是主院,三间正屋,正屋两侧各有一间略小些的耳房,
东西厢房各三间,
房前都做了游廊。
三进院子里正屋就两间,厢房和二进一样多,但院子比二进还大些,这进院子珍珍打算开个侧门,以后好停汽车。
“好大啊。”大孩子们几进院子里跑了个遍,院子的地砖缝里生了好高的杂草,
珍珍怕有蛇,制止了他们去探险的心:“别跑了,先把这边的屋子给收拾下。”
房屋买到手后,珍珍就把里面为数不多的家具收了起来,
门窗也都换了最新的,现在只要收拾好了床铺就能休息。
她在隔壁屋里放了一堆的被子,洗漱的盆,
厨房里有大灶,她生了火起来,换了口新锅上去,另外又点了一个煤球炉子,
也不干嘛,就是烧点水等下洗漱用。
“人呢!”珍珍在院子里大喊一声,从各个角落跑来五个孩子。
珍珍给三个大孩子每人发了个塑料盆:“去把屋子里擦一擦,然后被子铺铺好。”
一进院子里各个房间空荡荡,她简单收拾了两间屋子出来,一间男孩一间女孩,
男孩那屋是建设家的小子韩栋梁一个人住,带回来的5个孩子只有这个是男娃。
女孩屋里放了两张床,珊瑚表姐家的雀儿还小,跟着燕燕一张床。
自己带着喜儿家的文文和建国家的红红在一张床上睡。
半夜的时候,珍珍迷迷糊糊感觉有人在旁边小声喊她,
就见一个黑影站在床头,
“啊!”
珍珍吓得在心里尖叫。
“小姑。”
8岁的栋梁抱着枕头又喊了声,
珍珍的心脏咚咚跳个不停,没好气问他干嘛。
“我害怕。”栋梁不好意思地说。
珍珍懒得下床把灯打开。
无奈把文文和红红往床中间挪了挪,让他睡到床的最里面,还好这张床是两米大的,挤挤够睡。
第二天一大早,珍珍是被一阵湿漉漉地感觉浇醒的,
文文尿床了,红红6岁了还好,不过看她在床上那弓起的身子知道她也快憋不住了,忙喊醒了几个孩子,让她们各自去方便。
珍珍换了身衣服,然后出门打开沿街的大门,在门口站了站,
不到两分钟就有路过的老太太跟珍珍搭话:“咦,这房子是你买的吗?”
她见珍珍头发披散在脑后,眼角还带着眼屎,一脸刚睡醒的样子问她。
“是啊,我带几个孩子住在这。”珍珍礼貌微笑道。
“哦!?”随后老太太三言两语就摸清了珍珍是底细,当然这也是珍珍故意的,
在这里住总归要跟街坊见面,现在藏着不说,以后他们也会知道,
老太太听说她是大学老师,年纪轻轻的不到30岁带了亲戚家的几个孩子来北京,
一边鄙视着韩老师家的乡下亲戚,这肯定是看着韩老师在城市有工作,各家哥哥们来吸她的血。
听韩老师说想找个帮忙的阿姨,平时带带孩子做做饭,晚上可以回家住也可以住在这里,
老太太忙推荐了自家亲戚,就在这隔了一条街的邻居,
有人帮忙珍珍就轻松多了,几个孩子的户口比较难办,第一年没时间,给适龄的孩子上了高价的借读生,第二年给他们都办好了户口,除了最小的文文,其他孩子都能上学了。
小学就在几百米外,大的带小的自己上下学,也不太用珍珍操心,
其他用一年时间慢慢修缮了整个院子,整个院子的外观还是中式风格
她和几个孩子住在二进院,
买了最新的进口家电,洗衣机、电视机、煤气灶、空调、电饭锅等现代家用电器几乎都有,
主卧的墙上地上都贴了瓷砖,家里孩子多,要是墙纸或者白墙不够他们画的,
这个房子的舒适度已经要媲美二十年后了。
第81章 番外二
珍珍从空间里拿出一辆老式汽车, 准备带孩子们回乡过年,
后备箱里准备了八十年代的流行的墨镜,海外的化妆品, 保健品,还有给各家的一些工业品,
到云海市后, 珍珍先把几个孩子送回各家, 总得让人家亲生父母看看孩子。
建设夫妻俩送别小姑后, 拉着栋梁左看右看, “高了,也胖了。”
栋梁腼腆笑了笑:“姑奶家的饭菜太好吃了。”
做饭的陈阿姨据说她爷爷是开酒楼的,她爹是在国营饭店上班, 她也有一手好厨艺, 并且家里一年四季的水果不断,很多都是栋梁以前没吃过的。
建设老婆见儿子出去半年就和自己生疏了,眼泪汪汪地看着建设,语气埋怨:“别家都是女娃, 就我家是男娃,你也真是舍得。”
“你懂什么!”
他打开栋梁带回来的背包, 出了两本书, 还有一套棉袄和一套棉毛衬衣, 还有一大袋子的橘子和苹果香蕉。
别家都送孩子去北京, 那可是北京啊, 自家要是不送不就吃亏了嘛, 看这崭新的衣服, 不送去的话哪里来的。
再说了, 送小姑养也没啥, 就算上了小姑户口,也是跟自己一个姓,左右栋梁以后还是自己的孩子。
珊瑚接到孩子后对着珍珍左谢又谢的,
“带点咸鱼回去吃。”珊瑚拎了一篮子自己晒的咸鱼给珍珍,
珍珍没有拒绝,收了下来:“那好,这些年可一直吃的你家的咸鱼,不吃还不习惯了。”
珍珍走后,珊瑚看着变白的闺女高兴得泪眼朦胧:“燕子,在京城过的怎么样。”她粗糙的手摸着闺女的脸,心里已经有答案,可还是想女儿亲口跟她讲。
“在表姨家可好了。”燕子的双眼亮晶晶的:“房子好大好大啊,现在装修好了中间院子,我有自己的房间呢!”
自己一人住在东厢房,靠窗户的是书桌,屋里装了空调,地板和墙面都是白白的瓷砖,开了灯后像是给屋子里打了一层光,
有高到屋顶的大衣柜,柜子上有整面的大镜子,到了季节表姨就会带他们五个人去商场里买换季的衣物,
也不给他们买太大的衣服,说是每个季节都买,没必要买大的。她就带了自己和妹妹的夏天和秋天衣服回来,自己和妹妹长得太快,明年都不能穿了,表姨说可以带回来给妹妹穿。
珊瑚摸着她带回来的旧衣服爱不释手,跟新的没两样,
可见女儿这么开心,丝毫没有因为换了地方就不习惯,语气酸涩地问:“燕子,你怨妈不?”
燕子楞了下,:“妈,我干啥要怨你,我还要谢你呢。”傻乎乎的燕子根本不明白她妈的意思,
小小的雀儿更不明白了,到了她妈怀里有些不自在的动了动身子。
珊瑚也不知道这么做是对是错,目前来看孩子过的很好,这就可以了不是吗。
珍珍回了村上,村上的房子勉强住得下几人,可珍珍还是打起了装修房子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