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丫鬟小桃乱世逃荒记_十月在奔跑【完结】(375)

  听话听音,“心不在你这里”便是暗示敏月心思另有所属。景宇震惊地望着水生。水生拍拍他肩膀道:“人已走了,我也不愿再道她人是非,只是劝你往前看。已发生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水生哥说得不能再明白了,不愿道泽祺娘是非,又心不在他这里,这就是敏月有些不上台面的事了,景宇默然片刻,心中已明白几分,点头道:“知道了,水生哥。”

  辽东不少官家得知周家奶奶已逝,都心思浮动,景宇忙请托小桃姐替他婉拒了所有试探。

  年节刚过,整个辽东便忙碌起来。李宏文已着手为开春大战筹备粮草,王爷亦是面色凝重。二月,王爷正欲任命裴崇安为辽东总督带六万人镇守辽东以防匈奴;为防裴崇安有异心,王爷打算让裴崇安已有身孕的夫人带着长子裴嘉梁入王府陪伴王妃,自己出征则也会把裴崇仁带上,以此牵制裴崇安。

  大军整装待发,只待三月开拔,避开二月以免将士长途跋涉受冻。然而,尚未成行,西北传来急报:去年秋冬大旱,今春麦苗尽遭蝗虫啃食,已有数县百姓开始逃荒。婉宁从书中得知蝗灾蔓延极快,忙劝阻王爷暂缓发兵。王爷也深知,大规模蝗灾往往导致饿殍遍野,朝廷自顾不暇,根本无需他攻打。

  婉宁挺着孕肚,请叔祖父周巡抚和父亲谢大人下令,鼓励百姓用鸡蛋、鸭蛋抵缴今年税粮,且收购种蛋的价格是往常的两倍。她召集有经验的孵蛋妇人,在王爷的庄子上专设热炕,日夜不停地孵蛋。

  然而,婉宁孵的第一批小鸡小鸭尚未出壳,三月底,遮天蔽日的蝗虫已飞抵河南。短短数日,田里青翠的麦苗便被啃食殆尽,只剩枯桩。百姓欲哭无泪。不足十日,连三月里刚吐嫩芽的新柳也被啃光。

  待婉宁的三万只小鸡小鸭终于孵出,河南已赤地千里,难觅绿色。蝗虫啃光了树叶,又向山东扑去,河南境内已然生乱。王爷急忙调兵遣将,布防于营州、洛州等与朝廷辖地相邻的府州。此刻他哪敢再发兵攻打京城?即便打下来,面对如此庞大的灾民,无粮赈济,局面只会更糟。

  四月,山东大部亦遭蝗灾荼毒,数十万山东灾民四处流窜,官府无力管控,流民所至,混乱丛生。

  婉宁忧心忡忡地发现,辽东和七州今春也只下了一场小雨,连地都没有湿透。百姓全靠挑水灌溉,勉强种下了玉米。但天公不作美,雨水迟迟不来。往年五月绿草如茵的大草原,如今一片枯黄。匈奴左贤王治下,草原河道干涸见底,人畜饮水都成问题,牲畜瘦骨嶙峋。草原部族濒临绝境,明知辽东兵强马壮,也不得不铤而走险,意图劫掠求生。

  五月,婉宁见王爷神色凝重,柔声问道:“王爷,可是有烦心事?”

  王爷搂着她,沉声道:“辽东与七州亦是大旱,玉米苗细如竹筷,今年恐颗粒无收。幸而前两年丰收,百姓赋税轻,仓中有粮,尚能支撑。探子回报,草原今年旱情更甚,草都枯死了。”

  婉宁心头一跳,试探着问:“夫君作何打算?”

  王爷气势凌厉:“准备烧荒!本王要将匈奴驱赶出五百里外!”

  婉宁垂首不语。王爷见她久不回应,疑惑道:“怎么了?”

  婉宁欲言又止,摇摇头。

  王爷轻拍她背:“但说无妨,说错了也不怪你。”

  婉宁这才轻声道:“夫君,带兵打仗我不懂。只是想着,若是我白月湾和灵阳县辛苦种下的稻子被匈奴糟蹋殆尽,颗粒无收,我定也恨不得剥他们的皮。匈奴人以牧为生,我们烧荒便是绝了他们的生路。他们或会退却,但此恨必深植于心,往后定会不断侵扰报复。我们并非怕他,只是……若王爷日后入主京城,辽东边境与匈奴结下不死不休的仇怨,岂非心腹大患?”

  “难道要本王放过这大好时机?”王爷反问。

  婉宁沉默片刻,道:“王爷,灵阳江新挖的湖泊水量充沛……”

  “你的意思是?”

  “我们辽东七州缺牲畜。若以粮食交换他们的牛羊马匹,换回来将牲畜赶至灵阳江一带饮水——那里水源丰沛。百姓手中也有豆子可作饲料。况且,百姓耕地也缺牲畜。如此互惠互利,既能解他们燃眉之急,又能充实我们所需,还免了刀兵之灾,将士无谓牺牲。”

  “你让本王通敌?”王爷语气微沉。

  婉宁直视王爷双眼,认真道:“夫君,也有互通有无。”

  王爷闻言一怔。婉宁淡淡一笑:“我年纪小,见识浅薄,这只是我这种小孩子的想法。”

  王爷听进了心里。此事他却不便亲自出面。周大人威望能力足够,只是年事已高,恐难经长途跋涉。他思忖一番,温声道:“你所言有理。只是这人选……本王觉得你父亲颇为合适,你看如何?”

