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玄头戴纱帽,身上穿着绛红色常服,缓步走进来,他垂着眼帘,目光一扫,宫女立刻退下。
沈霓脸上闪过一丝不悦,可随即又追问,“齐王到底应了没?”
沈玄道:“齐王态度已软和下来,答应考虑一晚就答复。”
沈霓神情变幻,咬牙道:“分明就是托词,难道兄长瞧不出,齐王这是有意拖延。当初祖父与你都说叛军未平,江山不稳,不能立小儿为君,可现在如何?齐王拖了一日又一日,弄得骑虎难下。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立了我儿。”
沈玄冷冷睇她一眼。
沈霓道:“兄长别怪我说话难听,祖父做事优柔寡断,我只当你肯定不同,既然你们选了齐王,又何必与他虚与委蛇,他不是守着王妃与刚出生的孩儿,你们就将齐王妃与那孩子一同请来,看齐王答不答应。豫王就要回来了,再这样前怕虎后怕狼,全家都是条死路。”
247 ☪ 246
◎无题◎
沈玄道:“因你莽撞行事, 才叫全家深陷泥潭,如今还不知错,出这样歹毒的主意, 非要落于千夫所指处处皆敌的下场?”
沈霓对上他冷淡的目光,心里打了个突。其实这些日子她早有悔意,当初对陛下下手, 只当没了他, 皇位传给她的儿子, 有正统名分,又有娘家为倚助,她就能成为天下最尊贵的女子。只是没想到朝廷大臣反应强烈,沈家也不能一意孤行,只能退而求其次, 改为拥立齐王。
自陛下驾崩,她的处境反而越发艰难困顿。沈霓咬了咬牙, 红着眼道:“小妹知错,兄长就别再责怪了,还是应付眼下的局面要紧。皇位空悬许久, 朝中早有微词,无论如何,在豫王回长安之前选定至尊,不然如何以大义抵挡豫王?”
她越说越急, 最后掩面哭泣起来。
沈玄揉了下额角,道:“朝中的事你不用多管,约束宫中不可添乱, 齐王不受太上皇谕旨, 祖父已联络多方, 今夜定要有个结果。”
说着他又嘱咐两句,将朝中形势简单说了几句,叫沈霓谨言慎行,便又匆匆离开。
沈玄面沉似水,从兴庆宫离开后马不停蹄立刻赶往家中,与沈老商议该如何行事。
才短短数月,沈老满头白发,老态尽显。他道:“我知你这些日子奔走,逼着那几家出兵出粮草,可就这些兵马,也只能撑个场面,绝不是豫王对手。”
沈玄也知情况紧急,当初叛军来势汹汹,豫王被拖在潼关,倘若尽早册立新君,有京兆世家帮衬,豫王有所异动,便是逆反,可号令天下兵马勤王。可没想到,朝中以裴相为首的一群人冥顽不灵,齐王也不是那等容易摆布的,拖延许多时日,豫王却已经评定叛乱,积累了军功与威望。
沈玄道:“早知今日,那一日就该倾尽全力剿杀豫王。”
沈老叹口气道:“追悔之事岂止这一件。先帝驾崩之初,若是干脆奉你妹妹的孩子为君,行事再狠绝一些,未必不能搏一条出路。也是我年纪大了,万事都想着权衡,瞻前顾后,这才落得进退两难。”
“都是孙儿无能,还让祖父如此辛苦操持。”
沈老摆手道:“与你无关,叛军已败,豫王如今腾出手来,很快就要回京,今天豁出这条命,也要先劝齐王登基。”
沈玄心下清楚,祖父既然发了这话,显然已经被逼的没其他法子。
两人又商量片刻,沈老唤来婢女换了身外出的衣裳。
外面天色已黑透,长安城中各处灯火不熄。
沈家门前停了两辆马车,侍卫林立。沈玄扶沈老上车,沈老突然一把拉住他的手,耷拉的眼皮下,老眼里藏着一抹精光,“若事不可为,不必硬撑,一切罪责由老夫和你妹妹担下。”
沈玄面色沉郁。
沈老道:“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万事以你保住性命要紧,便是流放千里,京兆还有祖产家业,你躲个几年……便是十几二十年也无妨,留下血脉,总有希望再次振兴家族。世家望族哪家能永远风光,便是李家,难道还正能百年千年传下去……痴心妄想……”
他最后一句话含糊在嘴里,在沈玄肩上重重一拍,便坐入车中。
马车缓行,在沈玄晦暗难明的目光中,渐渐驶离长巷。
一路来到永兴坊,大大小小朝臣都跪在齐王府门前,将长街几乎占满,侍卫们高举火守在王府门前,目光不断在跪着的人群中梭巡,全然不敢放松。沈老被人搀扶着下了马车,有不少京兆世家的人迎了上来,一路簇拥着他到王府门前。
沈老推开身旁搀扶的手,深深拜倒,高呼:“国不可一日无君,请殿下为黎民百姓江山社稷着想,尽早登基。”
朝臣们跟着山呼,跪伏成林。
那一声声催促的喊声传入王府内,齐王李承铭在书房中独坐,宦官将热茶双手奉到他面前,道:“殿下,大臣们说您不接兴庆宫的旨他们就不起来,便是跪死在王府门前……也算是尽忠了。”
李承铭接过热茶,一口未喝搁在桌上,脸色沉凝,双目藏着冷簇簇的寒光。
宋常瑜带着婢女仆妇,快步来到书房,门前看守的侍卫并不阻拦,宋常瑜迈入书房,喊了一声:“殿下。”
李承铭抬起脸来,见仆妇抱着襁褓跟随在后,神色微敛,挤出一丝笑来,“这么晚了,怎么还带着孩子来?”
