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庶女上青云_吃吃汤圆呀【完结】(17)

  她这点见识都源自老爷,但也让顾一昭听得津津有味。原来古代就已有这么发达的水上城市,比威尼斯都繁华许多。

  沿河进了城,又在一处码头停下来,过了许久,顾一昭才听见仆从在外面说:“请姨娘、娘子们落轿。”

  下了船,偷偷打量看见这里是个小码头,落在河边,朴素石头不显,也不知是特意清场了还是t自家仆妇多,居然没看见顾家仆妇之外的人。

  后来坐了轿往码头后头走,看见码头靠岸这一侧都圈了以来,顾一昭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私家码头。

  即使知道顾家有钱,也没想到能这么有钱。

  坐了轿子又走了半盏茶功夫才到顾家大门口。

  四姨娘旅途劳顿,不满嘀咕:“怎得刚才下船不直接进府啊?非得绕这么一圈累死人?老娘都快憋不住了,急煞人。”

  顾一昭赶紧扯扯她袖子,仔细询问,才知下船地方是顾宅后侧的一处码头,太太偏要坐着轿子进大门,所以才绕了这么一圈。

  旁边服侍的小丫鬟不明所以,倒豆子一般说出来:“实在是不巧,原本我们家大门挨着的那块河道淤堵清河,所以只能委屈太太从后门进来。”

  顾一昭摇摇头,顾介甫是一城长官,在封建皇权下哪个清河道的不长眼,敢专挑知府夫人进门时清河道?想必一般都会跟府上打招呼,和管事询问核定过日期后再动工。

  崔氏不在家,那对接的管事想必就是两位姨娘的人……

  崔氏也没接这茬,而是让人又抬轿子到正门,怪不得先前在码头耽搁了那么久。

  太太轿子从正门进了宅,顾家这些小娘子和姨娘走得西侧门,四姨娘趁机去五谷轮回之处,轿子又走了一段距离,这才听见一声“落轿!”

  顾家别院已经够让五娘子惊讶,没想到城里的顾家大宅更是宏伟,大约有60亩地,40000平方米,相当于五个足球场,要知道恭王府也就90多亩地,也多亏祖上置下这片家业,否则真不敢住。

  “那算什么?那一整条街都是顾家的宅邸。”四姨娘小声给顾一昭讲解。

  据说老爷嫌官衙挤窄,索性就搬进了这套祖宅,反正是祖产,也不怕言官们弹劾。

  等进了正院与太太汇齐,自有仆妇打帘,除了老爷,为首几位珠翠满头的早立在日头下,恭顺行礼:“见过太太。”

  太太却并未让礼,由着她们几个在女儿前行礼,倒是几位小娘子有眼色赶紧侧身去不受亲娘的全礼。

  顾一昭小心打量,打头那个绝色美女应当是三姨娘,非但生得好,一举一动都柔弱无骨,所以即使一脸的飞扬跋扈也让人心生怜惜;

  旁边长得朴素的应当是二姨娘,上来就亲亲热热来扶崔氏,一脸“我要告状她们欺负我!”的神色;

  而两人背后很低调随大流的应当就是大姨娘,笑得得体,站得笔直,就是总让人感觉没有灵魂,有一种伪人感。

  “小五看什么呢?”

  顾一昭不提防忽然被老爷点了一句,赶紧低头做不好意思状:“我觉得咱家真大!”

  老爷笑:“倒不及太原老家一半大。”,一边伸手来扶太太进院:“这几个月园子整修完了,正好今日搬进去。”

  太太便问起院子的修缮情况。

  两人一问一答,倒衬得其他人多余了。

  几位姨娘看着老爷扶太太的手,就流露出各种神色,却也都懂得收敛,反应过来后相视一笑。

  这一笑倒把几人素来的恩怨冲淡了几份,于是携手热热闹闹进了听松堂。

  听松堂是顾家正房,从大门——议门——中轴线一路过来,稳居正中,便是太太的院子,也是家里起居的中心。

  其余几人便要住在园子各处。原来先祖建宅邸时前房后园林,顾介甫整修时就觉得太过清冷,索性叫装修的工人将园中观景的亭台楼阁都整修成能住人的小院子,由儿女们挑拣着住,图个热闹。

  大太太洗了手脸后才松了口气:“说起来这一路也颠簸。”

  正说着,大姨娘便上前行礼:“妾身正要给太太赔不是呢,定好了日子清河道,没想到太太倒来了,这来得突然,原本请大师看好的动土除淤的吉日又不能改,只好委屈太太……”

  不卑不亢,条理清楚,让人听着觉得若是崔氏就此做文章反而显得主母小肚鸡肠借题发挥。

  太太果然面上划过一丝怒意,但到底是压了下去,仍旧扯了扯嘴角挤出了个笑容,她旁边的郑妈妈赶紧上前补充:“太太说了,家宅安宁为上。倒是这日头下来回折腾,害得太太中了暑,让老奴想起当年在宝鸡那一回。”

