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芜也不是只知道吃,等鸡吃的差不多了,她还会继续补充鸡群,保证数量。
不然吃完了冬天吃什么呢。
一听到家访那天要吃鸡肉,孩子们又高兴了。
王月霞琢磨着新菜品,问大家要不要吃黄焖鸡,得到了村里人的一致赞同。
于是就决定吃黄焖鸡了。
夏芜问季云舟:“明天再给爷爷送两只鸡?”
季云舟摇头,“我先打电话问一下,上次爷爷说想来村里看看。”
王老爷子不想在白楼吃小锅饭,他也想来存库吃大锅饭,感受一下季老爷子口中的盛状。
听说王老爷子自打中风偏瘫之后,就很少出门,夏芜听他要来村里看看,很是高兴,又问季云舟王老爷子还喜欢吃什么,明天烧给他吃。
季云舟问出来了,王老爷子喜欢吃红烧肉,要那种老式红烧肉,很大一块,涂上蜂蜜先炸后烧。
夏芜想了想,怕王月霞做出来的不够好,她赶紧找出张大厨头的联系方式,问他明天有没有时间,来村里烧个饭。
镇上中学放暑假,张大厨头赋闲在家,他和儿子分家,老子和儿子分着干不同的事,张大厨头只干学校窗口,他儿子给人做宴席。
暑假忙,张大厨头偶尔会帮他儿子干点,但但多数时间,他都在家里听听戏,伺候伺候院子里种的瓜果蔬菜。
接到夏芜电话的时候,电视机里正放着《锁麟囊》选段:“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
张大厨头一只手拎着水壶给多肉浇水,一只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接通电话。
夏芜说明来意,山上的土鸡可以吃了,土豆也熟了,员工们想吃黄焖鸡,这么多人,起码要杀十几只鸡,刚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想吃老式红烧肉,她就想到张大厨头了。
张大厨头咋舌,直呼夏芜对员工真舍得。
夏芜养的那一百多只鸡,张大厨头老早就相中了,不止他,马学庆这个老厨子早就看中了。
结果呢?夏芜根本不舍得多往外面卖!
要卖的话,山上正宗散养土鸡,起码也要两三百一只,十几只就是两三千……
夏芜居然就这么轻易要做给员工吃。
张大厨头心里滴血,他对夏芜说:“工钱我就不要你的了,你送我两只鸡怎么样?”
一顿饭六百块钱,但考虑到是要给一百多人做饭,夏芜答应了。
“行!”
张大厨头高兴呀,挂断电话也不浇水了,回屋找自己那些厨具去。
突然,他想到什么,拿出手机又给马学庆发条消息。
“杨沟村是不是又要办什么喜事啊?请我去烧顿饭,说是要做黄焖鸡和红烧肉,答应完事给我两只鸡,她答应给你什么了?”
张大厨头心机的很,明知道夏芜不会舍近求远让马学庆来烧饭,还非要这么明知故问。
实则就是炫耀。
不出所料,马学庆收到消息后,眼珠子都快羡慕掉了。
“这家伙烧菜技术不如我,也就比我强点,离得近,要是我在那边,人家怎么可能选他不选我,还叫他得意上了!”
马学庆一个上午都气呼呼的,越想越不是滋味,那可是正宗散养走地鸡啊!
香喷喷的!
“四儿,给我买票!”
夏芜还不知道自己一个电话又叫来一骨碌串子,她把朴爷也从山上叫下来,这会儿一老一少加上季云舟,正在鸡群会动的地方选鸡呢。
“那个好,肉多,绝对好吃!”
朴爷这双眼就像是猴子的火眼金睛,挑鸡没的说,要他说啊,夏芜养的这些鸡都不用挑,个个都好!
人比人气死人,朴爷每年都养鸡,最多一次投放两千多只鸡苗,不过他就一个人,又要放蜂子又要看鸡,根本没那么多时间,照料不周,鸡的死亡率也很高。
两千多只鸡苗,养一年下来,就六七十只。
不过能从那么恶劣的山上环境活下来的鸡,个个都是鸡王,吃起来没的说。
有人想要花几千块钱买朴爷养的鸡当做斗鸡,他不愿意。
他养的那些鸡太好看了,能在锅里贡献生命,但不能去跟同类争生斗死。
山上养的鸡没剪羽毛,会飞,一但发现要被捉,扑腾着翅膀就飞到树上去了。
捉鸡就成了困难事。
幸好朴爷是其中强手,凭借他的本事,夏芜顺利捉到明日要吃的鸡。
季老爷子来了,朴爷跟季老爷子是朋友,就算是社恐也得见一面朋友不是。
朴爷答应明天来山下吃饭,不过他吃完饭就得回去。
夏芜没有为难社恐老头,答应就是。
第二天一大早,捉回来的鸡被宰杀褪毛,正弄着呢,张大厨头背着厨具就来了,二话不说就蹲那开始帮着褪毛剖肚。
“鸡杂好啊,这些鸡杂还有鸡脚,我凑一凑还能再炒个菜!”
