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咋办?我爹是奸臣_王廿七【完结】(249)

  ……

  贡士名单既出,便迅速填写榜单,张贴在礼部衙门之外,随即派出报喜的队伍,去各个会馆、客栈、私宅报喜。

  三月的阳光十分和煦,告示墙下黑压压的人群却显得十分躁动。

  平日里斯文从容的读书人在看到那一长卷巨幅榜单的一刻,不是破颜而笑,就是涕泗横流,情绪大起大落,百态尽显。

  “考上了,老朽考上了!”一位头发花白的五旬老举子,两眼含泪的看着榜单。

  众人寻声看去,原来是吴仲芳吴老监生,他的名次居然不错,排在乙榜第六十三名,只要殿试不出差错,二甲无虞。

  相熟之人纷纷前去道喜。

  议论最多的固然是会元和经魁。

  “陈平安、刘厦、王实甫、邓驰、方禧。”有人左顾右盼道:“这是何人?”

  熟知京中官学的举子道:“盖出自翰林院博兼堂,三位老师里两个状元。”

  “好家伙!”

  众人不禁对这几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五人何在?”

  那人环视四周:“皆未至。”

  “奇哉怪也,放榜这等大事,五魁首都没来。”

  “看!那是陈平安的书童!”

  正在不远处认真抄写榜单的冬青后背一凉,须臾就被人围了起来。

  一名刚取中二百名开外的贡生拍拍他的手臂,笑道:“这位小友,不知贵主人何在?为何没来看榜?”

  冬青头一次被这么多人围堵,战战兢兢地回答:“我家公子约了几个同窗,去西山挖笋了……”

  第204章 殿试

  到了晌午时分,几个半大少年从西山匆匆赶回来。

  几人还不至于心大到不在意会试成绩,只是约好一起去郊外露营,身上没带黄历,玩得太疯就玩漏了一天。

  明知道二月二十八日放榜,却把这天当成了二十七日,在帐篷里睡到日晒三竿,平安的侍卫长终于忍不住提醒他们,今日是放榜之期。

  平安一个鲤鱼打挺就蹦了起来,去其他帐篷里将小伙伴挨个喊醒,快马加鞭的往城内赶,还是错过了放榜和报喜的时间。

  事已至此,索性慢慢悠悠地瓜分了半车竹笋。

  平安是回到家时,马车被堵在胡同口进不去,前来道贺的同乡亲朋络绎不绝,内阁的中书舍人们来了一多半。

  平安站在人群外探头探脑,拍拍旁边人的肩膀:“这家出什么事了?”

  那人看也没看他:“陈阁老的独子考中了会试。”

  “哦~~”平安又问:“中了第几啊。”

  那人有些不耐烦:“会元,你什么都不知道还来……”

  话音未落,他突然愣住:“小陈公子!”

  平安将食指竖在唇边,示意他小点声。

  那人点点头,转瞬便抻着脖子喊:“小陈公子在这儿!”

  话音刚落,平安就被包围起来,在嘈杂的贺喜声中被簇拥着往家门方向移动。

  平安心想,早知道就晚上回来了,却不得不跟着老爹打赏官差,寒暄亲朋,用祖父点的外卖招待前来贺喜的宾客。

  一直闹到了黄昏,宾客稀稀拉拉地散了,平安才得以安静地回房休息。

  往后几日,平安闭门谢客,老老实实在家筹备殿试。

  殿试与会试和乡试不同,由皇帝亲自主持,虽然大部分工作由读卷官和执事官完成,但皇帝才是唯一的主考,最终的名次也由皇帝亲自敲定。因此殿试的注意事项更多,如策问的格式、提行、避讳等。但殿试与会试是一比一录取,只要不犯低级错误,是不会黜落贡生的。

  压力越小,越是要在细枝末节上谨慎对待,尤其平安是会元,在殿试时要领班行礼,礼仪上也不能有丝毫差错。殿试前三天,鸿胪寺派官员来通知平安去进行礼仪培训,陈琰也反反复复地耳提面命,让平安把浮躁的心情稳定下来,认真对待殿试。

  到了殿试当日,平安丑时就被冬青叫起来了。

  早春时节,院子里一片漆黑,平安换上一身统一的贡生襕衫,系素色布带,穿黑色布靴,昏头涨脑的走出东厢房,感觉昨天的晚饭还在肠胃里没消化呢。

  殿试起得早,故而没有惊动四邻,只有沈太医一家来送考。平安顶着惺忪睡眼喝了半碗小米粥,吃了几口定胜糕。

  陈琰将他的前襟整齐,为他带上儒巾,打理得一丝不苟,便拍拍他的肩膀:“好好考,晚上回来吃涮锅。”

