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话不妥。”
没想到解瑨却是直接拒绝,一句话就给否了,“您尚在,哪有分家的道理?”
“不是分家,”太夫人强调,“只是分产而已。”
解瑨依旧摇头不同意。
他也能猜到太夫人的想法,可一来父母在不有私财,二来,桢哥儿和德音是大哥留下的唯二骨血,他如何照顾都是应该,又怎么会跟小辈争抢那点东西。
太夫人就无可奈何问他,“那你媳妇儿怎么办?还是你有别的法子?”
不教养子女也就罢了,中馈也不主持,外人若是知道,还不知道要如何猜测,在府中又要如何服众?
解瑨一顿。
不知怎地,他莫名就觉得汤婵肯定不会在这上面争抢,反而若是得知不用自己出力,一定会十分乐得如此。
解瑨:“……”
“我回去同她商量一下罢。”
虽然解瑨很笃定,但他没有替汤婵做出决定。
太夫人微微点了点头,“也好。”
等汤婵回来,二人回了自己院里,解瑨开门见山问汤婵道:“中馈之事,你有何想法?”
“嗯?”
原来太夫人刚刚跟解瑨单独说话是为了这个,汤婵笑道:“如今中馈是桢哥儿媳妇儿在管着吧?操持一府事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桢哥儿媳妇儿管得好好的,我一进门就把钥匙夺了来,怕是不像话。”
这话的意思,只要不出必须换人的大问题,汤婵是不会管的。
她觉得解瑨不会不同意,“我猜,您也期望小辈们能快些独挡一面,一同撑起解家吧。”
解瑨早有预料汤婵会推拒,并不奇怪,不过听到后半句,解瑨微微怔了一下。
不过很快他回过神来,交代道:“母亲提出分产不分家,我拒绝了。”
汤婵心下转了一圈,这是给她减轻负担啊。
她赶紧露出一个灿烂至极的笑,“多谢夫君。”
“……”这个称呼让解瑨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深深看了汤婵一眼,“我字晦之,以后你可以我表字相称。”
汤婵眨么眨么眼,瑨是美石,表字用“晦”是什么意思?
“是我恩师所起。”解瑨似是看出了她的疑惑,“恩师言我年轻时锋芒太过,期望我韬光守拙,故取字‘晦之’。”
原来如此,汤婵不吝夸赞,“好字,好字。”
解瑨不知为何,又想按眉心了。
他站起身,“皇上每旬逢三、六、九日视朝,明日大朝会,我需早起,今晚便歇在书房了。”
汤婵一惊,“这么快?”
这才放了几天假就要上班了?
解瑨默然,“我婚假为三天。”
啊这,好惨啊好惨,汤婵同情中夹带着幸灾乐祸,高高兴兴把内心无奈的解瑨送走了。
一夜无话。
第二天,汤婵睡到自然醒才起,解瑨早就走了。
看了看时辰,汤婵溜达到太夫人院里请安。
进了屋,侄媳于氏正好也在。
于氏赶紧给汤婵行礼,“小婶婶。”
太夫人笑着对汤婵道:“快坐吧,怎么跑我这来了?”
“跟您说下中馈的事。”
汤婵坐下,余光扫过于氏,话一出口,果然见这姑娘脸上露出点紧张。
她微微一笑,对太夫人道:“昨儿我跟夫君说了,中馈还是由侄媳继续掌着吧。”
于氏闻言一愣。
汤婵转向她真诚道:“侄媳你是大家出身,管家上头定然比我有经验,何况京中各家关系错综复杂,我来京时日又不长,哪里搞得清楚,这中馈,还是侄媳你来吧!”
于氏是太常寺卿的嫡女,自小在京中长大,对京里的人事比起汤婵要熟悉太多了。
太夫人听见汤婵敢在于氏面前提起这个事,心中便有了猜测。
既然这是夫妻俩的决定,太夫人也不干涉,她笑着看向于氏,“淑慎,你看呢?”
于氏这才反应过来,立时红了脸,“这……我……”
掌家的感觉很好,她确实想继续主持中馈,也担心新婶婶进门后就失了权柄,可如今新婶婶真的让了,于氏反而不好意思了。
太夫人笑道:“那就由你先管着罢。”又转头对汤婵道,“你若无事,可以跟在淑慎身边先看看,这样以后若是有了机会管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汤婵笑着应了下来。
……
请完安又溜达回院子,汤婵坐下,感觉有些口渴。
“夫人,”一杯热奶茶恰到好处地递了上来,声音甜美,“喝点热茶暖暖身子罢。”
汤婵笑着接了过来,“今日是你当值?”
