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安娜的姐妹,她们很享受这里的美食,有的甚至把自家的孩子带来了,即使语言不通,那些小老外也迅速和村里的孩子打成一片。
安娜的家人,表现出对杨沟村的十分喜爱。
而今日,安娜想带他们体验一番让她感受到震撼的东西。
杨洪恩又给这些老外露了一手。
说实话,杨洪恩其实在外来的游客之中也挺有名气的,之前有人找他看过病,效果不错,游客离开之后,都过去很久了,那人又带着自家人千里迢迢来求医。
但真正让杨洪恩扬名的,还得是齐炜的痊愈。
毕竟他刚来到杨沟村的时候,脸色差的像是要死了一样。
谁知道被杨洪恩看了之后,居然在短短几个月里重获新生。
杨洪恩成了家里最忙的人。
一方面,他负责附近好几个村庄的老人身体,有些老人行动不便,经常有个头疼脑热,这里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他们的老年机里,排在第一的号码不会是他们儿女的,反而是杨洪恩的手机号。
只要给杨洪恩打个电话,简单说一下病情,严重的话杨洪恩会过去,不严重的他说几句话,那些老年人也会觉得身体好很多。
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杨洪恩是亲眼看着乡里有些人慢慢衰老的,人一老,就会出现很多毛病,像是老化的家电一样。
所以他很精通给老年人治病。
而给这些人老成精,自认为积攒很多人生经验,害怕被骗的老年人治病,形象管理就很重要了。
杨洪恩年轻的时候眉须就很长,他一直没有剪过,就是因为老人们相信他会长寿,会养生。
为了打造自己的高人形象,杨洪恩每天还抽空打太极,不说身体因此变得有多好吧,但至少看起来很有逼格。
他往那一站,再背个使用多年,看着比他年纪还大的医药箱,病人的病就好了一大半。
就是这么可靠。
杨洪恩给人开的药,有些是自己上山采的,有些则是从多年交好的药商那里买的。
自己采药还要炮制,炮制完晒干,每天晚上都要往家里收。
夏芜在家里吃晚饭,吃过饭,就帮老头收草药,季云舟也来帮忙。
前院两间屋子都有些不够用了,夏芜说:“爷,要不给你盖个药堂吧?这样你给人看病也方便些。”
杨洪恩正在收拾药材,头也不抬,“不要,建个那玩意我怕是一点闲时间都没了,成天要坐里头给人看病。”
夏芜笑道:“怎么会呢,你可以规定个看病时间啊,超过时间就不看了呗。”
“有些老年人发病可不讲究时间,真要半夜生病了,打电话让你去,能不去吗?”
人命关天的事,杨洪恩把这些看的很重要。
说的好像也是,夏芜挠挠头,“说来说去,还是咱们村里的大夫太少了。”
她突然想到什么,“爷,齐炜跟您学的怎么样?”
“天赋不太好,胜在勤奋,勤能补拙。”
“要不,我再给您招几个学徒吧?您不是总嘀咕着没人接您的班,学您的本事吗?要不咱们再招几个人,包吃包住,你技术有传承了,看病的活交给他们,您就坐镇,时不时搭把手,让他们别犯错,不就好了?”
杨洪恩抬起头来,对夏芜的提议很感兴趣:“能招到人啊?”
“应该能吧?”夏芜挠挠头,她其实对中医也挺感兴趣,就是耐不住性子去学,这玩意太考验人了。
“行,那你给我招几个学徒,要是招的人多,咱们就开个医馆,到时候我也该退休了。”杨洪恩感慨地叹息,他真是干一辈子,都七十多岁了,还在干。
“现在的年轻人,心浮气躁,你看看,这药都是什么玩意,烂不糟糟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结果药性一年比一年低!”
