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家伙,真是命好,俩孙女都这么有出息,一个考上大学,一个回村包山都能搞这么好,哎……”
郝大通摇头叹息,恨村里年轻一代不争气啊,怎么他们村里就没这么活络的年轻人呢。
不过这也不能怪年轻人,杨沟村有山,他们郝堂村没有集体山头,就水多,总不能让年轻人都回来养鱼吧,那不得饿死啊。
不过郝大通突然想起来,他早晨在老宅门口碰见的年轻姑娘,该不会就是杨洪恩的孙女吧?
“行,我走了,你忙吧。”
郝大通打听到想知道的事情,也不耽搁时间,起身要走,赵洋河留他:“叔,咱俩也好久没聚了,要不中午去我那吃个饭?”
郝大通头也不回,摆摆手,“不去。”
别看他年纪大,身子骨可利索,没一会儿就走出村委大门。
赵洋河看着老书记离去的背影,无奈笑笑,都想让村里发展起来,富裕起来,他也想啊,可怎么都想不出法子来。
杨四爷已经记不清自己这是来往镇子和村子的第几趟了,老伙计有点累,他干脆就停下来,在河边靠着柳树盘腿坐下,从兜里摸出烟来抽,目光还跟着水里的水牛移动。
“杨老四,在这儿抽烟呢?”
杨四爷回头一看,嗬,这不是刚见过面的郝大通呢,郝堂村的老书记,俩人认识多年,小时候还一起玩过呢。
“郝书记啊,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再往前面走可就是杨沟村了。
“嗨,一把老骨头成天闲着没事,瞎溜达,”郝大通甩着手,看大路上陆续还有人往杨沟村赶,好奇问道:“这些人去你们村干啥呢,你认识吗?”
杨四爷摇头,“那谁认得,都是外地来玩的,小芜要办上梁宴,说城里人也想凑热闹,就让人来玩了。”
“小芜?杨洪恩的孙女是吧?”
“是啊,郝书记也认识小芜?”
“这谁不知道,包了你们村里的山头,弄得有声有色的,多少人羡慕你们村里回来这么个年轻人,你这给她干活,她给你钱不?”
“给啊,咋能不给!”杨四爷心思单纯,还没察觉郝大通是在打探消息,乐呵呵地道:“小芜这孩子心善,还厉害,咱都到这个岁数了,能干的活不多,她也不嫌弃。一天少说挣个五六十,多了一百出头,可不算少!”
“挣这么多啊?”郝大通眼睛都瞪大了,喃喃地算着:“一天就算挣六十块钱,一个月下来都快有两千块钱,真不少。”
要知道有些年轻点的人在镇上干活,一个月下来也就一两千两三千块钱,进厂一天干十来个小时,工资可能多点,可也就四千左右。
像杨老四这种年纪大的老人家在村里都能挣一两千,怪不得郝大通见他成天乐呵呵的!
“你们村里还有其他人给她干活吧?挣得是不是比你多点?”
郝大通顺势在杨老四身旁坐下,闲聊似的继续打听。
“那肯定啊,村里不少人给她干活呢,前段时间在山上开荒,挖树坑,种树,又盖房子,有些人可真不少挣。主要还是离家近,能找到活干就不容易了。”
这话真说到郝大通心里去了,像他们这地方,劳动力也不算少,也没人规定六七十岁就全指着国家给的二百块钱过活啊,主要是没活干,没钱挣,年轻人都不乐得在老家待。
郝大通和杨老四聊了半天,把杨沟村的情况摸得七七八八,心里不知有多羡慕。
杨老四见老伙计休息得也差不多了,把它拉上来,套上板车,正巧遇到村里人从镇子口接人回来,就问:“咋样,还有人等着坐车没?”
“没啦,后面的在拉最后一波人,小芜也说人都差不多齐了,一会儿就要开饭,四爷叔你直接回村吧。”
杨四爷收好牛绳,摸摸老伙计的大脑袋,“行,那我就不白跑一趟了,回去吃饭。”
郝大通手背在身后,人跟他打招呼,他点头回应,人客气道:“郝书记吃饭了没?要不也去吃点?”
杨四爷也道:“差点把这事给忘了,老郝也去吧,人多人少也不缺你一个。”
郝大通都没咋犹豫,“那行,正好我愁没地去,跟你们一起去凑个热闹。”
“兄弟们,看见了吗?那边的红烧肉,可惜隔着网线你们闻不到味道,香!真香啊!”