  婉宁心中暗恼:这种易招非议的差事,就想到让我爹去!面上却认真想了想,道:“父亲……应该也行。”

  五月末,朝廷治下多处州府因灾民问题大乱。紧接着,铺天盖地的蝗虫又袭扰了洛州等地。婉宁闻讯,立刻将孵出的七八万只小鸡小鸭分送至受灾州府。鸡鸭天性喜食蚂蚱,百姓日日赶着它们下田,蝗灾竟奇迹般地被控制住了。

  王爷见蝗灾未再蔓延,急召谢大人返回辽东。水生得知王爷命他出使匈奴谈判,毫无推诿之意,郑重应道:“王爷放心!”王爷人选已定,推辞无用。

  水生回到谢府,带上当年匈奴左贤王赠予小桃的那柄宝石匕首,率领王爷拨给的二百亲兵,策马奔向草原匈奴部落。

  疾驰三日,入眼尽是一片枯黄,难怪王爷幕僚力主“烧荒”——这草场真是一点就着。

  匈奴部落远远望见辽东骑兵,顿时警号四起:“敌军来了!敌军来了!”

  顷刻间,数千匈奴骑兵集结完毕。待辽东军近前,才发现对方仅有区区二百余人。匈奴人惊疑不定,多年来辽东军从未主动深入草原。左贤王高踞马上,审视着为首的水生。

  水生主动下马,抱拳行礼。左贤王神色凝重,问道:“谢大人何故来我草原?”

  水生朗声道:“天下大旱,闻草原亦难幸免,草场枯死。这千里枯草,若放把火,真是一点就着啊!”

  匈奴人闻言色变——干旱之年,汉人惯用“烧荒”之策驱赶他们!

  左贤王目光锐利如鹰,紧盯着水生思忖:若只为烧荒,谢大人何须亲自来草原?

  水生继续道:“草原果然旱得厉害!看诸位的战马,都瘦了许多,牧民的日子想必更加艰难吧?”

  懂汉话的匈奴人闻言,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左贤王语气依旧平淡:“谢大人此番前来,究竟所为何事?”

  水生环视严阵以待的匈奴大军,扬声道:“左贤王既知我是辽东谢明谦,当知内子素来心善,多年开设育婴堂,救助孤儿。小女,如今的辽东王妃,承继其母心性,言道:‘牧民亦是苍生,岂可趁草原大旱烧荒,断绝其生路?’念及匈奴与辽东和平数年,王妃恳求王爷,特遣我来此,看看牧民是否还能活下去?看看有何处能帮得上忙?”

  匈奴人面面相觑,惊疑不定——真有这等好事?

  眼见牲畜渴毙数量日增,左贤王翻身下马,客气道:“谢大人,请!”将水生引入大帐。

  二人在帐中密议良久。左贤王步出帐外,对众部落首领宣布:“辽东谢大人特来相助!愿赠我们粮食,并允诺我们赶牲畜至辽东城附近有水草之地暂避旱情!因草原草枯,谢大人更愿再赠豆饼助我们喂养牲畜,熬到天降甘霖!”

  牧民们将信将疑,忐忑地望着水生:“此言当真?”

  水生正色道:“谢某行事,言出必践!”

  左贤王当即对牧民高声道:“草原大旱,牲畜难活。凡无力饲养者,可赠予谢大人带回辽东!”令下不久,各部落迅速凑齐了一万只羊羔、三千匹骏马、五百头壮牛,交付水生。

  水生郑重承诺:“谢某在此立誓,绝不行烧荒之事!”

  翌日,左贤王以草原最鲜美的羊肉款待水生后,水生便带着匈奴馈赠的大批牲畜踏上归途。驱赶牲畜行进缓慢,足足走了五日才返回辽东。

  王爷见到那三千匹精壮战马,眼中精光乍现,立即命专人送往长月滩精心饲养。那里有几百亩红薯藤作饲料,辅以豆料,数月后,这批战马定能膘肥体壮。五百头耕牛则分派给灵阳县百姓,允许多家共养一头,日后以粮抵偿牛价。小羊羔则分发给三州百姓,同样可用粮食换取。

  王爷亦未食言,命水生率五百亲兵,押送着近三十万斤面粉、玉米面及磨好的豆粉,浩浩荡荡再赴草原。

  匈奴人见到辽东汉人真送来了救命粮,无不欣喜。水生对左贤王道:“再过十余日,辽东还会再送来十几万斤豆粉。往后,你我两族交好,匈奴可用皮毛、牲畜换取辽东粮食,永息兵戈,和平共处!”

  私下无人时,水生“不慎”露出了那柄宝石匕首。左贤王看见,沉默片刻,低声道:“请谢夫人……保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