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庆没跟着一起来,老头在村里蹭早饭吃呢。
汪汪队立大功,金豆和黑豆顾不得赶鸡,就被薅来找果子,几个人都比不上小狗们找大果子厉害。
摘好的杏子不能见水,由徐黎一个个确定大小和外观后,直接放入竹盒子中,再由他的人放到车上固定。
一上午夏芜都在忙活这事,摘完杏子摘枇杷,还要摘新鲜的蔬菜。
几百斤菜去掉黄叶虫叶,让挑剔的徐黎看以后才能过秤。
马学庆这老头也摸上山,把徐黎叫到一边,交代道:“一会儿去村里,把我买的菜也拉上。”
徐黎:“?”
“师叔,你在哪买的菜?”
“就在村里啊,”马学庆不以为然。
徐黎看看夏芜,离得远,听不见,“您怎么不在她这儿买?”
“嘿,在她这里买,菜好是好,可贵啊,而且这丫头卖菜看心情,叫人给包圆了她自己都不乐意,不像村里,”姜还是老的辣,都以为马学庆早起是去村里蹭饭呢,实则不然,这老头专门去逛村里人菜园子,找了几个种菜种的好的,跟人家谈要买菜,以后跟着徐黎的运输车来,能拉多少就拉多少。
马学庆的菜馆子不像徐黎那样走的高端精致路线,一盘菜份量不大,菜吃一半浪费一半。
他做的平价菜,量大,有多少菜都行,买的多,夏芜不卖给他,但村里人卖啊。
他刚已经看过了,村里人种的菜也好着呢,长得好,味道也好,够他饭馆用了。
就徐黎叫来的那辆冷库车,能拉几千斤东西,徐黎买的这点东西占不了多少空间,倒是让马学庆捡便宜了。
徐黎这时候才琢磨出来点不对劲来,等会,会不会这才是师叔带他来的目的呢?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
生意归生意,人情归人情,夏芜再好,徐黎也怕将来生出什么事端,两个人签了合同。
马学庆不用签合同,他找了好几户村民,谈好了以后谁菜好就多买谁的,让徐黎的买菜小哥挑,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这两人吃完中午饭才走的,来一天一夜,给村里人创造上万元的GDP,村里人就差鼓手欢庆送他俩离开了。
杨国峰咂巴嘴道:“真好啊,你说要是咱村里多来些这样的人,日子怎么可能不好呢?”
农村都爱种菜,在农村种过菜的都知道,吃不完,根本吃不完,一家就那么几个人,现在不比以前,苦力活多,饭量也大。
吃不完的菜吧,只能送人,可谁家不种菜呢?扔了吧,浪费,拿到街上卖吧,价格十分便宜,老头老太太还不方便。
现在好了,一个张大厨头,一个马学庆,这俩老头快把半个村的菜园子都给包走了。
村里人高兴啊,一高兴,又开始开荒了。
出去打工的那些村民,家里地都荒了,舍不得也没办法,其他人家里的地都种不完,谁会闲着没事种他们的地啊。
结果呢,最近几天接二连三接到来自村里的电话。
电话一响起,就是问家里的地愿不愿意租出去,一年三五百块钱,不多,好歹不让地荒着。
问起租地要干啥,都说种,种菜,种粮食,种什么都好,总而言之,不能让地闲着。
被问到的人没有不答应的。
农村人即使远离了生养他们的土地,依旧眷恋着,对土地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
“种吧,种吧,不给钱都行,只要不让地荒着。”
于是乎,被挣钱的动力刺激着,杨沟村更加活跃,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村民。
第101章 长视频的威力
夏芜喜欢吃辣,吃烧烤的时候顾忌老人孩子多,吃不了太辣,炒的小龙虾和钉螺都不怎么辣。
人多吃不过瘾,把徐黎送走第二天,夏芜就叫上杨书桦,问清楚去哪钓小龙虾,抄着网子过去钓。
杨国俊亲自出马,给闺女摸了小半盆田螺,配上小龙虾,再拿出一瓶青梅酒提前放井水里镇一下,晚上自家人坐在院子里,关上门美美又吃一顿。
给哥哥买的无人机到了,兄妹两个研究一个多小时,成功试飞,顺利拍下视频。
从天空中俯瞰大地很有意思,尤其是从雁头山上空拍摄,夏芜看见自己的山头郁郁葱葱,还有温泉,要多美有多美。
晚上坐家里吃烧烤,杨弘文用无人机遥拍他们家的小院,逐渐向上拉,拍了杨沟村夜晚的全景。
至此,夏芜做视频缺的镜头也勉强补齐了。
当天晚上,夏芜再次加班,连夜把视频剪出来,确认没什么问题后,上传快抖平台,接着关灯上床躺下睡觉一气呵成。
十分钟后,视频通过审核,上传成功。
就像是无声落入汪洋的一片叶子,随波逐流,突然下起一滴雨,慢慢的雨点越来越多,叶子被推着朝前走,像是乘风破浪的船只一般。
互联网上的网友,就是推动船只的风浪。
夏芜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发布长视频,她的粉丝刷到更新时,都以为是条短视频,第一秒点赞,第二秒拉开评论区留言,一顿操作行云流水一般,快一分钟时间过去,视频居然没有划走。
这时他们定眼一看,看清下面的进度条,五十六分钟。
“我没看花眼吧?五十六分钟!??”
