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去,是大公主。
真是冤家路窄,宁真皱了眉头。
大公主一反常态,没有开口嘲讽,而是居高临下地打量她,半晌才开口:“原来你不是哑巴,会说话呀。”
面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妹妹,宁真只觉得大公主真是内心孤寂得很——生在皇宫长在皇宫,满天下的有趣玩意儿堆到面前不去理会,而是天天盯着她找事。
宁真一边起身,一边软声道:“你要我去你的生辰宴,我已经去过了。只是很抱歉,我身无长物,没有给你准备贺礼。”
“谁要你送贺礼了!”大公主尖叫。
周围的侍卫宫女跪了一圈,宁真没有回话,只是无奈地看着她。
倒也不是宁真怕大公主,而是她比大公主年长八岁,完全把大公主当个小孩看待,不愿与她多计较。
然而大公主最烦别人把她当小孩子。
自半个月前宁真进宫之后,大公主更是觉得心里烦躁。
首先,大公主原本是禁庭皇嗣之中的长女,甚至比太子还大上一岁,其他小公主小皇子没有不听她的。
宁真甫一进宫,岂不是就要占她的长女身份了?
其次,宁真的母亲是皇帝登基前的妻子。
外界只知道他们和离了,谁知道宁氏还偷偷生下孩子,并且孩子还长得这么大进宫来了。
对于大公主来说,这样显得帝后的伉俪情深像个笑话。
因此今日生辰宴大公主把宁真叫去,既不让她落座,也不与她说话,就让她站着看,看看真公主和半吊子公主之间的差距。
谁知道宁真招呼都不打就提前走了?
大公主越想越气,更气的是她年龄小个子矮,说话时必须得仰头看着宁真,实在是太没有气势了。
于是大公主咬唇思索片刻,抬了脚戳到宁真面前,“你把本宫的锦鞋弄脏了,你说怎么办?”
一路走来,鞋面外圈洇湿了,还沾了一些草屑。
宁真奇怪地看着她,“我都没有碰到你。与我有什么关系?”
大公主翻了个白眼。
一点规矩都没有,在这边你你我我的,还真以为自己是金枝玉叶啊。
立在大公主身侧的宫女宛童上前两步,戳着宁真的脑袋,“赶紧拿帕子给殿下擦擦呀,还需要殿下等你吗?一点眼力见儿都没有!”
也许是近来吃食被苛待,又或者是宛童力气太大,宁真身子一晃歪在地上。
“哎,你干什么!”
宛童吓了一跳,慌张地看向大公主,语无伦次,“殿下,我我、不是我,她自己倒地的。”
大公主不耐烦地挥手,“怕什么,你就是把她打残了都没事,跟在本宫身边一点胆气都没有,要你何用?”
宛童见大公主恼了,便跪在地上又是磕头又是认错。
宁真只觉得她们叽叽喳喳聒噪得很,躺在地上仿佛才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虽然地上又湿又凉,但就这么躺着有一种踏实安心的感觉,让她想到了庆云庵,静僻祥和。
抬眼望着四周,目光越过大公主,她看到了一丛丛花树,看到了亭台轩阁,看到了红墙黄瓦。
就是这些高墙把她困住了,害得她回不去庆云庵。
等等……
墙上为什么蹲着一群身着甲胄的兵士?
这些甲胄的式样,好像没有见过呀?
第2章
莹莹雪色无人赏,从宫人到后妃、皇子皇女,统统都被押着去往清宁宫。
夜色渐深,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喊杀声震天。一路走来,凡是激烈反抗的宫女侍卫,皆被就地斩杀。满地都是散落的包袱细软,血污和雪水融在一起,变得泥泞不堪。
宁真往前朝的方向望了一眼。她就是从正南门进宫的,干恩殿前庄重威严的丹陛历历在目,此刻那儿却正在发生难以想像的屠戮。
心下不安,她垂下眼默念着经句。
宁真长到十八岁才知道自己是有爹娘的。
自小生活在京郊庆云庵里,若说是否感觉到自己有什么不同,那肯定是有的。全庵只有她一个人带发修行。
她时常问慧慈师太:“师父,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正式出家呢?”
师父或避而不谈,或笑说机缘未到。
长到十岁时,她一个人搬到后山去住了。因为师父说女孩儿家长大了,不方便经常出现在香客们面前。她不懂,明明师姐们比她大许多,怎么就可以随意出入庵堂呢?