宋常瑜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手。李承铭的手冷地仿佛是冰,他猛然把手缩了回去,道:“这里有我,你先带孩子回去。”
宋常瑜摇头,固执地抓着他的手不放,她身子柔弱,手也绵软,这时却仿佛生出了无穷的力,李承铭竟一时没能挣开。宋常瑜低低唤了声“八郎”,李承铭怔了一下,苦笑道:“今夜不知该如何难熬,你何必跟着受苦。”
宋常瑜道:“我和孩子不来,殿下不是更孤零零了?”说着她便在李承铭身边坐下,头枕在他肩上。
夫妻两便听着王府墙外传来的声音,隔着花园,那声音听着遥远,但却分外清晰,一声声入耳全是催促齐王登基。
坐了不知多久,襁褓中的孩子突然被吵醒,嚎哭起来,仆妇忙轻轻抱着哄,宋常瑜坐直身体看了眼孩子,却并未起身。
这时有宦官跌跌撞撞跑了进来,口中嚷着:“殿下,有老臣晕过去了。”
宋常瑜面带冷色,“这些老臣,还是只有这些伎俩。”
李承铭轻拍她的手,“只要有用,他们便能一代代用下去,我就成了那个倒行逆施,逼迫臣子的昏聩皇子。”
“殿下切莫冲动,想跪就让他们一直跪着,总不能冲进王府来。”
李承铭笑了一声,道:“他们不会冲进来,但若是我再不理会,很快就会有人在王府门前撞死,斥我不顾天下百姓,是为不仁,不听父皇旨意,是为不孝。他们只需费些笔墨,就能让我背负不仁不孝名声遗臭万年。”
宋常瑜知道他所言非虚,红了眼眶,双唇嗫嚅。
李承铭松开她的手站起身,有条不紊地整理衣裳,道:“我出去瞧瞧,你和孩子在府里好好待着。”
宋常瑜拉住他的袖子,“就没有别的法子了吗?”
李承铭道:“能拖到现在已是侥幸,别哭了,外面这么多人求着本王登基,你哭成个泪人,别人还当是遇着什么恶事。”
宋常瑜道:“是不是恶事天下谁不明白,八郎只要记着,我和孩子与你生死与共。”
李承铭点了一下头,深深看了她一眼,又看向仆妇怀中的孩子,神色渐渐镇定,深呼吸一下后转身大步朝外走,宦官与侍卫跟上。
宋常瑜在书房里慢慢踱步,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外面忽然山呼海啸般传来一声“万岁”,她身子一软,撑在案几上,无意碰落茗碗,砸落在地,碎成几瓣。
248 ☪ 247
◎夜谈◎
清晨, 白蒙蒙的雾气未退,急性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潼关百姓在睡梦中被惊醒, 此处乃驻兵重镇,百姓知武,一听声音就知道是大军开拔。
“豫王殿下要回京了。”
不少人偷偷起来观看, 东张西望问个不停, 只见军士成列, 因天色还未全亮,两旁高举火把,盔甲和刀刃反射着火光,一股肃杀之气弥漫。
大军离开潼关,直往长安而去, 两tຊ地相距三百余里,全力行军只须两日, 兵贵神速,李承秉也想尽快平定局势,免得多生事端。
李承秉一路与几位将领商议如何攻城, 长安可不同别处,乃是都城,朝廷百官,皇亲勋贵都在城中, 李承秉行事再强硬,也得顾及几分。当着将领与军士的面,他也不好一直陪伴王妃。
此时, 肖稚鱼与苏子, 芳芹坐在马车上, 四面都铺了被褥,又放了软垫,就算赶路疾行,也减少了颠簸之苦。
一匹体型略小的马来到马车旁,广平王李俶昭身着银甲,端坐马上,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他冲着马车喊了声:“王妃。”
苏子将车帘掀开,肖稚鱼朝车外看了看,见李俶昭脸庞稚嫩,行为举止却学了李承秉几分,瞧着令人发噱,招手道:“殿下上车来陪我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