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这个妹妹真的是胸有沟壑,开了地产公司还不够,投资影视,还打算在医疗器械这种行业内闯出名堂?
林如许没有反对,那个行业对他一直经营的林氏集团公司而言是陌生,但至少属于实业的一类,总比房地产更容易理解。与其他生产类型的公司一样,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建厂,然后生产销售而已。
林氏集团下属的各种生产制造业都是这个套路,集团里有很成熟的团队能全方位辅助林若妍将这个公司开起来,收购境外的企业也不成问题。林氏早几年已经与境外的一些企业有合作,不过人家很少会这样打包彻底的连地皮工厂技术和工人都转让的。
有了亲哥那边的专业团队支持介入,林若妍需要亲自动脑子做的事情就不多了,她只用代表集团,去目前科技园区现有的两栋楼里选出合适的地方作为公司地址,其他手续都由科技园区内的人员以及林氏集团这边的团队对接完成。
如何选楼,这倒是林若妍喜欢的问题,成年人才不做选择,她打算都租下来。
林若妍找到大x区具体管理这个事的负责人了解情况,知道产业园第一期两栋楼是刚建成,尚未对外租赁,房子都是按照大框架的厂房模式来的,建安成本有限,毛胚交付,是希望入住的企业自己按照需求装修隔断。
最初盖楼的时候想法没有那么明确,这种厂房本身做什么生产都行,但是现在主攻方向是生物医药,在专业领域内对科研和生产需求的电力负荷、管线排布、通风环保等等具体要求,他们也不知道,也没有那么多专业人员,根本管不过来。
林若妍一琢磨,这事她或许能当个二房东。
产业地产的兴盛是十年后了,现在弄个科技园区,基本就是盖统一的办公楼和厂房,毛坯状态交付,入驻企业也没指望这里能有什么精装修的概念,楼好用不好用都是凭运气,这个园子的厂房不够大不宽敞,那就去看看别的园子呗。
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除了个别几家大型老牌的药企,新生的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特别明确成熟的场地概念。
这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初创企业需要孵化,就像原书李一琪开办的公司一样,公司没几个人,办公和实验的场地规模都不大,租不起更大的厂房,甚至做实验也是跟人拼场地。产品研发出来,再租生产线试产,连买自己的生产线都没钱。所以这类企业特别依赖专业的产业基地,除了政策外,还能提供实验室和设备的孵化说明。
另外一类就是以前在别处有工厂,想进军京市,将总部搬到京市,这种并不想与其他小企业挤在一栋楼里。他们有实力的直接要一块地自己弄园中园,还有就是弄一栋楼,办公、研发、实验到生产,自己就能装满。
林若妍想做的是,将现有这两栋楼都租下来,按照上面那两大类的需求,一样一个参照现实世界里二十年后那种成熟标准装修好了,自己的地产公司顺便就做招商运营。
“你这个很像二房东啊。”园区的负责人皱眉道,“我们目前的确是没有专业招商的人员,基本是等区里给安排接待任务,然后人家企业来考察后,会有想法意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协商。你说的运营具体是要做什么呢?”
林若妍假托自己在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以及刚刚从海外考察回来的这套,用未来产业园的运营思路忽悠道:“咱们这个园区未来规划的非常大,政策力度也很好,同样的政策是不是京市其他区县也陆续都会有?科技园产业园全国各地那么多,企业也会选择对自己更方便的安家。”
园区负责人点头:“的确有企业来看过后提出了要求,问能不能直接买楼。目前这个项目第一期都不能卖只能租,毕竟是国有资产。企业入住租赁后需要自己装修。”
“我听说,目前这两栋楼的样子就是交房标准了对吧?要在这里安家的企业,自己需要花钱和时间来装修,就不是很方便,会让人犹豫。”林若妍顿了一下,“大企业自然有经费和人员操办装修的事,那么初创的企业和小微企业怎么办?”
“那些小微企业想来,已经享受了不少优惠政策了,我们有装修补贴,还有税费减免。”园区负责人当然明白从幼苗培育初创企业,企业成长之后回馈区里的就会更多,黏性也会更大,并不会看不起小微企业。
“这种企业往往并没有更多人手盯着装修。”
“那我们可以申请经费,将用作孵化器的楼统一装修成合适的样子。”
“那么区里审批这些经费大概要多久,有专人盯着做么?知道做成什么样子么?”
