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
韩灵粹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屏幕角落里的轩辕阁身上,他对着她比了个“安心”的手势,眼神里满是关切。
挂了电话,工作室里又恢复了安静。
韩灵粹走到二楼,把散落的布料重新叠好,把被小刀划坏的设计稿收起来。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李律师发来的消息:
“席沐萱的引渡手续已经在办了,她交代了和姜姝彤的部分犯罪事实,对你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后续不会再麻烦你。”
韩灵粹把被小刀划坏的设计稿收进抽屉时,指尖忽然顿住。
稿纸上那道歪斜的划痕,像极了老街区里蜿蜒的石板路。
前几天警察做笔录时提到,这片老街区要启动“有机更新”计划,其中核心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项目正在招标。
要求设计师既保留建筑肌理,又能注入现代功能。
她盯着稿纸上爬满常春藤的窗户线条,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不如试试。
……
当她带着“拾光集”的设计方案走进招标现场时,确实成了全场的“异类”。
左边是主打极简玻璃幕墙的国际建筑事务所,右边是擅长高密度商业综合体的本地设计院。
只有她的展板上,画满了老砖、木梁和向日葵造型的中庭,方案里写着“不推倒一棵老树,不拆一块能修复的旧墙”。
“韩小姐,”招标评审席上,白发苍苍的建筑泰斗陈院士推了推眼镜。
“你方案里提到的‘保留仓库的木桁架’,从结构安全角度,怎么解决现代荷载问题?”
韩灵粹早有准备,她打开平板里的三维模型,指尖划过屏幕上隐蔽的钢结构支撑。
“我们会用Q355钢做暗梁,嵌入木桁架的节点处,既不破坏原始外观,又能承载二层绘本馆的书架重量。就像给老人搭扶手,看不见却能托住重量。”
可质疑声没停。
后排突然有人举手:“你之前只做过软装,凭什么接这么大体量的建筑项目?”
她抬眼看向说话的男人,深吸一口气,把平板转向全场。
“我没有大型建筑经验,但我在这片老街区住了半年。知道花店老板娘每天四点要搬花架,知道面包店的烤箱需要380V的专线,知道孩子们缺一个能跑能笑的中庭。这些不是靠资源能摸清的,是靠每天蹲在巷口看出来的。”
她的话让现场静了几秒,陈院士忽然点头。
“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你抓住了核心。但施工难度和成本,得再细化。”
他这么说,基本是已经确定韩灵粹方案了。
别人虽然羡慕,但也没多说什么。
毕竟这件事都是各凭本事。
韩灵粹也以为自己的事业迎来了新的台阶。
没想到……
真正的坎,在中标后才到来。
施工队进场第一天,工头就拿着图纸找她。
“韩工,这面老砖墙,表面都酥了,要么全拆了重砌,要么就别用,不然浇筑混凝土时肯定塌。”
韩灵粹跑到工地,蹲在墙根前摸了摸。
砖缝里还嵌着几十年前的草筋,指尖一碰就掉渣。
可这面墙是老居民的念想!
她咬咬牙:“不拆。你给我三天时间,我找方案。”
三天,她几乎没合眼。
白天泡在建筑档案馆,翻出民国时期的施工图纸,发现这面墙用的是“三顺一丁”的砌法,骨子里还结实。
晚上视频时,寻寻举着积木喊“妈妈,搭歪了可以用小方块垫呀”,倒给了她灵感。
她联系到做古建筑修复的师傅,定制了和老砖同材质的“补砖”。
再用糯米灰浆填补酥化的砖缝,最后在墙内侧做了一层50mm厚的纤维水泥板。
既保住了外面的“旧模样”,又筑牢了里面的“新骨架”。
可麻烦接踵而至。
项目进行到第三个月,突然接到通知:
老街区地下发现了清代的排水管网,原定的地基位置要后移3米。
这意味着,她设计的中庭楼梯要重新改,二层的手作工坊面积会缩水,甚至连面包店的预留烟道都要调整。
第516章 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施工队停了工,甲方发来催款函,连林晓都替她着急:“要不跟甲方商量,把中庭改小?总不能一直耗着。”
韩灵粹却蹲在工地的沙堆旁,画了张草图:“你看,地基后移后,这里刚好能挖一个下沉式庭院。”
“把清代管网的检查井做成景观,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看雨水顺着老砖缝流进井里,比单纯的楼梯有意思。”
她连夜改图纸,把缩水的手作工坊一分为二。
一半挪到下沉庭院的玻璃房里,一半留在二层,用旋转楼梯连起来。
面包店的烟道改成“Z”字形,贴着老墙走,还在烟道外裹了层木质格栅,夏天能爬满绿萝。
等她把新方案交给甲方时,对方看着图纸里“老管网+新庭院”的设计,忍不住说。
“你这哪是改方案,是把麻烦变成了亮点。”
谁曾想,台风谁来就来。
那天夜里,台风“山猫”过境,工地的临时工棚被吹塌了。
二层刚浇筑的混凝土梁被雨水泡得发潮。
韩灵粹接到电话时,正给寻寻讲睡前故事,挂了电话就往工地跑。
雨太大,伞根本撑不住,她的衣服全湿透了,手腕上的红痕被雨水泡得发疼。
工头在雨里喊。
“韩工,别过来!梁上的模板可能要塌!”
