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边关医女发家记_时见微【完结】(3)

  这日天光微亮,一行人来不及拂去身上晨露,便迎着朦胧日光出发。

  囫囵吃下几个野果,赵林林与杜槿闲聊:“槿娘,我听你口音,仿佛是燕州人。”

  杜槿如今一口普通话,便顺着话头圆下去,“约莫记得家里是开医馆的,我跟……父兄学了些医术,后来在村里行医。”还揉进了自己前世的经历。

  赵林林惊喜:“呀,你竟还懂医术?”

  杜槿微笑点头,“这不敢说医术高明,但基本的药理经方还是知道的。”

  杜槿前世出身医药世家,同辈兄弟姐妹都学了中医,毕业后大都回到了自家医馆。只有杜槿偏要自己出去闯荡,义无反顾选择了一处偏僻的乡村卫生所,驻扎在治病救人的最前线。

  “那等到了邺都,咱们是不是可以开个医馆。”赵林林笑嘻嘻,“依我看,女大夫可少见哩!”

  兰婶打断:“你这皮猴,净说些天真话。医馆里的大夫都是男人,哪有女人去坐医的。”

  杜槿思绪回笼,追问道:“大夏朝女人不能行医吗?”

  “倒也没这说法,只是女大夫一向少见,多是些游走乡间的医婆、药婆,也从没听说医馆会雇佣女人。”

  “乡间游医?那也无妨,只要真能行医治病,在哪接诊都一样。”正愁如何在大夏朝立足,杜槿来了干劲。

  这大夏朝的百姓也需要乡村卫生所嘛,这事儿,她熟。

  杜槿从小就喜欢乡村生活,村里有稻田、炊烟和柴火灶,每次回到村里,就像紧压的弹簧突然放松,风里都是朴实而温暖的味道。

  正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杜槿耳边却突然传来一个少年讥嘲声音:“就一赤脚医婆,还好意思说自己能治病救人,知不知羞?”

  第2章 重拾老本行

  杜槿抬眼瞧去,旁边一白净少年正斜斜吊着一双狐狸眼,满脸讥讽地瞥过来。

  这少年手长脚长,身子瘦削,穿着宽大衣服像是裹了个麻布袋,平日里见谁都横眉竖目,没个好脸色。

  正是赵林林的双胞兄弟,名唤赵风的小子。

  杜槿还没来得及反应,兰婶已拎起赵风耳朵,“胡吣什么!就你天天捣乱生事,恨不得缝上你那张破嘴。”赵林林也跟着啐道:“槿娘,别理这泼皮。”

  杜槿微笑点头,“阿风快人快语,没关系的。”

  与赵林林截然不同,这赵风不知为何自第一次见面起就对杜槿充满敌意,经常满脸警惕地盯着她。另一个名唤赵山的四五岁小子则憨厚敦实,一见杜槿就傻笑着贴过来。

  这兄妹三人性格截然不同,经常拌嘴打闹,每日吵吵嚷嚷倒是颇为热闹。

  这日兰婶母女俩到路边林中寻找野菜野果,杜槿也跟了上去,不多时便有了发现。

  “草叶细长,有长长的淡紫色小花,估计是麦冬。”杜槿扒出湿润带泥的草根,上面果然缀着几颗黄白色的纺锤状块根。

  “兰婶,你最近总是干咳,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用这个正合适。可以洗净晒干煮水,或者与粟米一起煮粥。”

  兰婶捡了石块来挖,“草根子还有这用途?那可得多弄些。”

  杜槿见母女俩低着头弯着腰,一人挖一人摘,不多时就装满一大捧,忙道:“够了够了,这东西性寒,伤阳气,吃多了对脾胃不好。”

  兰婶意犹未尽,“杜娘子,若是还见着什么草药可得与我们说。逃难在外最怕头疼脑热,你懂医术真是帮大忙了。”

  赵家人十分惊喜,本以为杜槿只是随口之言,没想到竟然真的精通药理。

  这几日来,杜槿总能在路边的杂草树丛里寻到些草药,什么地黄、山栀、香附子之类,根、茎、叶、果,样样都能讲出门道。许多药材既能入药、又能充饥,给赵家帮了不少忙。

  杜槿虽是个年轻女娘,在旁人眼里尚算不得正经大夫,但赵家众人却十分信服。

  赵风除外。

  这日,杜槿正仔细在附近的树林里辨认着各类花草果木,希望能找到些治跌打损伤、腹泻呕吐的常用药材,都是野外极易得的病症,有备无患。

  好在这大夏的水土、气候与杜槿前世十分相像,草药品种也一般无二,植被茂盛,更没有污染,路边随手可得。杜槿仿佛掉进了粮仓的老鼠,日日都在林间穿梭不止,收获满满。

  正找着,一大片黄色小花映入视线,花朵幼嫩,花形像一株株小伞,仿佛竹叶的紧小叶片上覆着淡淡白霜。杜槿十分惊喜,忙唤了兰婶二人来。

  赵林林伸头,“这是又有好东西了?”