园区负责人顿时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找个企业打包将目前的楼装修好,区里只用出政策,介绍客户过来,你们就像是那种写字楼里的物业公司一样服务?”
“对,我们也可以自己找客户,让区里审核。我们更主要的是当好管家,入住园区的企业无论大小,都是业主,我们给他们提供更细致的服务,这就是运营。我们有设计、施工、成本和相关管理的团队,也有营销部能够用一些科学方法,招商引资并留住企业。”
园区负责人的思想很灵光,立刻意识道:“那你们按照批发价整租过来,将来加价分租,赚个差价?”
林若妍并不否认那是运营的赚钱管道之一:
“这就是我们提供服务获得的价值之一。我们去调查研究那些企业需要怎样的办公、研发、生产的环境以及基础设备,我们投资把这两栋楼打造成整个生物医药基地的‘样板房’,让那些企业拎包入住。
你们可以将我们视为一个先入住的大企业,同时起到宣传带头作用。其他企业从我们的样板房这里孵化,也给你们减少了麻烦。未来他们成长了,就可以搬出孵化楼继续租赁园区后续开发的那些楼,正式办厂投产。园区保持政策稳定输出给我们背书,就可以轻松收获一个个成熟企业,岂不是互惠互利?”
第84章 一对老冤家
林若妍说的这些只是后世轻资产运营的一种基础模式,比较适合在产业园区内施展。更多高科技的那些配套,以书中的时代还无法满足,她此时并没有展开那么多畅想,未来几年什么网络服务平台,手机app都爆发的时候,管理园区都是全套智能化数据化,比现在纯靠人力先进多了。现在忽悠得太过,短期内实现不了那会让人失望。
园区负责人当然没有超越时代的视角,听完林若妍此时这番话已经觉得是金玉良言,很有道理,思路豁然开朗。
他让林若妍提一个计划书,他这边也准备好整租的合同,以及相应的政策扶植档。等着他先到区里的班子会上将事情说通,征得多数同意,做成会议纪要,然后才是落实正式的合同流程。
只要班子会通过,后续手续就都是形式问题了,他们会提前口头通知,林若妍也能先动手做设计,等走完正式合同流程,立刻动工开始装修打样。
通过沟通,林若妍意识到这个负责人是个人才,不止对于行政办事那套流程很精通,也很有眼界,愿意接受新事物。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有这位坐镇,她的企业无论是做招商运营,还是只研发生产,都能有个能沟通的好领导罩着了。
那么到时候派谁盯着产业园打样的这摊事情呢?
豪宅项目在七月方案前就能完全确定下来,届时设计工作全面转入了施工图设计,那时创意更强的赵星星或许可以将精力投入到产业园这边,订着新的设计团队完成相关设计工作。
现在已经接近六月底了,等着大x区的班子上会讨论形成意见,通知到她这里,正好七月,时间上也差不多了。
但是豪宅的施工图设计肯定要专人盯着,这个时代还是有审图公司和审图流程的,国内大院画完施工图自己会先内部审核,京市还规定施工图要送外审,审核通过的图纸才能报送各种手续。这些内审外审之前,甲方各专业人员肯定是要将图纸都先看一遍的。
设计部目前只有赵星星这一位建筑专业人士,结构、水、暖、电、景观和室内各有一个。赵星星身为总监,部门管理和建筑专业的设计工作审图之类的都要兼顾,的确很累。
林若妍想到这里,喊来让人力总监和赵星星,让她们再招一个设计院总工那种角色,将来组织各专业审核施工图图纸。这位总工可以是退休返聘,从审图公司挖人也行,有一级注册建筑师的证书,除了本专业之外,还能将各专业图纸都看明白的。这样的人不要求多强的管理能力,也无需投入精力在看图之外,设计部还是让赵星星领导。
林若妍在现实世界里见过许多这样的情况,大设计院退休后的建筑师,专业能力很强,又无心当领导搞行政,除了去审图公司之外,就会被地产公司挖走坐镇。正经地产公司其实工作强度很大,管理和专业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个人掰成好几瓣用。而退休人士往往不爱管那些“闲杂”事,就看图说技术,别的不谈,也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