  “还说呢。”太太想起从前,不由得失笑,“那时候年轻,以为宝鸡是西北苦寒,谁知道夏日热起来比南方也不输,我又急着赶路去和老爷汇齐,中了暑也不知道,还问大夫我是不是有孕了。”

  顾介甫便也流露出怀念的神色:“宝鸡热起来是真热。”,那时两人新婚,顾介甫在宝鸡为官,得了病,崔氏接到信心急如焚,就求了老太爷老夫人,亲自动身去宝鸡探望夫君。

  也算是糟糠妻了,这情分自然不是妾室们能比的。

  顾介甫面露柔情。

  郑妈妈瞥了一眼大姨娘,唇角微微勾了勾:哼!拿那些不入流的手段想跟太太斗?门都没有!

  太太回忆完青春后开始处理正事,叫四姨娘母女俩分院子:“分院子时你们不在,如今只能挑旁人剩下的。”

  顾一昭便拿了家中宅邸的草图看,左边水闸引了一条水,自西向东在园中分了三道后汇入大湖,湖上三个岛,湖东边一个大假山。

  各处院落就罗错在园中,颇为有趣。

  顾一昭看了看,挑了湖西边溪流旁一处地方。

  虽然离着后厨近,有食物气味又难免嘈杂,但胜在那块地方清静。

  定下了房舍便是取名,原本这处居所叫“偎玉居”,老爷题字时沉吟:“这名字过于娇柔,不适合女儿家。”,他说得含蓄,其实是过于香艳的意思。

  “煨芋居,挺好的啊?”四姨娘不明就里,“火堆里煨山芋,又能吃饱又暖和,哪里娇柔了?”

  大家笑。

  顾介甫也笑着看了四姨娘一眼,这还是几月来两人第一次见面。

  他就笑着说:“那就煨芋居吧,耕读传家方能兴盛门庭。”

  他也没有厚此薄彼,给其他几位儿女们都题了名字:外出读书的长子挑的是拜石轩,老爷称赞:“那里清静,是读书的好去处。”

  二娘子所住挹秀台,在假石山最上方,顾家后花园挖池塘沟渠时多出来的土方就造了一座小土山,遍植奇珍花卉。

  居高远眺,一眼就能将园子中动静俯瞰得一览无余,也合乎她嫡女的傲气。

  她的跟屁虫四娘子于是就近挑的是澹月坞,正在山脚下:“二姐看山,我看山月。”一排小屋不是宽房大舍,好在间数多。

  三娘子跟大姨娘一个性子,宽厚平和,人人都说贤,挑了人人都不要的卧波阁:“池中小岛,姐妹们都嫌太潮,我却住着正好。”

  二娘子撇撇嘴:“就她最贤能?”

  六娘子是个才女,住在枕流斋,是在石山往下流淌的溪流上临水而筑的建筑,取自“枕石漱流”这样高雅的典故,顾一昭觉得很有几份宾州流水别墅的格调,虽然六娘子是大姨娘的亲女儿,这一份才气却很是难得。

  大娘子和七娘子在太原老家侍奉祖母,太太便做主替她们挑了:“给大娘子挑了青筠阁,在一处竹林里,凉快得紧。正好她爱吃竹笋。”

  又给七娘子挑,却面露尴尬。

  她也不清楚七娘子喜欢什么。

  听说七娘子是从外面抱进来的孩子,生母不详,祖母也不甚爱护,太太便也不是很上心。

  还是大姨娘体贴搭话:“不若去梅坞探雪,梅花盛开,听说那孩子极喜欢梅花。”

  顾一昭暗暗吃惊。

  大姐一直长在太原老家,大姨娘在太原时大姐还小呢,后面大姨娘就跟着老爷在福建,怎么会这么清楚老宅的动静?

  但太太没搭理她。

  这就显得大姨娘多嘴多舌了。

  大家不敢做出头鸟,都缩脖子看手边的摆设,二姨娘眉眼轻抬,却很快收敛眸光,垂首继续替大太太按摩脖颈。

  三姨娘专心看手里的茶盏,似乎那青花瓷莲花缠枝纹很值得琢磨一样。

  唯有四姨娘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沉默了,只跟着凑趣:“住那个曲什么水吧,离我煨芋居近,回头烘了热山芋,也给那孩子送一个。”

  太太跟前的郑妈妈往太太脸上扫了一眼后,捂嘴笑:“四姨娘说笑,那个叫做曲水觞,取自曲水流觞的典故,里面挖了九曲十八弯溪水道,放上杯盏就可以顺水漂流,漂到谁跟前就要作诗。”

  “什么劳什子。”四姨娘摇摇头,“还是山芋来得实在。”

  太太哈哈笑,大家也跟着笑,适才那凝滞的氛围荡然无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美食文 宅斗文 种田文 吃吃汤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