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鉴昭行_南月知清【完结+番外】(290)

  只不过,那书信确实没什么问题。

  字迹与林从戎一模一样,书信用词习惯也无甚区别。

  周崇正再次开口:“证据在此,堂下之人可有异议?”

  林知清当然知道这书信乃是伪造的,但她却无法证明这一点。

  周崇正也正是吃准了这一点,才会有此一问。

  “此书信字迹同我父亲一模一样,我无甚异议。”

  若是真没有异议,何必加前面那一句。

  周崇正面色无异,再次看向刑部尚书。

  这些证据皆出自刑部。

  刑部尚书对林知清的话并没有太多的反应,他微微开口:

  “刑部还留有人证以及证人证词,来人,传召证人。”

  随后,一名满头白发的老者,一名年轻男子,一名妙龄少女都被带到了大堂。

  几人显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了,下跪行礼的动作一气呵成。

  看到那年轻男子,林从礼的呼吸急促了几分,林知清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据林知清所知,当年之事的重要证人基本死干净了,如今这三个,似乎都是些“边角料”。

  她将目光放到了那年轻男子身上。

  如若她没有记错,那么按照她先前的调查,这个男子就是之前跟在林从戎身边的小厮之子。

  当年,林从戎的小厮是前御史中丞拿到书信证据的关键人物。

  是那个小厮,亲手将证物交给前御史中丞的。

  换句话说,是他背叛了林家,背叛了林从戎。

  不过,他已经死在了一场意外里头了。

  先前林知清尝试着寻找过小厮死亡的真相,只不过,他的信息被人完全斩断。

  但如今,他的儿子却来了。

  这就有些值得斟酌了。

  其余二人也一样。

  白发老者乃是多年前那场大战时的伙头兵,妙龄少女乃是死于大战中的一名将士的女儿。

  这三人乃是多年前林从戎被定罪的次要证据,也是现在仅存的证人。

  主要证据,当然是那些书信和已经死去的那些证人。

  目前,书信找不出问题,林知清只能打起精神,想从这三人身上入手。

  先前林从礼曾经同林知清说过一些证人的特征以及事迹。

  林知清当时全力寻找过剩下的证人,但除了已死之人,有关这三人的信息却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

  刑部将这三人藏得很深。

  想到这里,林知清深吸一口气。

  镇远侯先前的准备十分充足,连证人的保护都做得十分到位,林家如今却是被赶鸭子上架。

  形势实在严峻。

  与此同时,三人都开始讲述起了能直接或间接证明林从戎通敌叛国的事情经过。

  这些话他们讲过很多遍,在场的人有的听过很多遍,有的第一次听。

  但大家都十分认真,生怕自己错过一点点细节。

  大堂之外,还有一些百姓正在看热闹。

  林泱泱等人也在人群当中,表情十分严肃。

  第385章 御史台,是敌是友?

  三人说话的时候,林知清大概将所有内容理了一遍。

  年轻男子,也就是林从戎当年的小厮之子,此人口中的话基本上都是在诋毁林从戎。

  他说他父亲发现那些书信源于一个意外。

  这些内容都和卷宗中的内容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出入。

  那白发老者乃是军中的伙头兵,在大军全军覆没那一日,他见过林从戎一面。

  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据他所说,林从戎当日让他准备了许多干粮。

  这与林从戎失踪的情况相符合。

  卷宗之上,当时的主审官通过这一点,判定林从戎的失踪是早有预谋,要不然谁会提前备下干粮。

  至于那妙龄少女,看上去年龄同林知清差不多大,与林从戎更是见都没见过面。

  她能作为证人的依据,仅仅是因为当年她的父亲乃是大军中的一员。

  大军临行前,她的父亲曾与她交代过后事,就像是知道自己有去无回一样。

  仅仅是这样浅显的理由,竟然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林知清只觉得有些可笑。

  她看向江云鹤,只见江云鹤端坐不动,静静听着几人说话,什么表情都没有。

  而高堂之上,王渊紧紧皱眉,似乎是有些疑惑。

  刑部尚书眯着眼睛,看不出喜怒。

  周崇正面无表情。

  待三人说完,周崇正才开始走流程:

  “证据皆在此,林知清,你可有异议。”

  书信的事,林知清没有任何角度可以开口,但这几个证人的证词,实在离谱得不像话。

  她上前一步,行了一礼:

  “大人,我有一事不明,吩咐伙头兵多做一些干粮,如何能成为证词,记录在卷宗当中?”

