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就像山一样_大山头【完结】(2)

  [现代情感] 《就像山一样》作者:大山头【完结】

  简介:

  二十世纪最后一年,班上同学谈论爱情,情窦初开,或羞涩或懵懂。

  轮到某人,只听她说“我要是喜欢上谁,希望他给我赔礼道歉”。

  问为什么,妮德回答:“我是有事要做的人,喜欢他就是让我为难,耽误我正事。他应该向我谢罪。”

  阔别多年,见面第一句话,盛家灿跟她说对不起。

  第1章 楔子

  林榛薇的父亲不是作家,但曾应熟人和出版社邀约,发表一部小说。

  外文出版以后,此书荣获国际奖项,华语文坛对作者一无所知,火急火燎催促他加入作家协会。在海外拿奖的人,在国内竟然默默无闻,这怎么说得过去?只可惜,林榛薇的爸爸志不在此,没有再提笔的意思,又罹患社恐,托了多方婉言谢绝。

  林榛薇有一个拿起笔能瞎扯,还扯得不错的父亲,林榛薇自己却不太会写作文。

  好不容易盼到暑假,她玩游戏开黑,看偶像演唱会,到商场买“谷子”抽小卡,还和朋友们飞去海边,痛痛快快玩了一星期。临开学,林榛薇头大了。语文老师布置了几篇作文,全等着写。交假期作业,作文可以手写,也可以打印。林榛薇打开电脑,坐在打开空调的房间,咽下奶茶,面对键盘,一度想找ChatGPT或DeepSeek帮忙,又觉得太缺德,还是自己东拼西凑好。

  林榛薇左誊写一段,右改编一节,网上的翻累了,就到大人的书架上搜罗灵感。

  书山中,一个硬壳记事本掉落出来。

  林榛薇跳下梯子,疑问地翻开。纸张发黄,一看就有些年头了,扉页没写名字,里头有些涂涂画画,是爸爸的笔迹。再往后,有了文字,第一人称,开篇就是“二十世纪最后一年,我转校到那座山下的高中”。看着不是小说,更像日记。印象里,爸爸高中是在乡下读过书。

  林榛薇兴致勃勃,主要是八卦。对小丫头片子来说,这不是获过奖的非职业作家手稿,而是老爸的秘密。

  冷气沉寂吹拂,她坐回电竞椅上,认真读下去。

  二十世纪最后一年,我转校到那座山下的高中。下山先是走路,靠人常走开辟出的小路难行,杂草裹泥泞,靡靡不堪。走到鞋袜湿透,裤子也染成世界地图,便乘驴车。驴车呢,便是驴子拉的车,我是头一回见驴子的,耳朵长,个头不高。完了是中巴。夹在进城卖土鸡、去务工的人们中,颠簸了两个钟头,之后是搭板车。第一次去学校,行李多。板车与马车差不多,只不过,这会儿拉车的是精瘦精瘦的人,用毛巾揩一揩脸,拽着就走了。老家的马路上走的是车,这里也有车,但更多是摩托车、三个轮子的“跑跑”、裹着花枕巾的马还有驴子。活的和死的,喘气的和喷烟的,人、牲畜和机器,都在同一条道上走。

  这是一所侨联主办的学校,校舍两年前竣工。整间学校,就我一个外地人。可能是这个缘故,没人与我说话,却常有眼睛盯着我。人人与我隔着几寸,近,又不太近。我、我说的普通话、我手里的日产CD机,于他们而言,约摸就是动物园里的猴子和它的树枝。巧的是,我也并不视人为同类。我无法干涉他人的性情和思想,早有东西先孤立了我,全部力气都用去接受命的款待。

  我不过去,山会过来。天不遂人愿,麻烦找上门。其实本不干我事。学生宿舍是工坊改的,两层都是大通铺,我的邻居,睡我左手边的人,在学校打乒乓球的时候,占了另一个人的台子。那人来收拾他,却殃及了我,就因离得近,将我当成跟他一伙的。

  那人声称手下几十人,去除艺术夸张,应当也有七八个,说明日来教训我们一通。语毕,扬长自去了。

  邻居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问我:“你会不会打架?”我说:“为什么打架?”他气得捶胸顿足,末后狠了心,找我要钱。

  我们凑了二十元出来。在当时,这钱够我们在学校门前吃十碗面条。那儿摊贩多,每到早晨便支起来,铺到巷子里坐满,日中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问拿了钱做什么。他说,有这么一个人,是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笑面虎。不论碰见什么事,就是真走投无路了,也可去问问。这人偶尔有门路,只要你拿钱。

  谈这话时,我们坐在楼梯阶上,我心里是很纳罕的,凝想一下,完全茫然。同龄人的威吓在耳边回荡,谁都不想痛,只要办得到。但问题是,我们可以吗?还想再问,后头忽然垂了个影子。一只手触碰我的脊背。不让人感到危险,就像一种问候,你了解它的可靠。

