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平城赋_任葭英【完结+番外】(74)

  闻言,拓跋焘便让赵振把李云从带到跟前来。李云从不敢隐瞒,便说自己对拓跋月早有爱慕之心,但既然至尊需要她去和亲,他也毫无怨尤,只是想竭力保证她的安全。

  平日里,拓跋焘见得多的,大多是汲汲于功名之辈,哪里见过什么痴情郎,因此不免觉得新鲜。

  见李云从心意诚挚,拓跋焘便想,不如满足他的愿望,将其收为己用。痴情之人,更比寻常人来得忠心。

  拓跋焘便问李云从,如何保障公主的安全。李云从认为,侍御师、侍卫,都必须选最好的。这样可以防止对方下毒、行刺等不测之祸。关于侍御师,他有一推荐,便是他的阿奴李云洲。

  拓跋焘看出他打的主意,便直接戳破:“你这安排,怕是怀着私心吧?你无非是想怕武威忘了你。”

  李云从也不讳言:“末将确实有私心,但我阿奴医术高明,必能保公主周全。”

  拓跋焘未置可否,又问:“那么,谁来做侍卫长?”

  “但凭至尊安排。”

  “侍御师要给最好的,侍卫长

  当然也要给最好的,”拓跋焘看向一旁的赵振,笑问,“你可愿去,赵统领?”

  赵振哪有推拒之理,立马叩谢圣恩。

  此事就此议定。

  赵振、李云洲,被安排在了陪嫁队伍里,竭力护佑公主安全;而李云从,不仅未被纠治擅自离职之罪,还在公主和亲后不久,便被调到拓跋焘身边,担任殿中尚书。(1)

  明面上,李云从负责管辖宫廷禁卫;暗地里,他是影卫副统领,监察平城内外世情,乃至宗王的私隐。

  这也是无奈之举。

  道武帝乃开国之君,理政时遭遇多少险难自不必说。而先皇明元帝继位之时,也经历了一次宫廷政变。

  天赐六年的冬日,寒风凛冽,白雪覆地。道武帝次子清河王拓跋绍,心怀异志,趁夜对其父举起了屠刀,犯下了逆天大罪。

  事后,拓跋绍谎称奉诏书,召集文武百官面北而立,问:“我有叔父,也有阿兄,你们打算听从谁的?”

  王公大臣无不大惊失色,逾时,南平公长孙嵩当先发声,称愿拥拓跋绍为帝。

  彼时,群臣皆知武帝已驾崩,但无人敢轻吐一字,只有叔父阴平郡公拓跋烈,放声痛哭,随后步履沉重地离去。

  武帝长子拓跋嗣,在忠臣的舍命保护之下,侥幸逃脱了拓跋绍的搜捕暗杀。

  待拓跋嗣稳住心神,随即下令,将拓跋绍与其母一并铲除,就此才平息了令朝野动荡不安的叛乱。

  叛乱虽平,但宫廷之中,那股压抑之气久久未散。每个人的心中,都仿佛被刻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难以磨灭。

  从腥风血雨中艰难走出的拓跋嗣,也难免心有余悸。

  便从那时起,拓跋嗣秘密组建了一支影卫,他们如影随形,守护着皇室安危。而这支影卫,也在拓跋嗣驾崩之前,传给了太子拓跋焘。

  临终之际,先皇气若游丝,嗟吁不已:“当年,假使群臣之心倾向于拓跋烈,或许那九五至尊,便是他人了。毕竟,无论是往昔的代国,还是今朝的魏国,均未依着汉人那‘父终子承’的成例。正因如此,朕才早早将你立为太子,更让你历练风雨……”

  忆起往昔,拓跋焘只觉有千钧重负,压在他肩头。

  (1)殿中尚书,北魏、北齐置,负责宫廷禁卫、宫廷车驾及仓库等管理事务。

  第102章 将百工匠人迁往平城

  刚收回思绪,宗爱已候在门外,唤道:“至尊,公主殿下过来了。”

  透过屏风,也能见宗爱搀着拓拔月的身影。她身后还有一人,料来应该是霍晴岚。

  拓跋焘温声道:“进来吧。”

  说着,他盘起腿,目光炯炯,丝毫不见病容。

  屏风外,霍晴岚止步不入,很有分寸。宗爱搀着拓拔月,转过屏风,走到皇帝跟前来。

  “免礼,赐座。”

  拓跋月见他精神矍铄,便问候他龙体安康。

  拓跋焘笑道:“身子爽利,已大好了。”

  他一向壮健,拓拔月是知道的。她便笑道:“那阿月便放心了。”

  拓跋焘目光落在她腿上,道:“李云洲确为不可多得的人才,你这腿也让他看看。”