周辉来的时候特意准备了自拍杆,从坐牛车开始就拍拍拍,拍完就发群里,没一会儿功夫群都被他刷屏了。
有人提出抗议,周辉一怒之下,怒了一下,干脆开启直播模式。
他之前给夏芜做草莓测评,发的鬼畜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点赞都有一二十万,因此还积累一些粉丝。
再加上他平时在群里活跃,开完直播后直接把直播间链接发到群里,然后就开始忘我地直播起来。
六个男大学生,叽叽喳喳乱成一锅粥,到杨沟村里什么都好奇。
一个指着稻田里的水稻问:“这是什么?”
另一个看都不看,一口咬定:“你傻啊!长这么好,肯定是韭菜啊!”
直播间弹幕都快吵疯了,有说他们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有喊着那百分百是韭菜的。
周辉是北方人,来到杨沟村之后整个人进入忘我状态,一直嚷着看山看水看蓝天。
“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山,这么清澈的水,就连牛都跟我们那边的不一样,居然还能下水!”
他们年轻,他们闹腾,村里有老人经过,干脆驻足欣赏他们打闹,村里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大爷,请问这里面种的是什么?”
“稻子啊,就是大白米饭。”
大爷终结了争吵,他们打听到上梁宴是在雁头山上吃,于是几人直奔山头。
到了水井小院,周辉几人闻到饭菜的香气,更加忘我,整个人都不知天地为何物了。
镜头对准正在炒菜的老张头,老人家颠勺引起直播间不少惊呼,随着周辉全方位的展示,进入直播间观看的人也越来越多。
很多不知情的观众也都好奇问:“这是谁家办喜事?”
可惜大家都只顾着造梗玩梗,压根没人搭理。
快中午十二点了,拼凑出来的长达六米的红木桌子不断有人上菜,一上就是一大铁盆。
油汪汪的红烧肉,炖的烂乎的大肘子,凉拌黄瓜皮蛋,四喜大肉丸……
周辉高高地举着自拍杆,把丰盛诱人的美食无私地分享出去。
第73章 远道而来的客人们(3)
“爷,你走快点!再慢就赶不上饭点了!”
上山路上,一个穿着运动服头戴棒球帽的高马尾女孩催促着,她身后跟着一位老人家,头发花白,眉尾长到耷拉下来,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跟监控摄像头似的转着看四周景色。
“别催了,你爷这把年纪还能陪你出来玩,没让你背着就不错了。”
“爷,又不是我让你陪我的,是你自己要来。”
马小燕不满地说。
“还不是你说在这儿吃的饭菜比我做的还好吃,我就不信了,我烧了一辈子菜,差点做过国宴,怎么就比不过乡下的厨子?”
马学庆吹胡子瞪眼,气得脚步加快两分,想他八岁就被爹娘送去学厨,在师傅师兄弟面前伏低做小到十六岁,成日不是洗菜择菜就是洗碟子刷碗,才终于有机会碰到案板,切菜备菜又练了五六年,到他二十二岁时,师傅他老人家过生日,马学庆得到机会,做一碗长寿面给师傅。
马学庆到现在还记得那天的忐忑,他全程紧紧盯着师傅的表情,可师傅他老人家面无表情,挑起一根面,就跟看什么犯人似的,先把面盯上一遍,才重新过汤水再捞起送到嘴里。
直到最后老人家吃完那碗面,也没说好吃不好吃,只让马学庆有了上灶台的机会。
师兄们做大菜,他就炒小菜,光是一道白灼生菜,他就炒了整整两年啊!
那时候马学庆学了不少食谱,私下里没少做出来,可就是没他露手的机会。
再往后,市面上私营饭点越来越多,师兄们一个个都要走,要自己开酒楼,开饭馆,马学庆在二十八岁的年纪,终于有了顶替主厨的机会。
不过有时候遇到一些饕餮老客,掌勺的还是师傅他老人家。
马学庆娶了师傅的小女儿,一直留在师傅跟前伺候,几个师兄要挖他去酒楼做菜,还给股份,马学庆也不愿意去。
直到师傅去世,当年的国营饭店被他盘下来成了私人饭馆,马学庆就在饭馆里做菜做了大半辈子。
如今他儿孙满堂,也教出来几个不争气的徒弟,饭馆年纪不大,却积攒不少老客,好多都是冲着他马学庆手艺来的。
结果他桃李满天下,自家结苦瓜。外人都说他烧菜一绝,到他亲孙女嘴里,还不如乡野里一个普通农妇烧的菜,这叫马学庆很不甘心。
刚好马小燕告诉他,杨沟村要办什么上梁宴,请厨子烧几十道菜,还杀了两头大肥猪,马学庆主动要跟着来,他倒想见识见识这里的菜有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