前阵子有几位贵客到了庵里,师父把人请进来之后就关了大门。宁真和师姐们聚在一起猜测贵客们的来意。
当晚宁真就被慧慈师太叫了过去,听了一个故事。
原来她有爹娘。
娘生下她奶了两年之后便走了,而爹做了皇帝,病得快死了,叫她回去看看他。这一看,就把她困在了宫里。
-
一道尖利的声音传来:“狗东西长没长眼!本宫的脚,本宫的脚!放肆!”
宫女们抬头,以往趾高气昂的大公主被一个高大的汉子提了进来。跟提小鸡仔似的,公主的双腿在空中直晃荡,鞋袜尽无,一双玉足被冻得发红。
“少废话,公主都跟你似的聒噪?贺老贼的种也不怎么样嘛!”那汉子把大公主往地上一丢,嫌恶地拍了拍手,“念叨了一路,要不是将军有令,老子早就宰了你。”
大公主瑟缩了一下,避到了宛童的怀里。
宫人们视线互触,都在猜测叛军到底是谁的人。
所谓将军又是那位?以及平日里作威作福的禁军去哪儿了?怎么连金尊玉贵的大公主都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
人员繁杂,原本属于皇后寝宫的清宁宫此刻竟像是清晨卖菜的集市一样聒噪。
几个公主皇子年纪小,禁不得吓,早就哭闹开了。他们的母妃与乳母手忙脚乱地哄着拍着,甚至要直接捂嘴,生怕惹恼了守在周围的武人,来个永远噤声就得不偿失了。
大公主环顾四周,没看到太子与皇后,在这个不算小的宫室里她竟是地位最高崇的主子了。
于是她有了一丝勇气,伸直了脖子问:“我母后和皇弟在哪儿?”
无人回话,刚才的汉子看装束至少也是个校尉,听了这话冷哼一声,“死了!”
小公主小皇子们哭得更大声,大公主的一张脸则是白了又白,紧接着捂着胸口,悲痛欲绝。
校尉见了忍不住笑。
大公主这才知道被骗了,又羞又恼,但又奈何不了面前这魁梧的汉子。
毕竟平时她嚣张跋扈都是有人撑腰的,现在能为她撑腰的人不在,她底气不足。说好听点就是她识时务知进退,难听点就是怂了。
大公主逼着自己冷静下来,不能在这些狗东西面前丢了脸面,然而下一瞬就有人进来说要把皇子皇女带过去。
在场的人大惊失色,看来这场宫变真的无力转圜了。
大公主被提着领子往外走,一边死命挣扎,一边哎哟哎哟地叫,“放手!放手!狗杀才快住手!”
手脚挥舞之间,她瞥见了一身别扭宫装的宁真。只见宁真发髻微乱,头枕在手臂上以绣墩为支撑物,睡得正香呢!
这种危急时刻,竟然睡得着?!
气不打一处来,大公主干脆指着宁真大喊:“她也是公主,你们怎么不抓她光抓我?”
一瞬间,周围的陌生兵卒都朝宁真看去,眼神里充满了探究与狐疑。
大公主继续喊:“就是她,前阵子才进宫的,父皇早年间在民间的女儿。”
宛童神色复杂,这还是大公主第一次当众承认宁真的身份呢。
-
雪下得越来越大,天地间一片模糊,十步以内变得格外朦胧。
眼见身边侍卫拚杀到最后一刻纷纷倒地,张皇后慌了神,仓皇后退之时发现有一个披着鹤氅的男子缓缓走来。
脚下是清宁宫到瑶仙殿的复道,也就是楼阁间架在空中的通道。前后都没了退路,总不能生生地往下跳吧。
这下真是穷途末路了。
“王樟?”
张皇后开口时才发现自己的声音颤抖得要命,她回忆起刚才瞥见的猎猎黑旗上金粉写就的“王”字,因此有所猜测。
王樟,字见森,出自世家高门王氏的旁支。
父母早亡,他早早地投身行伍。当时前线的偏将总是被西戎大败,久而久之士兵们就生出了畏战之心。王樟便是这个时候出头的,以往嘲笑他是没落户的军功子弟畏缩不前,他却总是争做先锋。
宥州一役中,王樟率百名铁骑,且战且行三百余里,攻尽若奴、香罗等六部族,烧尽西戎布置在重镇的粮仓辎重。由此,被西戎侵占多年的汤、宥二州重回大顺,大顺的版图也外拓了七百余里。
一战成名,从此王樟百战百胜,无往不利。宁宥将军的大名响彻朝野,更不用提他后来立下的不世之功,足以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