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溯溯想要哪种的?”程隽安提笔蘸饱了墨。
“想要那种……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又很有味道的……”姜溯霜慢慢道:“最主要的是……要看起来好吃的!”
程院长的笔尖在纸上停顿片刻,复又放下,无奈道:“溯溯说的我暂时还想不到。”
“没事!”姜溯霜想了想,“不若还是等它们长出毛发了再说吧。”
“都听溯溯的。”
姜溯霜瞪他一眼,嘴里嘟囔:“什么叫都听我的!”
她原本站在程隽安旁边,看完名字后想退回到一边,却十分眼尖的看到程隽安写名字的纸旁露出一部分鹅黄色的裙角。
“这是什么?”姜溯霜眼疾手快就要去拿。
“没什么!”,程隽安慌忙遮挡,一个不注意却被姜溯霜拿去了。
“这是!”姜溯霜惊呼出声,画上俨然是那日七夕灯会出游,蹲在河边放河灯的自己。
“画的不错嘛!”姜溯霜把画铺好放在他面前,“明明画的是我,为何不送给我,反而自己私藏了?”
程隽安抿抿唇,提笔在画上添了一行小字:“为解相思。”
姜溯霜霎时红了脸,面若桃花。
正午的蝉在树上聒噪的很,却不及姜溯霜的心跳声大。
她凑到程隽安旁边,轻轻吻了一下他的侧脸又立马离开。
没等程隽安反应过来,她急急拿了画就跑,“这画我拿走了!”她威胁道:“下次画了还得告诉我!不然不做好吃的给你!”
反应慢半拍的程隽安站在原地愣了许久,才坐回椅子上。
于是,下午在饭堂听学子们闲聊的姜溯霜不止一次听到他们担忧道:“程院长今日上课讲错了两个字。”
“许是咱们读书不够努力,院长心力交瘁,劳心劳力所致。”
“待用完饭,我便再去读一个时辰的书!”
“李兄等等我,我也一起!”
姜溯霜:“……”
——
转眼几天过去了,小兔子们渐渐生出了毛发,性子都不似狗安那般懒散,反而活泼得很,能走能蹦之后,姜溯霜在屋里给它们安置的小窝根本放不住几个小崽子。
第十五天的时候,已经可以彻底看出兔子们的颜色,姜溯霜在午休的时候给众人宣布了这一好消息。
“我先去仔细看看,你们等等啊!”说着姜溯霜先进了屋,这几日小兔子们都是白芷在照顾着,姜溯霜忙着书院后厨的事情,只能中午晚上休息的时候看它们几眼。
“怎么会有三只灰的!”一声哀嚎从屋里传出来,等在门口的众人往前连忙凑了几步。
姜溯霜抱着装兔子的篮子走出来,放到院子里的石桌上,“这六只小崽子可真沉啊!”
所有见过狗安的人都知道,这兔子是双耳为黑周身为白,身上没有一丁点儿灰色的部分。
众人静默片刻,王大娘道:“跟它下崽儿的一定只是灰兔子。”
姜溯霜一拍桌子,“哼!改天便上山去找那只灰兔子!我们家狗安安原本一只好好的黄花大闺兔!”
云儿急着追问:“其他三只什么颜色的?”
“两只白的,一只黑白花的。”姜溯霜叹道,“唯有那只黑白花的跟狗安长得有些像。”
“阿溯可想好名字了?”白芷托出那只尤为活泼的黑白花幼崽,将她从桌子边缘抱回篮子里。
姜溯霜看着一篮子不住往出跑的毛茸茸发愁,“我想起几个好听又好记的,只是眼下还没想到呢!”
几位厨娘都聚在一块儿帮着想名字,姜溯霜转头看到一旁架子上晾晒的花椒,灵机一动:“不如……就叫花椒吧!”
“其他几只可以叫茴香,八角,香叶,桂皮,还有……豆蔻!”
王大娘最先赞道:“这名字好!好记也好听!这几只小崽子还养在咱们饭堂里,最是合适了!”
云儿还没弄明白哪只叫什么名字,急着追问:“姜姐姐,哪只叫八角?哪只叫茴香?那那只白的呢?”
于是姜溯霜便把兔子递给厨娘们,让她们抱住几只喜欢乱动的小崽子,一个个指过去:“王大娘怀里这只白的,就叫花椒!杜婶子这里这只白色,就叫八角!梅姐姐这只黑白花的,叫豆蔻!剩下三只灰的,分别叫茴香!香叶!桂皮吧!”
云儿摸着王大娘递给她的白兔子,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姜姐姐,你分得清这两只白的,哪只是花椒,哪只是八角吗?”
