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娇娇点点头,抬手将鬓边的碎发别到耳后。
今日她穿了件便于出行的浅灰色布裙,腰间系着绣着渭水波纹的腰带,是阿默特意为她缝制的。
“零,我们第一站去鲁国,孔门弟子说那边的学子急需典籍,正好也能看看鲁国的农耕情况,帮他们改进农具,鲁国多传《诗》《书》,我们带的《诗》卷正好能解他们抄录之苦。”
零的光影轻轻晃了晃,边缘泛起细碎的金色涟漪,这是他情绪愉悦时的模样。
“我已扫描鲁国的地理资料,”电子音比往日更柔和,“鲁国多山地,现有犁铧笨重,不适合山地耕作,我们可以带些改良的曲辕犁图纸,印刷成册后交给当地工匠。
另外,鲁国的丝绸纺织技术不错,或许能和他们合作,用丝绸纤维改进纸张质量,让《诗》卷的字迹更清晰、保存更久。”
马车缓缓驶离侯府,沿着渭水岸边的官道前行。
林娇娇掀开窗帘,看着窗外流淌的渭水——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金。
零的光影飘在她身边,偶尔会用光影托起一片落叶,让它顺着车窗飘进车内,再轻轻落在她的膝上。
“零,你说我们这次周游列国,会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林娇娇拿起落叶,指尖轻轻拂过叶脉。
零的光影在空中凝聚出一个模糊的“笑脸”形状:“或许会遇到擅长酿酒的齐人,能尝一尝齐国的美酒,也许会遇到会造车的晋人,能和他们探讨马车的改良,不过最有趣的,应该是看到各地的学子拿到印刷典籍时的模样——就像上次墨家弟子看到《墨子器械篇》图谱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林娇娇忍不住笑出声:“你还记得那么清楚?”“当然,”零的电子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认真,“和你一起经历的事,我都记得。”
光影悄悄靠近了些,微凉的光晕轻轻蹭过她的脸颊,像一阵轻柔的风,这是他能做到的,最亲密的触碰。
半个月后,马车抵达鲁国都城。
孔门弟子们早已在城门外等候,为首的冉雍穿着素色儒衫,看到林娇娇的马车,连忙上前迎接。
他接过印刷的《诗》卷,手指轻轻摩挲着光滑的纸张,语气里满是赞叹:“渭阳侯真是信守承诺!以往我们抄录《诗》卷,一部需三位学子耗时十日,如今有了这印刷本,一日便能得数十部,不出一年,定能让《诗》传遍鲁国的每一座城邑、每一间乡校。”
林娇娇笑着回应:“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另外,我带了些改良犁铧的图纸,适合鲁国的山地耕作,印刷成册后会交给当地的农官,希望能帮百姓减轻劳作之苦。”冉雍连忙道谢,带着他们前往鲁国的泮宫。
泮宫内,学子们看到印刷的《诗》卷,都围了过来,争相翻阅。
有人轻轻吟诵着《小雅鹿鸣》,声音清亮;有人指着书页上的字迹,惊叹“比手抄的更规整,连‘雅’‘颂’的区分都标得清晰”。
零的光影飘在林娇娇身边,实时扫描学子们的反应:“有80%的学子对典籍的排版满意,15%的学子希望字体能再大些,方便年长的先生阅读,5%的学子想在《诗》卷旁留些空白,用于批注释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反馈,调整后续的印刷方案。”
林娇娇点点头,让工匠记下学子们的建议。
在鲁国的日子里,她和零一起走访山地农户,蹲在田埂上指导他们调试改良犁铧,新犁铧比旧款轻了三成,转弯更灵活,农户们试过后,连声道谢:“有了这犁,以后种山地再也不用累得直不起腰了!”
他们还与鲁国的织工合作,将丝绸纤维混入纸浆,造出的新纸更坚韧、更光滑,印出的《诗》卷即便反复翻阅,也不易破损。
离开鲁国后,他们又去了齐国。
齐国多海滨,百姓以捕鱼和制盐为生,却因缺乏系统的技巧,常面临“捕鱼少、盐味苦”的困境。
林娇娇和零根据齐国的实际情况,印刷了《海滨渔法》《海盐提纯要略》——前者详细记录了不同季节的捕鱼时机、渔网编织方法,后者则标注了提纯时的火候、水量比例,甚至画出了简易的滤盐装置图。
当盐工们按照图谱,用新方法制出洁白细腻的盐时,一位年长的盐工激动地捧着盐,递给林娇娇:“渭阳侯,您看!这盐比以前白多了,也不苦了,以后俺们齐国的盐,定能卖到其他诸侯国去!”