杨老爷子收拾半天,实在没忍住吐槽,一堆药材能捡出来一半能用的就不错了。
现在种植技术发达,许多药材都能大棚种植,原本两三年生的药材,种一年半年就能收获,草药是长成了,可药性却没多少。
再加上不合理的加工方式,让本来就没什么药性的药草,加工完之后更加糟糕。
夏芜凑过去闻了闻,又和好药材做对比,果然单从嗅觉上就能分辨出什么药材好什么不好。
“爷,要不换家采购商吧。”
杨洪恩固定采买药材的药商和他合作都有好几十年了,从老子换成儿子,杨洪恩一直没改变和他们的合作。
可最近一两年,送给他的药材质量越来越差,有些甚至是以次充好。
这样杨洪恩心里挺难受的。
“要是药草都成现在这样的质量了,也难怪中医会越来越落寞。”
晚上夏芜和季云舟回山上的时候,心里还在为爷爷的话感到难受。
是啊,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大家都想用最快的速度挣钱,一年盈利能买一栋别墅,资本家就会更贪心,想用一年盈利买两栋。
盈利从哪来呢?
从货物数量上挣不来,那就压缩质量,压缩工人的工钱,提高工人的工作时长。
这些都是违背人性的。
不能可持续发展的。
要怎么样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夏芜只能想到用良币驱逐劣币。
她要种植药草!
不过种草药这事她不擅长,幸好山上还有江寻这么个农博士,总能想出法子来。
当务之急,还是先帮爷爷找几个愿意学医的学徒来吧。
夏芜在论坛上发布帖子,寻找对中医有兴趣的,要求上过相关学校,或者自学过,对中医有所了解的人,如果他们愿意来当学徒,包吃包住,无需学费,每个月底薪一千八。
考虑到这件事的严肃性,夏芜没有开太高的工资。
害怕有些不是真心喜欢中医的,会因为高薪来滥竽充数。
挺麻烦的。
而且她想搞的医药堂短时间内根本没法盈利,就靠她爷那善良的本性,就算附近村子的村民没钱看病,他也会自掏腰包,上山采药给人看病。
所以这些钱,都是从她这里出的,为的就是可持续发展,将来有一天,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夏芜发出的帖子热度很高,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七八个对此感兴趣的,想要杨沟村“面试”。
夏芜着重介绍了自己爷爷的功绩,吸引了一些来自五湖四海,心中尚有对中医前途热忱的年轻人自费前来。
江寻知道夏芜想要种植草药,决定大力支持,他给夏芜提供学习资料,然后花两天时间在雁头山上寻找适合作为草药种植地的地方。
夏芜拒绝大棚种植草药,只想在最原生态的山上种植草药,无非是多花费些心思,但她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不过江寻探查过雁头山后,觉得雁头山对于种植草药来说,有点太小了。
夏芜种草药不是为了玩玩,既然想认真搞种植,不如就搞点大的。
“雁头山后面那座山能承包吗?可以的话我建议你把那座小山包下来,它比雁头山更适合种植药草。”
第163章 中医堂
“喂小江啊?怎么有时间想到给我打电话了?是不是你那不争气的老师给你找事干,你不想要他了?”
江寻为了给夏芜寻摸合适的渠道种植草药,从联系人里找到一位名叫秦义的老者,这位老学者和江寻的导师算是冤家,二人年纪相仿,成就相当,只不过江寻的导师从事的工作和秦义的工作,有些背离。
秦义是一名古法爱好者,他对华夏源远流长的古老技术特别感兴趣,年轻时候曾经想推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奈何随着西医的深入人心,中医传承断代,良莠不齐,江河日下,他所做都是徒劳。
秦义一直认为,中医是好的,是神秘的,如果有合适的人走上中医这条路,认真地研究,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在治疗病人方面起到的作用,绝对不会比西医差劲。
奈何他的理论是好的,就是缺少实证。
这些年来,国内好的中医越来越少,在一些中医吹口中,中医的作用被夸大其词,直接起到反作用,让一些人成为中医黑。
这些争吵风云,从来没有断过,秦义更是在退休之后,毅然投入到中医和中草药的研究之中,在认识江寻之后,他夸赞江寻年纪轻轻,却又能耐得住性子在深山之中做研究,认为他是个很好的接班人,甚至当着江寻导师的面撬墙角。
结局就是两个老人吵得不可开交。
江寻对秦义很是佩服,秦义这人身上有一股潇洒劲,还有一种事不成不罢休的狠劲,总而言之,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出一个老人的淡然。
江寻听闻笑着解释,自己暂时还没有打算转行,不过他最近在桐市这边的山里做研究,倒是发现一个很不错的中医大夫,七十多岁,以前是个赤脚大夫,自学中医,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