她却踩着积水冲过去,仰头看着摇摇欲坠的模板。
“把水泵开起来,先抽梁里的水!再找几根钢管,顶住模板的支撑点!”
她站在雨里指挥了三个小时,直到天快亮时,模板终于稳住。
工人们给她递来热水,她捧着杯子,手指抖得连盖子都拧不开。
现在,她真是有点后怕。
如果模板真塌了,不仅半年的心血毁了,还可能伤到人。
可也正是这场台风,让所有人看清了她的设计。
雨停后检查时,那面被重点修复的老砖墙,居然一点渗水都没有。
下沉庭院的排水口,因为照着清代管网的坡度设计,积水比旁边的马路排得还快。
工头拍着她的肩膀说:“韩工,以前我觉得你太死心眼,现在服了,你这设计,是真跟老街区长在一起了。”
项目完工那天,陈院士亲自给她颁奖。
“‘拾光集’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是把老街区的记忆、居民的生活,缝进了钢筋水泥里。这才是我们要的‘有机更新’。”
台下掌声雷动,她看到花店老板娘举着向日葵花束,林晓拿着刚烤好的牛角包。
沈寒星抱着寻寻,轩辕阁在人群里比了个“真棒”的手势。
突然,有人拍她的肩膀,是之前质疑她的本地设计院副总。
“韩工,之前是我狭隘了。你这设计,让我明白建筑不只是图纸,还是人心。”
没过多久,“拾光集”就成了网红打卡地,但来的更多是老居民。
再后来,她接到了国家图书馆分馆的设计邀请,还被聘为建筑学院的客座讲师。
……
五年后。
韩灵粹推着行李箱走出首都机场T3航站楼时,午后的阳光正透过玻璃穹顶,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斑。
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米白色西装,内搭真丝衬衫的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黄铜向日葵胸针。
那是五年前“拾光集”开幕时,寻寻用黏土捏的半成品,后来被她找工匠做成了饰品。
行李箱的拉杆上还挂着半串风干的薰衣草,是她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做驻地设计师时,邻居老太太送的。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屏幕上跳着“沈寒星”三个字。
那头的声音带着点熟悉的急促。
“灵粹,你落地没?”
韩灵粹失笑,“你倒是真及时,我刚出机场。‘
沈寒星松口气,”江湖救急。”
韩灵粹愣了一下,随后调查了才知道。
沈寒星的初心公司,关于‘老城根’那个商业综合体设计案,甲方今早突然推翻了之前的方案,说要保留街角那栋民国邮局小楼。
以至于之前设计部的稿子,全都废掉了。
韩灵粹推着箱子往停车场走,脚步没停。
“邮局小楼的结构图纸你有吗?发我一份,我现在过去。”
“你刚回国不先歇会儿?”沈寒星的声音软了些,“寻寻还在公司等你,念叨一早上了。”
“先解决事。”
韩灵粹挂了电话,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
沈寒星发来的图纸里,民国邮局小楼像块突兀的拼图,卡在新规划的主入口动线里。
甲方既要保留建筑原貌,又要保证商业人流的通过率,设计部之前的方案是把小楼往后挪三米,可地基勘探显示底下全是老砖窑遗址,动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