当时老夫人给汤婵的两个丫鬟,长相明艳些的是紫苏,冷清些的是紫竹,递茶过来的正是紫苏。
二人都是从人牙子处直接买进来的,无亲无故,进了解府,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汤婵。
只是她们看得出来,汤婵显然更用得惯秋月双巧两个丫鬟,故而二人无非必要,平时并不会往前凑得太近。
但今天紫苏听到了一点风声,实在忍不住来打探消息了。
汤婵也看出紫苏有话要问,“说吧,什么事?”
紫苏被看出目的,也不矫情,试探问道:“夫人,奴婢听说,您不打算接过府里的中馈?”
汤婵笑着看了她一眼,“怎么,手痒想算账了?”
紫苏
手一抖。
第一次见面那天,汤婵把她俩带回去之后,出了不少包括算术在内的题目考校二人的能力。虽然二人最后都得了汤婵的满意点头,但那几天做题做得头疼手酸的经历一直让人记忆犹新。
“不知你听没听过一句话,”汤婵嘬了一口奶茶,庞妍小老乡研制珍珠的过程似乎不太顺利,也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做出来,“‘当家三年,连狗也嫌’,你以为管家是什么大好差事不成?”
紫苏那双漂亮眼睛瞪大了,“啊?”
她还真是第一回 听说,不由歪着脑袋,“可是……”
以前分明听教导妈妈说,高门大院里的妇人们为了中馈,可是会争得头破血流的……
汤婵笑笑。
中馈的最大好处是有油水可捞,才让人争来夺去,可侯府给的嫁妆已经够她一辈子大吃大喝,花大力气钻营那么多钱干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若说给别人,她不会有儿女,给汤母补贴也不至于用她从中馈里捞钱,侯府就更不用她担心了。
不摸鱼的打工人不是合格的打工人,这快活日子能过一天是一天。汤婵衷心希望太夫人再活二十年,到时候桓哥儿娶了媳妇进门,哪怕分了家也不用她管家……
汤婵美滋滋地打算着,一边对紫苏笑道:“太夫人允了我旁听庶务,若是你们想去,回头我带你们去瞧瞧。”
“奴婢不敢。”紫苏连忙道,“都依着夫人心意便是。”
“夫人,”这时双巧打了帘子进来,面上满是笑意,“大少奶奶遣人来给您送月例了!”
在侯府当姑娘有月例,在解府做夫人也有月银拿,每月二十两,绝不算少了。
解府是每个月初二发月例,汤婵进门已经过了初二,本来已经错过了这个月的月银,没想到于氏特意送了过来。
汤婵一笑,这算是对她让出中馈权的投桃报李吧,毕竟主持中馈能得到的好处可远不止二十两。
她吩咐紫苏道:“收起来吧。”
双巧眼珠一转,凑近汤婵跟前道:“夫人,奴婢听说今儿相国寺有庙会,咱们要不要出门看看?”
汤婵揪了揪小丫鬟的双髻,“是你想出门玩了吧?”
“嘿嘿嘿……”双巧也不否认,“夫人,之前在侯府的时候,您不是一直念叨着没东西玩、没话本子看无聊嘛,但现在不一样了啊!”
汤婵心里一动,看向刚刚送过来的月例。
是啊,她现在有钱了,也不是原先那个要被严防死守、不许偷渡话本子进内宅的闺阁小姐了!
之前回门时她在马车上问过解瑨,想要出门,带够人手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汤婵瞬间坐直了身,清了清嗓,“准备马车,咱们出去瞧瞧。”
第46章
“哇,好多人啊……”
双巧兴奋地踮着脚尖,看着眼前的人山人海,一同跟出门的紫苏面上矜持,眼中也闪动着好奇之色。
赶庙会,在如今这个时代,是大部分百姓为数不多的可以盼望的热闹之一。相国寺的庙会规模极大,现场人头攒动,叫卖声、笑闹声、夹杂着远处锣鼓丝弦的声音涌入耳膜——锣鼓声是来自被请来唱戏的戏班,孩子们聚在戏台面前,各个拍着小手叫好。
这是汤婵穿来之后,第二次见到这么多人,第一次还是在年初的上元节。
这样鱼龙混杂的场合,很容易被人浑水摸鱼,小则破财,大则被拐,汤婵特意带出来好几个身手上佳的婆子,交代众人紧紧跟好,“人这么多,咱们别走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