姜溯霜:“……叫着叫着它们便懂了!到时候叫名字它们哪只爬过来,就是哪只!”
即将九岁的云儿眨巴着大眼睛,疑惑道:“真的吗?”
姜溯霜肯定的点点头:“真的!”
又过了些日子,狗安带着崽子们已经住进了云儿给搭的小窝里,姜溯霜担心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因为崽子们长大之后,性子也变得不一样。
花椒和八角性子安静些,还胆小,除了吃饭的时候喜欢爬出来,其余时间都躲在小窝最里面。而且花椒左耳朵尖有一抹不太显眼的黑色。
茴香,香叶和桂皮是最活泼的,姜溯霜可以在饭堂的任何地方看到这三只灰兔子。这三只灰兔子,分别也都有一点点不一样的地方可以区分。
至于姜溯霜最偏爱的豆蔻,既不算太安静,也不是太活泼,就是喜欢黏在她身边。
程隽安不知道哪里来的空闲功夫,给六个崽子和狗安分别画了画像,还题了名字上去,画就挂在饭堂门外。
上面一连串的调料名字,最前面还有个茶叶蛋——“狗安”的名字程隽安私心不愿意承认,虽然他不懂这两个字什么意思,但直觉不是什么好的寓意。
学子们虽然对狗安的名字疑惑半晌,最后还是两个都接受了,并且都喜欢给崽子和狗安们提诗。
只不过一天的功夫,书院门口便贴满了学子们的诗,姜溯霜带着几个厨娘下班后撕了好久才把这些诗句一张张完整的撕下来。
第二天一早,姜溯霜在门口张贴了新的公告:“写诗请去别处。”
于是,饭堂门口的灌木上,竹林中,处处都是学子们散落的诗篇。
负责周围环境的几个帮工苦不堪言,最后还是程隽安出面呵斥,学子们才作罢。
但再怎么样也不能打击学生们写诗的积极性,程隽安便定下了书院里第一届诗会——“白露诗会”。
诗会就放在八月初五,白露当天举行,届时学子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情,以诗言志也罢,赞美山景也罢,都随他们。
这诗会到了姜溯霜这里,便是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瓜果点心,糕点茶水适合诗会才好!
第45章 白露诗会
临近八月, 闷热的天气好似没有什么变化一般。山中岁月长,蝉鸣声未歇,后厨几乎隔两日便供给的寒瓜还没吃够, 休沐回书院的学子们嘴里便都念叨着:“白露身弗露”了。
程隽安早在某日集会时便宣布了白露当天要举办诗会的事。
青松书院还从来没有举办过像这样的大型活动,前头书院里的学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心急如焚;后头饭堂的姜溯霜为这次诗会也是费心费力。
由于这是书院头一次办诗会,姜溯霜便想着尽量做些符合时节,观赏性强又好吃的糕点。白露前几天,她便订了好些冰送到书院来——杨工头已经将姜溯霜最先要求的地窖修好了,可以投入使用了。
诗会上夫子和学生们不单单要对着山景, 想着世事吟诗作对, 相应润口的茶水, 挑拣着吃的零嘴,可能都会成为他们作诗的对象。
问过程隽安诗会在莲池旁举行的时候, 姜溯霜便定下这次诗会可以做成现代自助的模样。
瓜果点心, 茶水零嘴, 分别摆放在每张桌子上, 夫子和学生们可以自己拿盘子选自己心仪的吃食。这样既不耽误诗会,也享用了美味。
诗会上瓜果必不可少, 提前用井水浸好的寒瓜,脆桃,葡萄用新鲜采摘下来的荷叶盛着, 一旁佐以隔各色鲜花和碎冰点缀,便是一道道赏心悦目的消暑佳品。
茶水只用附近茶庄买来的的清茶显得单薄,姜溯霜还备了一小碗青梅, 一小碗茉莉花,到时可以冲泡在一起。
往常学子们常喝的酸梅汤也是必不可少的, 姜溯霜还添了碎冰进去。
这样若是夫子们想喝热茶也有,学子们想喝清凉的饮品也有。
不仅仅是热茶和酸梅汤,姜溯霜还打算做几种之前没有做过的小吃——冰粉,冰汤圆,还有绿豆沙。
做冰粉的冰粉籽是姜溯霜从一个蜀地来的商人手上偶然买来的。蜀地方言复杂难懂,当初在集市上这位千里迢迢来京城的商人急得抓耳挠腮,被姜溯霜路过救了一把,最后塞给她了一包冰粉籽作为答谢。
那位商人见她听得懂蜀地的方言,便指手画脚的给她抱怨,说这东西在京城都卖不出去,因为没太多人知道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