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二娘子任性撒娇,却用孝顺的由头遮掩,免得流传出去二娘子“娇t气”的声名。
可怜慈母心。
大家自然都知道崔氏是替二娘子遮掩,但都笑着称赞二娘子孝顺。
唯有四姨娘一脸狐疑,不大相信。
一派其乐融融,郑妈妈递过竹篮:“四娘子带来的这是甚么物件?”
四娘子立刻接腔:“这是我挑好毛的燕窝,还有除掉碎枝叶的桃胶,拿来给太太煲汤用。”
一盏盏米白燕窝叠放,表面看着干净,看不见细碎的燕毛。
旁边一嘟噜一嘟噜的红褐色桃胶微微透明,常见黏在桃胶上的碎叶杂物也一扫而空。
一看就是用心准备的。
崔氏就笑:“我看晃姐儿也孝顺。”
其他人脸上各有各的神色,唯有三娘子还是那副温文尔雅的神情。
“在说什么这么热闹?”二娘子伸着懒腰从碧纱橱后面出来。
正有婢女上来回话:“太太,今晨的早膳有银丝鲊汤,您可要用?”
银丝鲊汤美味却有腥味,一般不在早饭时吃,但却是崔氏心头好,因此厨下拿不准,特意问一声。
果然崔氏点点头:“上吧。”
说完后奇道:“怎得别院也有鲊?”
“是我腌的。”三娘子站起来, “我来别院时连青瓷小坛一起带来,正适合做银丝鲊汤,知道母亲爱吃这个就给了后厨。”
春季的鲊要腌制四五天,可见不是临时起意,早在出发前就腌渍了,还能惦记着一路颠簸带来。
“难为时姐儿惦记着。”崔氏眉目舒展。
旁边的赵妈妈开口:“时姐怎得也不说。”
一贯的不显山不露水,若不是厨下来问,谁知道这件事?
大家就想到刚才四娘子,对比四娘子捡点燕窝就嚷嚷着满世界知道,三娘子的确内敛得多。
虽太太的脸上还是不显山不露水,但四娘子自己脸上有些讪讪挂不住,但很快就换上了笑容。
第5章
人人表现,顾一昭便也拿出一副秋香色缠枝莲纹缎银鼠皮皮面的手围子。
“太太,这是给您暖手的。”
样式简单,不过是两块长方形布简单缝合就是,但太太昨天才叫人送过去灰鼠皮,可见是她连夜赶工。
太太也很给面子:“送银鼠皮是怕小五冻着,没想到这孩子倒反过来惦记我。”
郑妈妈在旁打趣:“太太教得好,家里的孩子们,真是一个赛一个孝顺。”
顾一昭做出憨笑:“我冷,想必太太也冷。”
“真是傻。”二娘子摇摇头,嘲笑她,“小舅舅说,人之体质不同,如天壤之觉、冰炭之乘。”
崔氏最小的弟弟不问朝堂,醉心修道。崔氏就露出几分想念:“也不知道他如今在哪处名山大川游历。”
说话间下面的侍女上了银丝鲊汤,热气腾腾端过来。
四娘子立即找到机会:“鱼鲊腌不好容易腐坏,上来后我先替母亲尝过。”
六娘子促狭笑,小声说:“没想到我家也出了个御史。”
二娘子面上露出了茫然,但却挺直了腰背,骄傲不问。
顾一昭虽也听不懂,但直觉知道这不是好话,明智选择了沉默。
倒是四姨娘多嘴:“星姐儿,这话什么意思?”