“不是说社会物欲横流,人都没耐心看长视频了吗?”
“夏夏的视频再长我都爱看,不爱看的滚出去。”
“爱看+1,爱看+10086。”
“这期的主题是夏日哎,我最喜欢夏天啦!”
“真好奇夏夏的摄影师是谁,拍的太牛了,每次看都感觉像是在看一部电影,随便截一张图都很美。(图片)”
“很有北野武的风格。”
“拍摄风格像迈克尔弗里曼。”
“好了好了,我要关弹幕,认真看,看完再开弹幕看一遍。”
正午最热的时候,阳光刺眼,清风吹拂杨树梢,老旧的自行车靠在小卖部的外墙边,皮肤黝黑沟壑纵横的老者穿着汗衫,翘着二郎腿坐在阴影处吸烟,目光和镜头对视,老者目光深邃,似乎穿透镜头,看向不知名的遥远。
树荫下有人在打牌,出牌叫喝的声音如同午休后迷糊醒来,从隔壁听到的声音一般,打牌声,些许的蝉鸣,伴随着白噪音一般的背景音,镜头上移,缓缓俯瞰沉寂的村庄。
蝉鸣声越发躁动,屏幕出现两个字——夏日。
“婶儿,去干活啊?”
“嗯啊,你去哪?”
画面里还没出现景色,对话先响起。
“去小河沟那钓小龙虾。”
镜头里出现一个男人,二十多岁,浓眉大眼,他上身穿着松垮的红色老头衫,前面印着掉漆的几个字:东华镇中学;下身穿着配套的白色运动短裤,手里提着桶,竹钓竿,肩头还搭着一把抄网。
“还是你们年轻人会吃,小龙虾那玩意肉又少壳子又硬,也不知道谁发现能吃的,还挺好吃。”
“你快去吧,赶紧捞完,别耽误你干活。”
“弄回来我们洗洗刷刷,晚上做给你们吃。”
简单几句对话,点出杨书桦接下来要做的事,还有今晚要举办烧烤晚会,二人告别后,以杨书桦的视角,清晨的农村在网友面前缓缓展开。
沟里的水葫芦长出白色的小花,有蜻蜓在叶片上停留,远处大江水面上冒起蒸腾的雾气,杨书桦的目的地是一处池塘,塘里一大半水面都被水草占据,镜头扫过去,深绿色的水草上爬了不少红色。
再仔细一看,全都是小龙虾。
杨书桦随便找了一个位置,伸手在池塘边摸几个田螺,暴力开螺,取出螺肉,挂在鱼钩上,只需把螺肉在小龙虾面前晃一晃,小龙虾就会举起钳子夹住螺肉。
就这样,杨书桦钓龙虾的速度很快,甚至他还觉得不够快,拿起抄网把靠近岸边的小龙虾一网打尽。
抄网卷起哗啦啦的水声,镜头沉入水下,咕噜噜地冒着水泡,等浮出水面,视角已然转换到水井小院。
几个妇女正在洗涮东西,摘回来的菜在一旁空地上随意堆放着,不远处的屋檐下还堆放着泡沫箱还有打包带,一些可折叠椅在墙边靠着。
“到了,下车吧,都不要急!”
粗犷的男声响起,正在灶台边熬煮现磨豆浆的王月霞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在围裙上随意擦拭干净水,迎出小院。
她帮着杨国峰打开斗车,把上面的老人小心翼翼接下来。
有些老人年纪大,但腿脚还很方便,只需要搀扶就行。
有些老人,比如她的两个婆婆,需要坐轮椅,就需要拿出杨国俊特制的轮椅下车坡,小心把人推着下来。
其他人也上前帮忙,没一会儿就把十几个老人都给接下来。
老人们到院子里,自觉去拿自己的碗筷,王月霞大清早用石磨磨了几桶豆浆,除了喝,还能做豆腐,晚上吃烧烤做配菜,省得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