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最后,他已是感慨不已。
“战火连连,百姓生活真是不易,活着都是一件难事,直如蝼蚁一般。我看如今这百年,也未见得好过。”
沮渠牧犍欲言又止,但还是缄口不言,只点点头。旋后,他不经意露出一丝烦闷之色,起身踱到一边,不知在想什么。
拓跋月暗自思量:编户齐民减少,只是因为战祸么?豪强地主与国相争,通过坞堡隐匿人口,恐怕也是一大原因。
但她不打算再
继续说下去,说得多了,只怕要露馅。
她觑了觑独榻对面的书橱,唤道:“阿澄,扶我起来。”
说罢,便欲起身离座。
阿澄见状,连忙趋步上前欲扶,却不料脚下微趔,似是崴了脚踝。
两人匆忙一顾,心中皆是一念:计划很是顺利。
拓跋月轻嗔一句“你呀,这么急躁”,而后转首对沮渠牧犍道:“牧犍,可否劳烦你将那本《史记》归置书橱之中?”
沮渠牧犍闻言,目光温柔地应允,步履稳健地走向书橱。
一套《史记》,放在书橱的右上角,以拓跋月的高度堪堪够得着。把书册归置好,沮渠牧犍本欲离开,蓦地瞥见其上一层静置的画轴,那画轴有些眼熟,但其上尘埃轻覆,似藏有故事。
他眉头微蹙,不由自主地伸手轻启画卷。
画卷缓缓展开,映入眼帘的竟是拓跋月的画像,笔触细腻,神韵毕现。
沮渠牧犍猛地回想起来,这是拓跋月刚到姑臧后不久,沮渠无讳画的。当时,沮渠牧犍就很颇为不悦,为此还找借口让几个宗王返回封地,眼不见为净。
沮渠牧犍心中不由泛起一阵涟漪,怒火与酸涩交织,难以言喻。
拓跋月目光有如实质,刺在沮渠牧犍的侧影上,但在他回眸时,转为恹恹欲睡的情态。
沮渠牧犍目光幽邃,望向拓跋月,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这画为何还留在书橱里?”
拓跋月闻言,面色微变,眸中闪过一抹歉疚与无奈:“此画,乃阿奴赠予之物,我怎好把它丢了去?”
她低下头,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
沮渠牧犍不语,胸膛微微起伏,像是在平复怒火。
拓跋月遂道:“快一年了,我一直不曾打开过,牧犍一看便知。”
一语惊醒梦中人。沮渠牧犍目光聚焦在画轴上的尘埃上,心情一时舒畅。他的女人,心里总不能有别人的。
念及此,沮渠牧犍心中怒气全消,面色转霁。
他把画轴捏在手里,温言絮语道:“阿月说得对!”
他轻声叹道:“既是如此,便交由我来保管吧。日后处理政事之余,或能借此慰藉思念之情。”
此言一出,拓跋月也笑了起来,道:“如此甚好。牧犍便拿去吧。”
沮渠牧犍怕她生气,又与她说了些旁的话,来逗她开怀。正说着解闷的话,霍晴岚已端着一碗药膳进来。亲手喂了药膳,沮渠牧犍方才叮嘱拓跋月好生休息。
旋后,沮渠牧犍披着月色离去,临走前把那画轴捏得紧紧的,像是怕它玷污了拓跋月似的。
待他走远,拓跋月才压低声音,对霍晴岚、阿澄道:“你们都做得很好,猫的叫声恰到好处,‘崴脚’也崴得正是时候。至于那边会发生什么,且静观其变吧。”
第42章 退到岸边观潮
次日,姑臧城仿佛被无形的紧张氛围所笼罩。
城墙内外,甲士林立,刀剑出鞘,寒光闪烁,将每一寸空气都切割得锋利无比。
城门大开,却不见往日的喧嚣,唯有马蹄声与车轮碾压石板路的回响,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
虽知今日的不同寻常,是为了迎接吐谷浑使者,但百姓们依然被这肃穆气氛所震慑,纷纷退避三舍,或躲入家门,或挤在街角,目光中满是敬畏好奇。
人们彼此间压低声音交谈,猜测着这位吐谷浑使者的来意,孩童们被长者紧紧拉住,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惊扰了这股不可言喻的威严。但也有知情者在跟人炫耀自己听来的消息,说这吐谷浑与大魏交好,想借贺王后凤体安康之机,与河西王谈谈两国间的贸易。
闻言,有铁匠铺的掌柜愤愤不平,道:“他们占了我们的西平郡,还想谈贸易?拿什么来谈?把他们的冶炼工艺传过来?”