六娘子只是捂嘴笑,冲着四姨娘摇头。
反而是她的侍女开口:“回姨娘,唐时郭弘霸为了讨好生病的高官,亲自尝粪试探,果然当上了御史,被人骂作尝粪御史。”
原来是讽刺四娘子巴结太过。
三娘子赶紧轻斥侍女:“哪里有编排主家的?我看这丫头该掌嘴。”,
又轻拍六娘子一把,打圆场道:“老六就是嘴上促狭,四妹妹素来孝心可嘉,哪里就是你说得那样?”。
看似在帮四娘子说话,实则是拉偏架。
她已经斥责了六娘子,四娘子就不好开口了。
只好讪讪找补了一句:“别看六妹妹是姐妹里最饱读诗书的,可嘴上那刻薄劲却不输市井。”
六娘子毫不客气:“子曰: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正是读书多才会骂得酣畅淋漓。”
顾一昭坐在其中,忽然觉得这些古代小娘子可比前世那些肮脏政客有趣多了。
因着厨下呈上了银丝鲊汤,太太便顺势留了众女儿们吃饭:“难得一起用早膳。”
这种母慈子孝的场景按道理四姨娘应该识趣告退,但她看见甜白瓷大盆里冒着热气的银丝鲊汤后眼睛就挪不开了:“那妾身也偏太太一顿。”
太太这里的早餐果然不同凡响:红膏炝蟹、油焖笋、藕脯、菜卤笋、马兰头炒笋……
光是主食就有:黄鱼面、荷花饼、香蕈荠菜水晶饺、蟹粉包子、片儿川、山药百合粥好多种。
透明的水晶饺里面嫩绿荠菜、粉红虾仁、淡褐香菇,看着精巧。
红膏炝蟹的红橙色蟹膏蟹油流得到处都是,咬一口满是鲜美。
藕脯里各色藕莲子红枣白果马蹄红豆炖得软烂,又甜又糯,赶紧将嘴巴都甜得黏上了。
太太示意小丫鬟给女儿盛:“都说三月黄鱼四月虾,曦宁自幼就喜欢黄鱼,正好尝尝。”
也没忘了招呼各位庶女:“给她们几个一人上一小碗黄鱼面,再上一份木樨清露冲菱角粉解腻。”
又嫌弃:“这还是去年的菱角,早就不鲜甜了,也就趁着如今青黄不接吃个稀罕。”
这黄鱼面是挑了江上的小黄鱼,先是将鱼肉鱼骨煮成奶白鱼汤,煮了一夜,直到汤里连半点鱼肉都看不见。
煮好的汤面放入鱼汤里,再将拇指粗的小黄鱼剥出鱼排用葱姜水腌制过煎锅后铺在面上,旁边码上春笋条、荠菜末、香葱丁,看着就色香味俱全。
喝一口奶白鱼汤,鲜香满口,再就着鱼排吃一口面,简直鲜掉眉毛。
顾一昭这样不讲究口腹之欲的人都吃了一整碗。
太太自己则在喝银丝鲊汤,一边喝一边称赞:“时姐有心了,这与我娘家腌的那个味一样。”
四姨娘则在旁一会询问灶娘那荷花饼是如何掐成花瓣形状,一会给太太出主意:“过些日子到立夏,我给太太摘乌叶做乌叶饭。乌饭叶浸泡后淘箩搓洗,和糯米一起煮成乌蓝色,又好看,又鲜甜。”
一边说还咂吧了下嘴,似乎在回忆记忆里的美味。
太太没有怪她多嘴,而是颇有兴致:“好。”
要住到立夏?顾一昭筷头一慢。
到底出了什么事,能叫当家主母放着一大摊事不管直接在别院住这么多天?
第6章
等吃完饭,诸人漱口后又喝起了茉莉香片。
顾一昭闲闲开口:“昨日我翻书,看了一句柳线牵风缀玉帘,下一句却怎么也想不出来,都说六妹妹学问好,还请六妹妹指教。”
孩子们讨论学问,崔氏乐见其成,笑眯眯点点头:“我们这样人家女儿,到底是要读书的。”
顾一昭就想,原来古代还是很重视女子读书的,想想也是,《红楼梦》里黛玉说“略识得几个字”只是出于谦虚谨慎,别说主角团,就像李纨贾敏都是饱读诗书,纵观全篇也就王熙凤一人不读书,但也认识简单的字。
“桃花、柳树上雨水滴答……”六娘子果然上钩,“那桃花带雨悬银珠如何?正好工整。”
“果然好句。”顾一昭拍手。
六娘子跟自己同岁,才七岁的年纪,居然能对出这么工整的对联,当真厉害。
四姨娘听不懂诗词,却也懵懂搭话:“这什么桃花,什么银珠,不就正是我跟前叫银珠的丫鬟?”
顾一昭趁机从太太、郑妈妈、二娘子几人面上扫去。
见她们神色平静,不像知道这丫鬟的意思。
再加上太太虽然冷漠些,但看她这两天行事是赏罚分明的人,要赏卧底早赏了,不会拖到昨天才赏。
两相结合,便知这丫鬟并不是太太的人。否则当众揭发银珠不是打太太的脸?
顾一昭心中有数,便知如何行事,装作天真:“银珠今日正好簪了桃花,可不就是顺应了我这对联?人在哪儿呢?赶紧上前,给太太请个礼。”
诸人顺着她手指方向,都看向了站在后头的银珠。
果然桃花簪耳边,俏生生面如桃腮。
银珠今日正得意,还以为顾一昭有意让她露脸,闻言挺了挺胸走到前头,行了个礼,还抚了抚自己耳边的桃花。
“你这丫鬟……”郑妈妈眼尖,一下就看见荷包,蹙眉,“腰间挂的荷包……?”
银珠闻言色变,本能想去捂荷包,手伸到一半却赶紧又缩回来,一时进退维谷,汗如雨下。
早有侍女手快一把撕撸下来,送到郑妈妈手里。
郑妈妈打量后狐疑:“这荷包不是今春我们府里发的云布么?你家姨娘也是昨天才得,怎得你马上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