  “不管什么事交给我,我都办得妥当。”一个声音淅淅沥沥落下来,滴在我后颈上,凉得心收紧了。我回过头,见到一个面生的女孩,眉眼笼着一团不可解的笑,有几分菩萨的成分,偏偏又烈犬似的龇着牙。虽是在学校里头,腰间配一只包,很是和蔼地道,“只要给我钱。”

  认识这个人时,我们正处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我被流放到素昧平生的山里,被夺走了全部,重重地跌倒。我不相信任何人,也没法接受任何无端的好意。旧时光从此落幕。戴腰包的人出现,伸出一只手,放到我背上。戒备的同时,我直视她的注目。触碰的手很快离开。她却更多地看着我,直到我看不到她为止。新的时代忽然开始了。

  第一部分

  潭沟村全境都在山上,村如其名,路不好走。妮德的爸爸和大伯没分家,各自结婚有了孩子。两家人住在一起。房子分两部分,一边是新房子,一边是老房子。老房子是以前老头在世时盖的,新的是后来修的。大伯是族长,修房子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来帮了把手。

  妮德和涛德这对孪生兄妹和父亲、奶奶住老屋。妮德的大伯、伯母、堂哥和堂嫂子在新屋。一家八口,很快就要添一口人了,堂嫂子大了肚子,夏天要生千禧宝宝。计划生育抓得很严,即便是农村户口,也就两次机会,长辈没别的期望,指望生个

  长孙。堂嫂子倒是私下叫妮德去,要她摸摸她的肚子,传点仙气给侄子。

  第2章 第一部分1

  妮德是村里不多见的高中生,从小就不用大人操心,奖状贴满一面墙。涛德是初中文凭,妮德本来也一样,家里不要女孩读那么多书,可她去了几次县里,拿了个档案袋回来,说是考上的高中奖励,只要人去,一分钱不用出,还有奖学金。妮德的爸爸很犹豫,免费固然诱人,但家里多个人,就能多干点活。涛德出面,说了些好话,这才把他爸劝服。大伯对此很满意,认为涛德长大了,能拿主意了。

  元旦学校放假,妮德回了山上。住她家下边的大德去找她玩。大德从小就粘妮德,是妮德的跟屁虫。妮德去县里读书,他没本事跟过去,如今在帮家里干活,听到她回来,像《西游记》里的小妖怪,喊着“大王”就去了。

  大门敞开,挂两旁的艾草早枯萎了。一张木桌挡道,桌上三碗饭、三杯酒、三碟菜,分别是白肉、腊鱼和团子。菜不熟,杯子碗都是瓷的,不讲究,有的裂了口,有的掉了香灰在里边。插香烛的搪瓷杯立在桌上,火苗摇曳,香没燃尽。刚刚有人拜过神。

  屋子里到处是人的痕迹。和毛主席像平齐的佛龛前也供了香,地上有喝过的茶杯和花生壳,矮桌上搁着剥到一半的柚子。可是,喊一声,没人应,往里看,没人影。整个家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

  大德来找人,穿到后院去,被猪栏里的猪吓了一跳。隐约似乎有笑声,仔细听又消失了。他回屋檐下,开了一扇又一扇门,往最黑的地方进去,总算在柴火房前见到人。门一打开,像梦醒来了一般,人声一涌而出。外面那样冷清,这里却如此热闹。火烧得暖烘烘,住这户的人都在火边。

  妮德的伯母要回厨房,开门出来,问大德去不去烤火,大德摇摇头。门开时,一双同龄人的脸露出来,是涛德和妮德两兄妹。

  妮德踩了一双棉鞋,端一只碗,手拿筷子,正往嘴里送团子。她一出来,先关上门,省得冷风灌进去。团子跟拜神桌上的一样,是她当早饭吃的,妮德边吃边听人说话。

  大德有一阵没见到她,迫不及待,献宝似的说新鲜事:“你晓不晓得鬼房子里住了人了?”

  妮德往嘴里扒拉团子,咀嚼着:“搬进来了?”

  大德连连点头:“两个人,一男一女。”

  妮德知道,并不奇怪。虽然她大伯不是官,但村里的风吹草动,多少还是要问过他。

  鬼房子是村里一间放空的屋子,用了有点洋气的围栏,不伦不类。那屋子的主人也是同乡,七弯八拐,还是他们的伙伴志鹏德的堂叔,听说在大城市给大官做事,修了房子给老人养老。老人过世,就闲置了。不知谁起的头,估计就是大人怕小孩去玩编的,说那里闹鬼。

  大德问:“他们是县里来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天作之合 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