零的光影亮了几分,电子音里满是喜悦:“娇娇,你看,他们成功了!以后齐国的百姓不仅能吃到好盐,还能靠卖盐改善生活。”
林娇娇看着盐工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这也是你的功劳,若不是你帮我计算提纯时的火候、画装置图,我们也无法写出这么详细的方法。”
零的光影轻轻裹住她的手,微凉的触感里带着暖意:“能和你一起做这些事,我很开心。”
接下来的半年里,林娇娇和零走遍了西周的各个诸侯国。
在晋国,他们根据当地多战车的特点,印刷了《战车改良图谱》,将车轮的辐条数量从旧款的十二根调整为十五根,增加了稳定性,还在车轴处加了润滑槽,减少磨损。
在秦国,他们应秦军将领的请求,印刷了《兵法摘要》,配上简易的阵法图,帮助士兵快速理解战术;在楚国,他们与当地的巫医合作,将口耳相传的草药知识整理成册,印刷
了《楚地草药图录》,标注了草药的生长地点、采摘时间、药用功效,让更多百姓能识别草药、治疗小病。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留下印刷的典籍和技术图纸,也会带回当地的特产和技术,从齐国带回的海盐提纯技巧,在渭水封地试产后,让封地的盐质大幅提升。
从楚国带回的草药种子,种在侯府的药园里,成了治疗风寒的良药。
从秦国带回的战车润滑技术,也被工匠们用到了封地的马车上,减少了维修成本。
零的光影始终陪伴在林娇娇身边,帮她扫描各地的地理、气候资料,分析适合的技术方案,也会在她被热情的百姓围堵时,用光影轻轻隔开人群,为她留出空间,在她赶路疲惫时,用光影为她遮挡刺眼的阳光,或是在马车里投射出轻柔的光斑,帮她放松。
这日,马车终于回到渭水封地。侯府的侍卫和家仆们早已在门口等候,管事看到林娇娇,连忙上前:“夫人,您可回来了,申侯派人送来了书信,说平王陛下想请您回镐京,担任王宫的‘典籍令’,负责全国的印刷事务,还说要将您的造纸、印刷之术,定为‘王室钦定之法’。”
林娇娇接过书信,指尖轻轻划过信上的字迹,平王的字虽不算精湛,却透着真诚。
零的光影飘在她身边,电子音带着询问:“你想回镐京吗?王宫的职位能让印刷术更快推广,却也会让你陷入朝堂事务。”
林娇娇摇了摇头,看向窗外的渭水,半年的周游,让她见过了太多百姓的笑脸,也更眷恋这片能自由做事的土地。“我想留在渭水,”她轻声说,“这里有印刷坊,有熟悉的工匠和百姓,还有……你,在镐京虽能推广技术,却难免被政务束缚,不如在这里,能更自在地做些实事。”
零的光影猛地亮了几分,边缘的金色涟漪久久不散,甚至在空中轻轻旋转了一圈,这是他极度开心时才会有的动作。“娇娇,我也想一直留在你身边,”他的电子音里带着一丝雀跃,“在这里,我们可以继续改进纸张,印刷更多百姓需要的典籍,不用应付朝堂的复杂事务。”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娇娇写了封回信,委婉拒绝了平王的邀请,信中承诺会定期向王宫输送印刷的典籍和技术图纸,助力全国的印刷推广。
她和零一起扩大了渭水封地的印刷坊,从周边村镇招收了二十多个识字的青年,教他们排版、印刷,还在坊外设了个“阅书角”,免费提供印刷的《诗》卷、《农耕图谱》,让百姓们能随时翻阅、抄写。
零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帮林娇娇核对文字,避免错漏,甚至能在夜晚,用光影在书房的墙壁上投射出各地的风景,齐国的海滨落日、鲁国的山地梯田、晋国的战车训练场,让林娇娇不用出门,就能重温周游列国时的记忆。
这年的深秋,渭水岸边的槐树叶变成了金黄色,像给河岸披了件暖色的衣裳。
林娇娇和零坐在侯府的庭院里,看着工匠们将新印刷的《西周风物志》搬上马车。
这部书里,记录了他们周游列国时见到的风俗、技术、百姓故事,还配上了零画的简易插图,马车即将出发,将这部书送往各个诸侯国,让更多人了解西周的多样风貌。
零的光影飘在林娇娇身边,电子音带着一丝满足:“娇娇,我们已经印刷了一百二十种典籍和图纸,从《诗》卷到农耕技巧,从兵法摘要到草药图谱,帮助了二十多个诸侯国的百姓,你当初‘让知识惠及更多人’的目标,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