  “柴胡,风寒风热都能治,再实用不过。”杜槿又细细教二人如何采摘,“这是北柴胡,取那一半土上、一半土下的主根就可以。”

  赵林林闷头便挖,将这片柴胡采得差不多了,又看到山涧对面还有一片同样的黄花。见这小溪不深只到脚踝,她便踩着石头淌过去,不想石上青苔湿滑,一时不防,突然哎哟一声跌进水里。

  “就属你最皮!非要踩石头,这下半边身子都湿了,也不怕得风寒。”兰婶边给女儿擦头发边埋怨,旁边赵方平默默给篝火又添了几根柴。

  今晚杜槿等人在一处避风山坳里歇息,周围也有不少流民同样在此处落脚。

  初春夜里寒凉,明月高悬于星穹之上,朦胧夜雾从山林里漫出,带来声声虫鸣,零星几处篝火在簌簌山风里抖动。

  方才跌进水里时,赵林林重重崴了左脚,疼痛难忍,红肿如鹅蛋。杜槿正沿着脚踝细细摸着,怕她骨头出问题。

  下手有些重,赵林林一直叫疼,但只得了杜槿淡淡一个眼神:“骨头没伤,只是筋骨错位,等下我给你掰回去。”

  “什么,直接掰吗?”赵林林瑟瑟发抖。

  赵风本就不信任杜槿,忍不住质疑:“你这庸医,正常总得先敷药吧!”

  杜槿摇头:“筋骨歪了,直接敷药更严重。”又挤出笑容来,“放心,不痛。”

  赵方平夫妻俩听到如此严重,也焦急起来。

  赵林林吓得语无伦次,“我有些饿,要不先喝水,阿风给我盛……啊!”声音戛然而止,却见杜槿已松了手,便小心动了动脚踝。

  杜槿眨眨眼:“好了,我说不痛吧,等会儿敷上药后再观察两天。”

  见赵风看得呆滞,杜槿十分自然地指挥他,让取一把山栀子捣碎,“阿

  风哇,可要捣得碎碎的,万不能马虎。”杜槿一脸正经,“可惜没工具,不然磨成粉用黄酒调成膏状,药效更好。”

  兰婶见弹指间女儿便不再呼痛,只觉得杜槿仿佛神医一般,连连感谢,又推着赵风速去捣药。

  夜里,赵风捣山栀捣得手臂酸麻,又累又痛,猛地反应过来:她这是在故意报复吧?

  那晚杜槿给赵林林治疗崴脚,周围不少歇息的灾民都听到了动静。冷眼瞧着,这年轻女娘竟然真的能治病,一时间同行流民中有个“杜姓大夫”的消息,在逃荒百姓里慢慢流传开来。

  这日晌午歇息时,一个黑瘦男子突然出现在赵家人附近,犹豫踱步半晌,才小心走过来试探着问:“请问杜大夫可在?”

  见杜槿点头示意,这黑瘦男子连忙一揖到地,“我家老父摔折了手,求杜大夫相救!”

  杜槿上前查看,见老人手臂肿胀青紫,好在脉象上寸、关、尺皆无甚大事,身体还算硬朗,便细细将骨头扶正,又敷上山栀子,再拣了两根笔直树枝绑上,叮嘱手臂切不可使力。

  那黑瘦男子不想治疗得竟如此迅速,嗫嚅半晌,才从行囊里掏出几个木薯,“谢谢杜大夫,这、这些可能抵作诊金?”

  杜槿看他行囊单薄,瘦得肋骨根根分明,便只拣了两个收下,又叮嘱:“这个有微毒,务必完全煮熟再吃。”

  那男子道了谢,背起老父,正准备牵着小女儿离开,却见女儿嗦着手指,紧紧盯着赵家人的陶锅不愿离开。

  原来赵风早上在林子里用石子打了只野鸡,兰婶正在煮汤。将野鸡拔毛收拾干净,配上杜槿寻来的野姜、山枣和五指毛桃,加入山泉水炖一个多时辰,汤色金黄,油脂浓厚,异香扑鼻。

  那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头发乱得像稻草,黑黢黢的又瘦又小。兰婶心生怜悯,“你们有碗没?来盛碗汤给孩子尝尝味道吧。”

  黑瘦男子脸皮大红,忙推拒:“这哪里使得!待见到身旁女儿那渴望的眼神,叹息一声,还是厚着脸皮拿碗过去了。

  女孩喝汤时,赵方平便与这男子闲聊。此人名唤孟北,乃北凛朝遂州人,老家正好处于两国交战地带,因此境况十分艰难。孟北妻子多年前难产早逝,家中其余人皆在战乱中亡故,他便带着女儿和岳父一路南逃。

  赵方平听罢十分敬佩,“孟老弟,你真是有情有义!”原来这男子还是贫苦孤儿出身,当了赘婿,妻子去世后又一直守家,做苦力活抚养女儿、奉养岳父。

  孟北摇头叹气,“都是分内事,不如赵兄有勇有谋,将家人照顾得如此妥帖。我们银钱早已花完,一路都靠野菜草根才没有饿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天作之合 种田文 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