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梦溪没有继续这个话题,继续手里的事。
三人一起忙活到深夜,也没抄录出完整的一本。
翌日起床,又是忙碌的一天。
只是今天有了柳梦溪和齐闻仲的帮忙,陈茵身上的担子明显轻松不少。
一些简单的病症,全部由柳梦溪处理,让她独当一面。
陈茵则是带着齐闻仲,处理一些更加复杂,需要涉及到针灸、正骨类型的病症。
原本之前被压垮在积雪和房子地下的人,大家都下意识地往卫生院、县医院送过去。
但意识到受灾的人太多,这两家医院根本忙不过来后,心沉落谷底。
有人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来到惠民堂,希望能够帮忙处理骨折。
陈茵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一整天几乎都在针灸室的位置待着,给送过来的受外伤的病人诊治。
只是这样一来,这种暂时无法挪动的病人,必须停留在医馆继续治疗。
一来二去,医馆本就狭窄的空间,变得更加的拥挤。
再加上漏风的屋顶、倒塌的厨房都需要人处理,惠民堂比最忙碌的菜市场还要拥挤,几乎是需要扯着嗓子才能够回应对方的声音。
三天过去,总算是没有新的病人上门,陈茵忍不住擦拭忙的满头是汗的额头,长舒一口气。
柳梦溪和齐闻仲浑身瘫软地躺在椅子上,缓解疲惫。
柳梦溪更是感叹道:“希望从今往后再也不要出现雪灾!真的是忙死了。”
第65章 重建
坐在一旁的吴秋丰,想到自己已经在镇上待了这么长时间,决定回村子。
“目前医馆也没什么需要我搭把手的事,小妹,我想明天就回家。”
“行,大哥。你在镇上也忙活了好几天,正好雪停了,回去的时候小心一点,我给你准备行李。”
说着,吴冬梅站起身,准备开始行动。
吴秋丰连忙伸手拦住,“别急,我还有点其他的事想和你和茵茵说。”
“大哥,你说。”
吴冬梅疑惑地重新回到座位上,对上大哥凝重的眼神。
“这两天不是叫人把屋顶缺漏的地方重新修整了一遍吗?工人说房子使用时间太长,不少地方还浸了水,估计修整这一次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医馆能够重建,或者更换大部分的柱子、梁和檩等主要支撑结构,大修一场。
惠民堂是陈南鹤从镇上人手里买来的,当初买下来之后,只经过简单的修整。
大概估算一下,房子估计已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木头腐朽似乎并不是很难理解的事情。
柳梦溪一听到住的房子存在隐患,当即提议道:
“既然房子不适宜住人,现在的空间又狭小,有病人想要住院都不方便,不如我们直接重建惠民堂!”
她猛地站起身,振臂高呼,显然内心十分激动。
齐闻仲虽然觉得有些夸张,但是他的内心也是支持柳梦溪的办法。
“既然现在的医馆已经因为年代久远的事情,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不如一次性直接解决。我也觉得重建惠民堂是个很好的办法。”
两人激动的情绪与陈茵三人犹豫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
吴冬梅迅速计算了一下手里的资金,就算是想要建一间和现在差不多的木房子,资金都有不少的缺口。
除非……
陈茵迅速在心中否决挪用资金的念头,直接说明现在的困难。
“你们俩的办法不错,但是医馆资金不足,重建不现实。”
柳梦溪没想到陈茵她们犹豫竟然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即大手一挥,豪迈地说:
“钱的问题不用担心,我爸有的是。”
齐闻仲担心陈茵她们误会柳梦溪的意思,立即补充道:
“梦溪说的是捐赠,捐赠、援建。这种形式在我们国内很常见,尤其是在建国的时候,资金缺乏,不少大医院都是国外资金援助建立的。比如非常有名的中外友好医院,就是国外无偿援建项目。”
“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无偿援建。”柳梦溪急匆匆地点头附和。
“还能这样?”
