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玉姐儿扶额,“还当您这几年修生养性了呢……”原来还是禀性难移。
“对了,若不是我家盏姐儿指点,他还要当冤大头买不少贵价石头呢!”叶大富在旁边添油加火。
叶盏和玉姐儿双双扶额:什么宽恕、慈和之类的词汇永远不会出现在宓家字典里。
“面上我们自然是不计较,可这么戏耍过我家女儿,我自然一辈子都记得他的名,要在菩萨他老人家跟前念叨几句,不然还能让那闵家如愿?”宓凤娘护崽子的母鸡一般,雄赳赳气昂昂不容质疑。
“娘,我真的不在意此事了。”玉姐儿反过来劝爹娘,“朱门对朱门木门对木门。我也想通了。”
叶盏在旁边打岔:“对了,娘,您怎得不祝大哥高中?”
“你大哥才读了两年书,中个贡生已经算是祖宗们在地下费了老大力了,他还能中省试吗?那也太瞧不起那许多头发花白还考试的老秀才了。”宓凤娘理直气壮。
叶盏:……
玉姐儿:……
不愧是亲娘,杀伤力不强,侮辱性极高。
在菩萨跟前许过愿之后,宓凤娘又忙着准备备考的礼物送给赵夫人。
上次赵小七和闵穆两人参加过的考试便是州试,他本人通过考核已经成为了贡生。
如今他就是第二次来贡院内参加联考三天的省试,这个“省试”的省不是全国各省,而是尚书省的意思。
宓凤娘挑了一只铁螃蟹水囊送给赵夫人:“这甲壳,倒着读就是科甲,是要名列鳌头的好兆头。”
省试后才是官家主持的殿试。之后不再经过吏部选拔,直接授予官职。所以算是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足以光宗耀祖。
赵夫人忙不迭道谢。一边感慨:“孩子大了,不怎么说话,一天到晚读书,看着似有心事。”
“沉稳了好。读书是好事。”宓凤娘接过赵夫人怀里的小女儿逗弄。
赵夫人小心探察宓凤娘的神色,试探着问问:“说起来,玉姐儿可有什么心思?”
“她啊?没有。”宓凤娘连连摇头,“如今她接手了家中酒楼,一天到晚忙。”
盏姐儿当了行老之后就将酒楼里大半事交给了玉姐儿,如今玉姐儿可以说一人经营着酒楼,忙起来顾不上说亲。
赵夫人不好再问,只将手里的红参递过来:“这最是滋补,你拿去给她姐俩补补气血。”
全城的贡生们都在准备三年一次的省试。
金哥儿也在准备。他在跟弟弟妹妹们一起分析。
叶盏这才知道,本朝礼部有一部分职责类似于后世的教育部,管着科举。
科举当然高大上,但也分许多科目,其中进士一科最重要,就是从古至今被读书人奉为圭臬的科举考试。
还有学究、五经、九经、三史、三礼、开元礼、三传、明经等许多科,
“这进士一科,咱是不用想了。”大哥分析,嘴里叼着的麦秆乱飞,“不然岂不是瞧不起全天下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
“娘也是这么想的。”叶盏和玉姐儿异口同声。
?
金哥儿没听懂,不过继续分析:“这九经、五经,咱虽然也天天读,但还是没到考中进士的地步。”
五经是考《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五本书,九经是在这基础上多考《公羊传》、《周礼》、《谷梁传》、《仪礼》四本。
九经挺难,所以朝廷规定九经及第者与进士甲、乙科者,皆授将作监丞。
“学究呢,考察背书功底,背的书太多。”不愧是大哥,几句话就将科目分析清楚,“三史考史书,说起来那一堆史书又要背诵,又要懂意思,太多。”
“所以我要考明经一科。”大哥下结论,“又有点份量又不至于太难。”
玉姐儿:……
叶盏:……
银哥儿:……
宓璃:……
兄妹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自打大哥埋头读书以来,他们还当大哥洗心革面要做皓首穷经的正经书生,可如今看来,大哥似乎……没变?
跟当初算计尸水埋古董造假更“真”时一模一样。
“所谓明经是背书和释义,只用选几本书。”
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明经科学生可以自己选考哪几本,有点像后世的文理科分科。
大哥选了三经,就是从大经、小经、中经三种各挑一本书。
“大经我选《春秋左氏传》、中经《毛诗》,小经《周易》。”大哥边说边将自己眼前堆着的书籍一本本抽去,最后只剩下了三大匣,“喏,这样一来,要看的书就立刻少了大半。”
兄弟姐妹几个默默竖起了大拇指。
不愧是大哥。
“可是明经科不如进士科,一来难免遭受同僚嗤笑,二来以后还要考出官试。”银哥儿如今做小吏,多少懂一些官场门道。
这个叶盏明白,所谓明经科就如后世的函授之类,总归不如正经高考后的有底气。
“那没办法。”大哥笑眯眯,“我是不想考进士吗?”他就算再聪明也赶不上人家寒窗苦读十几年,只有短短几年,自然要走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