  看样子,回到平城之后,李云洲会被委以重任。

  拓拔月顿觉欣慰。

  “阿月的腿不碍事,只需一些时日,应能痊愈。”拓拔月微一欠身,坐在独榻上。

  略叙了几句话,拓拔月忙回道:“至尊先前让阿月想个法子,我已有了计策。”

  拓跋焘赞许地点点头:“说说看。”

  先前,拓跋焘让李云从给拓拔月传的话,不只是“让他夫妻二人和好”的事,也包括收服刘昞之事。

  河西士人,唯刘昞马首是瞻。

  拓跋焘很清楚这一点。

  本想着,这两日便要亲自登门,但眼下拓跋焘不可见风,便想让拓拔月替他走一趟。

  随后,拓拔月说了一通她的法子,又道:“至尊只消发一道谕旨,余下的事交给阿月便可。明日,我去陆沉观亲自拜候。”

  拓跋焘深以为然,温言问:“需要崔司徒和你一块儿去么?”

  “我与玄处先生是故交,更容易说一些肺腑之言。”

  “好,”拓跋焘笑道,“这事儿就交给朕的小诸葛了。”

  听得这话,拓拔月心中一热,抿唇一笑。

  但见,拓跋焘屈指敲着眠床,道:“还有二事,朕要向你讨个主意。”

  “愿为至尊分忧。”

  “不只是河西士人,朕也想迁走河西百姓,你以为如何?”

  拓拔月忖了忖,道:“河西走廊控扼西东,很容易被人觊觎了去。至尊想把河西之民迁往平城,自有一番道理。只是……”

  将河西士族、百万生民收为己用,此间的意义,较一统北境而言亦不在小。

  拓拔月斟酌着言辞:“只是……河西百姓有百万人口之多,平城只怕是容不下。阿月以为,至尊将姑臧的百工匠人迁往平城,就够用了。”

  “百工匠人?”拓跋焘眸色一沉。

  “我大魏建国至今,不过数十年光景。平城虽已有一番气象,但城郭宫城尚需增修。”

  魏国的前身是代国。

  建国三十九年(1),前秦苻坚发兵攻打代国,拓跋什翼犍兵败被杀,代国亡。

  十年后,年仅十五岁的拓跋珪,趁乱复立代国,于牛川称代王,同年四月,改国号“代”为“魏”。

  “这……”拓跋焘迟疑道,“不用急吧?”

  登基以来,拓跋焘已增修宫城,现下城中已非开国那般简陋。

  “前汉丞相萧何说得好,‘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至尊如今已统一北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亦指日可待!”

  话音落下,拓跋焘倏然坐正,盯了拓拔月,旋后抚掌大笑:“说得好!朕听你的!”

  他果然没看错她!天资聪颖,博闻强识,而无她舅舅拓跋绍的骄恣残忍。

  实则,将河西百姓迁往平城的想法,也只一闪念,但拓跋焘不欲轻易道出心中所想,便故意跟崔浩、拓拔月言说,以窥其人。

  果然,崔浩一听,便连连摆手,说没必要迁走那么多百姓,要迁就迁最有用的人——河西士人、百工匠人。

  崔浩固然智珠在握,而拓拔月竟然也作此想,真是不简单!

  拓跋焘闭了闭眼。

  眼前不由浮出一幅画面:

  平城内外,工匠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黄土瓦砾运于掌中,一座座宏伟宫室拔地而起。

  里坊中,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各色商铺琳琅满目,尽显繁荣之相。

  远处,巍峨宫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近处里坊,极显大魏之辉煌强盛……

  “还有一事,”拓跋焘睁开眼,“朕让人给河西文武百官造册,发现宋繇宋左丞并不在其中,这人似乎也凭空消失了。”

  他皱起眉来:“你怎么看?”

  “竟有此事?”拓拔月沉思道,“宋繇是河西大儒,博涉经史,长于纳谏。名声仅次于玄处先生……莫非,他不愿往平城为官,故此躲了起来?”

  见拓跋焘脸色难看,拓拔月忙宽慰道:“不如这样,阿月先见见玄处先生,只要他一心归附,河西士人必会争先投效。”

  拓跋焘沉吟道:“难说。朕记得,之前来平城迎亲的便是宋繇,说明他是沮渠牧犍的心腹。左相姚定国等多人,尚且留候在自己府中等待传召,怎么独独宋繇不在?莫非……

  拓拔月心下一凛。

  此事的确不同寻常。可她并未往深处想。

  她凝着眉,道:“宋繇只是文人,且无玄处先生一呼百应的声威。按说,他不至于会另有所图。对了,有一事,阿月自作主张了。”

  “何事?”

  “当时,来平城迎亲的使臣里,我吩咐赵振,收买了一个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