在陈茵的印象中,绝大部分的医院都是
公立,国家出资。
其余的私人医院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兴起,但大部分的都是为出资的人赚钱、经营。
如果因为重建医馆,惠民堂也变了底色的话,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
现在听到齐闻仲的话,她觉得未尝不可以一试。
只是仅仅依靠柳梦溪这一个朋友,压力太大,应该多多尝试各种资金。
“梦溪,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重建医馆,全靠你父亲,有点说不过去。我看不如向社会各界求助,点明医馆的情况,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愿意捐献的企业家。”
“哎呀!茵茵,不过就是两栋二层小楼而已,我爸一个人就够了。”
柳梦溪不明白好友都明白其中含义,为什么还要拒绝自己的好意?
吴冬梅似乎有些理解女儿的做法,拍了拍柳梦溪的肩膀。
“按照现在的市价,重建医馆,估计要花上好几万块钱,负担不小,梦溪你别把担子都压在自己身上。”
“反正医馆一时半会儿也不会不能用,我们可以等钱凑齐,不急于一时。”
“那好吧。”
眼见陈茵母女俩都如此坚持,柳梦溪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既然你们同意我爸捐献的事,我现在就去打电话给他,让他帮点忙。”
这一次,柳梦溪不等陈茵开口,直接朝着医馆的方向跑去。
翌日,柳梦溪父亲柳宗南捐献的一万元资金顺利到账,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
紧接着,就是徐廷和齐通海捐献的两千元。
因为齐闻仲很好的转达了陈茵的意思,两人想要给多点担心陈茵不收,仔细思量之后,才给出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金额。
对面好心人的捐献,陈茵每一个都都电话里表达了自己真挚的谢意。
并在册子上记下三人的名字,留待建成医馆时,写在感谢牌上。
目前筹集到的资金一共是壹万肆仟元,距离母亲吴冬梅估计的金额还差不少。
陈茵取出昨夜连夜写好的关于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重建惠民堂的短文,朝着邮寄点的方向走去。
她准备将相关内容登在报纸上,吸引人们的注意。
回程时,她不经意间瞥见对面的山地有挖掘机在平整土地,忍不住好奇地多看几眼。
陈茵回家后把这件事当作是一件趣闻说出来。
吴冬梅一听,想起不经意间听到的消息,说给大家听,她的语气中充斥着诧异。
“听说是外面的什么大企业,准备来我们镇投资酒店,那块地就是镇上出让的。也不知道来我们这种地方建酒店是什么意思,宾馆的生意都是勉强维持,估计是哪个不懂经营的老板胡乱弄的。”
“酒店!我觉得挺好的。”柳梦溪听到这个消息,瞬间两眼放光。
“以后来我们医馆看病的外地病人,也算是有一个好去处。”
一听这话,吴冬梅也觉得有点道理,但如果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如果被孙明颖知道吴冬梅的想法,一点会摇头表示:一点也不夸张。
虽然在铜溪镇奶奶否定了她的想法,但是当她带着痊愈的奶奶回家,立即吸引了全家的注意。
她顺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爷爷,并着重描绘自己认识到的陈茵。
孙爷爷听后,认为对他们家来说,投资一位未来可期的名医,在医馆周边修建一家酒店,并不算什么伤筋动骨的事。
孙明颖顺利得到资金,风风火火地开干。
在她的计划中,未来的惠民堂一定会成为全国病人蜂拥而至的一处圣地,那么条件优渥的酒店必定能够从中获利。
她现在就是第一个发现金矿的商人,准备未来大赚一笔。
唯一限制孙明颖的就是,惠民堂有点太小了,看诊病人有限,对酒店的生意有不小影响。
没想到就在她为此而忧愁的时候,姚欣雨忽然给她打来电话,告诉她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明颖,你们家准备给惠民堂的重建捐献多少钱?”
“我听外面的风声,说是陈大夫如果收到太多钱,就会拒收,原路返还。”
这种有钱都不要的人,也算是让姚欣雨开眼界了。
“这个消息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孙明颖惊喜之余,不忘询问消息的来源,想要确保其真实性。
“哎呀!还用从哪里知道?报纸上登的都是惠民堂年久失修,准备重建,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的消息。”
“哪家的报纸?我看看。”
“就我们东俞日报,15号那一期的,在背面的角落里,登着这个消息。”
“这件事我家里估计还不知道,我先和家里商量一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