这会儿才七八点,可想张大厨头有多积极。
他算是王月霞半个做菜师傅,教会王月霞好多道菜,师傅来了,王月霞就退居二线打下手,检查备菜,干得热火朝天。
结果张大厨头来不到半小时,马学庆前后脚也来了。
王月霞惊讶极了:“马老,你怎么也来了?”
要知道马学庆离桐市可不近啊,这么大早赶过来,起码昨天就出发了。
张大厨头也很意外:“东家还真请你了啊?”
马学庆很想硬气地说是,可他确实没被邀请。
揉揉鼻子对王月霞道:“正巧,我打算来这边玩几天呢,怎么就碰到这老家伙也在这儿了?”
王月霞不明所以,高兴地道:“那你今天可真来巧了,中午烧好菜呢!”
她知道马学庆喜欢吃。
张大厨头看破不说破,好笑地看着马学庆。
这老东西!
为了口吃的是真能装!
第160章 变化
这次家访,闫玲玲叫上了另外一名女老师,名叫马恬,本地人,比闫玲玲大一二十岁。
闫玲玲暑假没回家,想着要做家访,校长大力支持,本来暑假他们学校也是有任务的,闫玲玲愿意留在这里做,其他本地老师的任务也能轻一些。
马恬知道闫玲玲要去家访,还好心劝她:“你这人啊,就是太老实了,放假好好的不在家休息,还回来干什么,等到快开学了,随便做做家访就行了,还准备这么多东西,你真是……”
闫玲玲做家访可不是随口说说的,她准备了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上面记录的有每个学生家里情况,是留守还是跟着父母生活,家里有多少兄弟解密,都记得清清楚楚。
闫玲玲也有些不好意思,职场内卷可是大忌,她本来是想自己一个人悄悄做的,谁知道马恬怕她一个人辛苦,非要跟着过来。
弄得闫玲玲十分不好意思。
“恬姐,要不我还是自己一个人去吧?”
“哎呀,我说陪你就陪你,我闺女从大学回来,成天把自己关家里玩电脑游戏,足不出户,空调开着,我给她做好饭她也不吃,还要点外卖,你说这什么孩子啊!”
“现在的孩子真不如我们小时候,那时候放假哪有休息一说,不是帮父母干活,就是带弟弟妹妹,还是他们这一代人过的舒服。”
“还有我那个儿子,我都不想说他,马上都要上高三了,成天还跟不知事一样,闹着要跟他同学出去旅游,说什么长这么大没出去旅游,跟同学聊天人家看不起他,早知道当初我就不送他去市里上高中了!”
马恬人到中年,家有一儿一女,大女儿上大学,小儿子读高中,烦恼多多,她在家看着那俩孩子就来气,总是忍不住和他们吵架,本来还算和谐的母子关系降到冰点,她一在家,家里气氛就格外压抑。
马恬是个老师,她也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可关键在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她的孩子按照她的想法走呢?
这估计是个无解的难题,没办法,马恬只好出门忙活,给儿女一点喘息的空间,她也能散散心。
闫玲玲年纪还不大,比起马恬,她这个旁观者看的更清,可她也没法插手别人的家务事,只能帮着劝道:“儿孙自有儿孙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咱们就是想干预也干预不了。”
“算了,别说他们了,今天咱们一起玩,你就说先去哪家家访吧?”
闫玲玲赶紧掏出手机查看计划,“咱今天去杨沟村,杨沟村有六个我的学生,恬姐,我记得应该也有你的学生吧?”
“有,有我们班三个学生,那就先去杨沟村。”
学校师资力量差,老师少,学生虽然也不多,可总有年级之分,为了填补空缺,很多老师都是身兼数职。
像闫玲玲这样年轻又肯干的,身上的任务更重。
她一个人带两个年级的班,分别是六年级和三年级。
二人说好之后,骑着电瓶车就往杨沟村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