  周崇正面色不变:

  “军中粮草乃是有定量的,林从戎多吃一份,其余兵士便会少一份,且当时并无林从戎外出巡逻的记录。”

  “既无外出巡逻,为何要带干粮,大敌当前,正是厮杀之时,并不是需要干粮的时候。”

  “大人,你可上过战场?”林知清目光澄澈,紧紧盯着周崇正。

  周崇正眉毛下拉:“我乃京官,且并不懂武,如何上战场?”

  “既没上过战场,你如何断定大敌当前厮杀之时便不需要干粮?”林知清快速开口:

  “如果仅仅是因为多吃了一口饼子就有通敌叛国之嫌,那通敌叛国的人可太多了。”

  周崇正的话被噎了回来,他下意识皱眉:

  “你说的话并无任何依据,不要做无谓的辩解。”

  林知清没再看他,而是看向了刑部尚书:

  “敢问尚书大人,大盛可有哪一条律例规定过,大敌当前时不可用膳,不可带干粮?”

  “并无。”刑部尚书非常干脆地开口。

  林知清再次转向镇远侯,开口询问:“敢问侯爷,军中可有律例,不可带干粮?”

  江云鹤看了一眼林知清,缓缓摇头。

  没有。

  林知清再次看向周崇正,她没说话,但方才的问题已经能够代表她的立场了。

  周崇正皱眉,一时没有说话。

  林知清一看他的表情,便知道他自己其实也无可辩驳。

  于是,林知清深吸一口气,再次看向镇远侯开口:

  “侯爷,你带兵出征之前,可会对家眷有所交代?可会觉得自己一定能回来?”

  “家事怎抵得上大盛之事,既上战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江云鹤缓缓开口:

  “能不能回来,要看手中的刀枪。”

  “不愧是侯爷。”林知清似乎是在夸江云鹤,但语气并不热络。

  她转向周崇正:“周大人,上战场之前知会家人,乃是很正常的事。”

  “再者,每个人临上战场之前,都是抱着死意去为大盛拼杀的。”

  “交代后事,是我父亲每次上战场前都要做的事,因为他无法断定自己哪一次就回不来了。”

  “如若一句这样的话,都能成为我父亲通敌叛国的证据,请恕我不能接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说着,她俯下身子,迟迟不愿起来。

  刑部尚书见状,缓缓开口:

  “周大人,根据大盛律例来看,这几个人的供词确实不能证明林从戎是否通敌叛国。”

  堂下的江流昀看着刑部尚书,眉宇间出现了一丝不满。

  他听出来了,刑部尚书如今在偏帮林家。

  周崇正拿起卷宗,开口道:“其余证人皆已入土,此三人乃是仅存的证人,证词虽有缺漏,但依然可以作为参考……”

  林知清微微皱眉,她刚想开口说话,却没想到一直没有开口的王渊提出了异议:

  “周大人,边缘证人的证词确实证明不了什么,若将其记录在册,并无任何意义。”

  此言一出,林知清身体一顿。

  刑部尚书嘴角微微勾了勾:“正是如此。”

  周崇正以极快的速度瞥了一眼江云鹤,见江云鹤没有开口,轻咳一声:

  “既然二位大人皆认为证词无效,那便无效。”

  “大人英明。”林知清缓缓直起身子。

  她第一时间看向王渊,只见王渊神情颇为严肃地盯着周崇正,并没有注意堂下的情况。

  很显然,方才王渊开口,只是在履行他的职责。

  三司的分工其实非常明确。

  大理寺聚焦案件事实,追问犯人行为细节,比如作案时间、动机等。

  刑部聚焦律法适用,主要关注犯人行为是否符合某条罪名,是否触犯律法。

  御史台聚焦程序合法,主要关注证物、证词是否伪造,证人是否被胁迫,若发现此类情况,可当场弹劾官员。

  三司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互相制衡的。

  王渊的开口,倒是让林知清有些意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