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不大,灶房连着后屋,三人挤一张榻也够了。”
季绫正好站着揉肩,本来还在想着怎么开口商量“是不是要干脆顶着夜路赶回镇口”,这会儿一听,反倒一怔。
她瞧了周青榆一眼,对方也正回头看她。
两人都明白——若不是陈素真这一句,今晚这夜路,她们只能咬牙上。
季绫把包往后一背,笑道:“那就打扰了。”
陈素真摆摆手:“咱都是一个路子的,还说什么打扰。”
她边说边领着她们往镇里走,“今晚我做个拿手的豆腐焖笋,还有我自家晒的咸萝卜干,不好吃你们别嫌弃。锅大,盐也下得重。”
季绫应着,脚步却慢了两分。
她一边走,一边往远处望了望。
天色沉下来,星星未亮,只有村道上的油灯一点一点挑起。
风从她领口穿过,没那么凉了。
甫一回家,陈素真便挽起袖子,手脚利落地烧火、洗米,锅铲不时敲
到锅沿。
锅里炒的是地菜和鸡蛋,一锅翻起金黄青绿,油香混着柴火气扑面而来。
“你们吃不惯我这边口味别嫌弃啊。”她把锅铲一搁,笑着回头,“家里也没啥东西,全靠我婆留下的那只老母鸡。”
另一边锅里炖着白米饭,米粒扑腾着冒泡,盖子边沿已经溢出粘汤,她揭锅,一股热气直冲屋梁。
饭做好,菜一盆一盆端上小方桌:
一盘鸡蛋炒地菜,地菜翠绿,蛋皮焦边卷着香;
一碟酱萝卜,是她自己腌的,切得厚实,泛着深褐色的油光;
一小碗腐千张卷,用筷子一戳就碎,咸中透着一股子豆香。
一人一碗米饭,雪白饱满。
三人围着灶房的小桌坐下,灯光照得饭碗泛亮。
屋外又飘起细雨,风吹进来夹着柴火香。
陈素真率先动筷,舀了一块腐乳放在季绫碗边,“这儿的豆子好,酿得有劲儿。我一个人吃惯了,也没讲究摆桌,凑合吃。”
季绫笑着夹了块萝卜,嚼得脆响,“这萝卜是好东西。我小时候冬天只盼这味儿。”
周青榆也尝了一口地菜,点头:“炒得真香,这么大一盆,难为你去找。”
陈素真抿嘴笑,“你们肯吃就好。”
三人不多话,都是一路走来的人,饿着,干着,累着,一碗饭能吃出十分满足。
等饭快见底,锅里还热着,她又添了饭,添了汤。
一桌简简单单,季绫难得坐得安稳,吃得踏实。
饭后锅里还留着半瓢热水,陈素真挽起袖子,把碗碟搁进木盆里。
周青榆拿了块布,一边擦一边笑:“你这厨房比我们厂里账房还规整。”
“我婆留下的规矩,屋里乱了,人心就跟着松了。”陈素真笑着回,手上不慢,碗在清水里“哗啦”一响,洗得干净利落。
季绫蹲在灶边烧水,听着她俩说话,回头问了一句:“你现在还下桥么?”
陈素真闻言,冷哼了一声。
“我想下,他们也不肯让我下。说什么‘女的上柱子晦气’,桥要断,要塌,还得烧纸。前些天桥基要灌桩,我站远远看一眼,有个老包工回头就呸了一口。”
陈素真说着,越发来了气。她把一只碗擦干,搁在竹架上,“可账是谁做的?力是我调的?模是我画的?他们一句‘不吉利’,就把人从活生生的桥上赶下来了。我知道他们的心思,就等着上头来了人,好抢我的功。”
屋里静了一下。
她把最后一只碗放稳了,水甩干,抬头看着她们两人,笑了一下。“不过你俩今天来得好。我在这儿说十句八句,不如你们两个真站进来这一回。回头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古板脑壳也认清楚——这桥是咱们修的,时代,是变了。”
收拾完毕,天彻底黑了下来。
屋外的雨细细密密,像筛出来的一样。
洗了碗,又烧了水,屋里炉火腾着气,暖得人发困。
榻在后屋,一张不大不小的木床,铺着新晒过的棉被,炕边挨着墙,只有一只枕头。另拿厚衣服折起来,靠得极紧。
她们简单洗漱后,各自脱了外衣,依次躺下。
风吹动窗纸,屋里没再开灯,只剩灶火那一星余光照着墙角。
一时间谁都没说话,只听得雨点落在瓦面上。
那天走的时候,季绫记得周青榆说,“这就是我的理想。你瞧,并不是什么悬浮的东西。”