  平安觉得自己的脑袋像个涮锅,飘飘忽忽地爬上马车,一直睡到了宫门外。

  这时已有近半的贡生来到午门前的广场上,因殿试不黜落,只要不犯大错,这些人都是今年的新科进士,便一扫往日的紧张情绪,相互攀谈起来。

  平安本想躲在车里补个觉的,却被刘厦他们看到了,冲上马车把他薅下去聊天,叽叽喳喳地终于吵得他醒透了。

  同科们见到会元和四位亚魁同时来了,纷纷围过来结识,惊讶地发现他们平均年龄不过十六七岁。

  其实这段时间不是没人提出疑问,五魁首全部出自博兼堂,是太子皇孙的伴读,这难道没有内幕?尽管教过他们的老师都是博闻广识的翰林,但人生而资质不同,科举这条路又很吃天赋,还没听说过哪个官学私学能达到这样的上岸率。

  考官们的态度十分坦然,因为礼部磨勘之后,五魁首的文章会被作为程文范墨流于坊间,被仕林传看,那些流言蜚语自然会偃旗息鼓。

  果然,当众人看到了新鲜出炉的五魁文章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确实很大啊。

  众人正聊得兴起,忽听一声锣响,宫门打开,走出一众官员,为首的礼赞官一身隆重的朝服,高声宣布景熙十三年殿试开始,请诸贡生赴奉天殿考试。

  鸿胪寺官员由礼赞官左右两侧而出,指导他们按照会试的名次排成两队,平安和刘厦各领一队,往奉天殿走去。

  奉天殿外的广场上,整齐摆放着四百余副桌椅,文武百官也穿着朝服在此等候,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贡生站在丹墀的东边和西边,面像宫檐下空置的宝座。

  倏尔鼓乐声大作,天子穿着隆重的大朝服,从奉天殿内走出,端坐在龙椅上,在山呼万岁之后,开始发表他的讲话。

  无非是夸赞他们青年才俊、优中取优,希望他们从此刻开始,尽诚竭节,为朝廷献计献策。

  再次叩头行礼之后,首辅郭恒出班来到贡生年轻,声音洪亮:“上御奉天殿,亲策诸位贡生,望诸位悉数陈列,勿惮勿隐,朝廷将采而行之。”

  “是。”众人行礼答道。

  皇帝颁赐策题,题目为:朕惟海禁之设,本以弭盗安民。然今私贩横行,利权旁落,或言开关通商可裕国用,或言严守祖制以绝边衅。尔诸生稽古通今,其详陈开海之利害,并酌议当今可行之制。

  考生们看到这个题目,登时都有些不太安稳,海禁乃是祖制,如今还未登科,就要他们议论祖制,倘若针砭时弊,稍有不慎就会被判言辞过激,倘若避重就轻,又会被判泛泛空谈。

  皇帝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奉天殿,只有监试官和巡绰官,以及三位阁老可以留在场内。

  陈琰为了回避亲属关系,与其他官员一同退场,不过沈庭鹤和郭恒都在,两人一直关注着平安的答题状态。

  只见平安一边研墨,一边打腹稿,须臾间研好一池不滞不稀的墨汁,将“臣对”二字落在了草稿纸上。

  “臣闻太祖皇帝立海禁之策,所以防倭患、安黎元,诚为万世法也。然今商贾壅滞于内,夷舶窥伺于外,若因势利导,徐图更张,或可兼济国计民生之利,使海宇宁乂。”

  两位师祖故作不经意,背着手在场内巡视一圈,不约而同地在平安两侧停了下来。

  被老师盯着答卷,平安觉得如芒在背,左看看,右看看,见两人一脸欣慰之色,便知道自己的立意还不错。

  两人驻足片刻便离开了——孩子虽然平时有一点活跃,但在大事上向来稳当,从没出过岔子。

  平安收回思绪继续答题,他不像其他考生那样瞻前顾后,因为他并没有否定祖制,而是强调“时变”。

  于是这个题目的考点变得十分明确:

  第一、分析开海禁的利弊;

  第二、给出平衡“海防安全”与“经济利益”的方法。

  当然,在这个时代,不能直接讨论经济利益,一切都要归结为安邦定国、造福百姓。

  分析完题目,只要围绕考点徐徐展开即可,到了午饭之前,便写就一篇两千余字的策论。

  考到殿试就不用自己带饭了——混上工作餐了。只是餐标太低,还不好吃,平安倒是看上监试官员们的饭菜了,看起来不错。

  吃过一餐午饭,平安擦净双手,将稿纸上的文字工工整整誊抄在特制的答卷纸上,老爹反复交代他,殿试仅糊名不誊录,落笔要格外认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种田文 甜宠文 科举文  王廿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