偌多年来,战事不歇,谁掌握了最好的冶炼之术,便能在这天下争得一席之地,吐谷浑正是这样的国家之一。在其国境之内,黄金、铜、铁、朱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吐谷浑人一早便懂得采矿冶炼之术。
当今之世,很多国家所用的弓、刀、甲等铁器,大部分是从宋国取得,再运回国重新冶炼的,唯独吐谷浑,可自采自炼,怎不羡煞他人?
一刻钟后,震耳欲聋的鼓乐声起,紧接着,一队身着华丽服饰、手持各式仪仗的侍从在前面开道。壮观的仪仗队伍之中,一匹高头大马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马背上的拾寅,身着铠甲,头戴金冠,威风凛凛,眉宇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与自信。
出于长年作战的习惯,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周遭,仿佛能洞察每一处细微的波动,让围观的百姓不禁屏息凝神。
似是被这目光骇住,人群中忽而闪过几道人影。他们或藏于阴影之下,或借人群掩护,不时交换着警惕的眼神。一时间,暗流涌动,但最终归于寂灭。
旋后,酒泉王沮渠无讳亲自迎候,与拾寅的仪仗队合流。
穿过几条大道,仪仗队来到四合馆,拾寅便要在此下榻。
拾寅入住四合馆之事,以最快的速度传报于拓跋月。
坐在望舒阁内,拓跋月支颐深思,颇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快感。
四合馆,取“天地人己”之意,是一座专为接待使臣所盖的馆阁,之前素延耆也在这里住过,后来他的牛马撞了孟太后,他才被拘在别馆。
应该说,这是河西国待客最高的礼遇,一年也用不上几次。
也不只是这层礼遇,亲自让宗王去城门迎接,也是少有的架势。一切都似在向世人证明,吐谷浑的使臣拾寅是非常尊贵的客人。
可这样的尊贵,让拓跋月觉得甚是蹊跷。
拓跋月抑声道:“宋国改吐谷浑主慕利延为河南王,并封慕利延的长子繁昵为抚军将军、嫡子瑛为左将军、河南王世子,拾寅为平西将军。这个拾寅,是慕利延的第三子,骁勇善战。吐谷浑之所以能攻占西平郡,拾寅也出了很大的力。”
“这么说,吐谷浑派这个平西将军过来,是不怀好意了?”阿澄问。
她本一天真少女,但好在不蠢,在宫中耳濡目染,现下也有了一些洞烛幽微的本事。
拓跋月面露赞许之色:“你说得对,吐谷浑并非无人可用,但却派出这么个人,与其说是来贺喜,还不如说是来炫示武功。
“竟然敢算计到公主的头上!”霍晴岚嗤之以鼻,“他们是觉得大王好惹,还是公主好欺负?”
想明白这个关节,阿澄也颇为气愤,道:“这么欺负人,我们该怎么做?”
拓跋月沉吟道:“什么都不用做。”
霍晴岚、阿澄面面相觑。霍晴岚心下不安,道:“奴知公主算无遗策,但此事非同小可。奴以为,既然吐谷浑派平西将军过来,便不可能谈及归还西平郡一事。”
“自然。”
“若吐谷浑得逞,大王忍下这口气,只怕将来还得把账算在您头上。”
“接着说。”
霍晴岚斟酌着言辞:“倘若大王忍不下这口气,恐怕会当场发难。两国之间,恐有战事。这对我们没好处,也对两国百姓没好处。只怕是生灵涂炭啊!”
听得这话,阿澄对霍晴岚的敬佩之心,又多了一分。
扪心自问,拓跋月虽待她至厚,但她毕竟是河西国人。当她看出拓跋月和大王不齐心,明里暗里都在为母国谋利,还曾经动过离开是非之地的念头。
但时日久长一些,她看得出来,拓跋月不想宣战,只想能让沮渠牧犍对大魏归心。她虽然也耍手段,但要么是为了自保,要么是为了筑一道防线。从根本上说,她和霍晴岚都是良善之人。
此时,拓跋月不知阿澄心中所想,只微笑着觑着二位亲近之人。
“会不会还有第三种可能呢?”
阿澄不作声,但听霍晴岚问:“第三种?”
“不妨猜猜看,大王有这么多的臣子可使,为何偏偏让酒泉王来迎接他?”
见她二人还在犹疑,她便略略解释道:“觊觎王嫂,私下渔利,单是这两样就够大王治他罪的了。大王能忍到今日,有多么不容易。”
听了这话,阿澄似懂非懂:“公主的意思是,不做事就不会错,做事就必然会错?”
“是的,所以,那日我要你们配合我,务必要让大王看到那句话,再看到那幅画,这样他才能下决心处置老六。而处置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