次日告别,回了厂子,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提前一天请陈素真来厂子里瞧了,就正式开了工。
半个月后第一批辅轨运过去,别无差错,一切按部就班进行,就该准备结婚的事了。
成亲的东西不过几样:一对枕头,两床新被,几只碗碟。
季绫给母亲去了信,过些日子才回得来,索性与周柏梧一起置办陪嫁的物件。
“这个颜色你看行不行?”周柏梧举起一床红绸面被子,问。
“太亮了。”季绫没抬头,只翻着另一堆素色的被面,“家里灯泡是黄的,这一铺上,看着闹心。”
“那就这个。”他换了一床灰蓝的,图案是几枝精致的莲花。
“也行。”她随口应了,没细看。
他们没争执,也没特别的商量,就这样定下来,还有点草率。
在日本那几年,她每次想到回了国,有自己的房子,一定好好布置,而不是过租房的这种临时的生活。
谁知真到了这个时节,不知为何已经没了当初的期待,只像要完成任务一样。
挑碗的时候,周柏梧拿起一对红边粗瓷碗:“这个厚,摔不烂。”
“我不爱用这类的。”季绫说着,拿了另一种白瓷的,“这样的好看。”
周柏梧没坚持,点头:“你喜欢就行。”
结账的时候,老板笑得合不拢嘴:“两位是要成亲啦?恭喜恭喜。”
周柏梧点点头,客气地应了句:“托您吉言。”
季绫低头翻着钱包,嘴角勾着笑,眼神却飘了远。
这几天蚂蚁搬家似的,每天买一点。
他们提着两只鼓鼓的袋子沿街走回去,天还没黑,但街上已没什么人了。
走到巷口,周柏梧说:“要不再买点花布,你不是想给新窗帘换个颜色?”
“回头吧。”她说,“这会儿累了。”
两人都没说今天是不是该高兴点,也没人提起未来。
这桩婚事不是等了许久的归宿,而是一件清单上该勾掉的旧事,早晚要办,也就办了。
季绫爱穿衣服,每次往床上一躺,换了睡衣,起来就要换一身干净衣服,不然总觉得衣服沾了汗,穿着浑身不自在。
又是个有事无事都爱躺在床上的性子,再加之为着厂子的事频繁出门,如此一来,一天倒要换上七八件衣裳。
可她没时间挑衣服,也不爱逛街。
其他物件随意些也就罢了,婚纱懈怠不得。就这样拖到婚礼前夕,还没敲定。
原本和周柏梧约了一起去挑,谁知厂子里临时出了点事儿,便叫周柏梧去看了,叫伙计送来。
粟儿算着时间,听到敲门声,忙不迭去开门。
却瞧见米儿带着两个伙计站在门口。
粟儿笑道,“怎么劳李小姐的驾,把这婚纱送来了?”
——两年前季绫走时,李中尉便与米儿认了亲。
原来当年季少钧救下他们兄妹二人,妹妹并未走散,而是被季少钧安插在季绫身边。
那时季少钧放了手,便留下一封书信,将二人的身世之谜揭开了。
米儿原名李宝姝,是李宝林——从前的李中尉,如今的李议员的妹妹。
季绫不再留她在身边,她现在与李议员同住。
一是瞧见她就觉得季少钧盯着自己,二是议员的妹妹留在她身边,名不正言不顺。
只是见了面,还是“米儿”“米儿”地叫。
米儿见粟儿兴冲冲的模样,有几分诧异,“你怎么倒向提前等着了似的?”
粟儿欣喜万分地拉着她进了门,“快拿来叫小姐试试。”
粟儿忙不迭地在屋里铺了层白布,西式婚纱展开在中央,薄纱叠了好几层,裙摆拖出一大片,边角钉着一圈细密的珍珠。
另一边的敬酒服是洋裁的斜肩款,暗红,收腰、贴身,既不张扬,也不寻常。
她忙唤了季绫来瞧。
季绫看了,终于觉得眼前一亮。
打发了随米儿来的伙计,便试婚纱。
“这扣子要从后头慢慢钉上去,不好穿。”粟儿蹲着,手指捏着细扣,“可穿上好看,站那儿就跟画里人似的。”
“这料子太滑。”米儿扶着裙摆,试着提了一下,“一抖就飘,走路得有人扶,不然自己踩一脚……麻烦得很。”
镜子里的季绫穿着半试好的婚纱,腰线勒得极细,骨架显得更冷清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