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美人今天也在努力洗白[快穿]_忧郁的带鱼【完结】(83)

  林娇娇笑着点头,伸手捡起一片落在膝上的金黄槐树叶,递给零的光影。

  虽然他无法真正握住,却还是用光影轻轻托住了树叶,让叶片在光晕中轻轻旋转。“零,”她轻声说,“谢谢你一直陪着我,从镐京的琼台殿到渭水的侯府,从研发造纸术到活字印刷,再到一起走遍列国,如果没有你,我或许连第一步都走不出去,更别说做成这么多事。”

  “我也是,”零的电子音变得格外温柔,像渭水的夜风一样轻柔,“如果没有你,我只是一个冰冷的系统,没有目标,没有情绪,是你让我知道,原来‘陪伴’是这么温暖的事,原来‘帮助别人’能带来这么大的快乐。”光影轻轻蹭过她的发顶,像在安抚,也像在诉说着那些无法用“系统语言”定义的深情。

  夜色渐深,庭院里的烛火亮了起来,跳动的火光映在林娇娇的脸上,也映在零的光影上,让淡蓝色的光晕多了几分暖意。

  林娇娇靠在藤椅上,闭上眼睛,感受着渭水的夜风拂过脸颊,带着槐树叶的清香,零的光影停在她的肩头,像一片轻盈的羽毛,静静陪伴着她。

  她知道,零或许永远无法变成有形的人,无法真正握住她的手,无法和她一起品尝齐国的美酒、鲁国的麦饼。

  但这份跨越时空的陪伴,这份无需言语就能懂的默契,这份在并肩做事中沉淀的深情,早已成为她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比任何爵位、任何典籍都更重要。

  渭水的风轻轻吹过,带着远处印刷坊传来的轻微墨香,零的电子音在她耳边轻轻响起,像一句承诺,又像一句约定:“娇娇,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对吗?”

  林娇娇睁开眼,看向身边的光影,嘴角扬起温柔的笑意,声音轻得像月光:“对,永远在一起。”

  月光洒在庭院里,照亮了两人的身影。

  一个坐在藤椅上,发丝被夜风吹起,一个飘在肩头,光晕柔和得像星光。这幅安静的画面,像一首没有文字的诗,永远定格在渭水的夜色里。

  第70章 褒姒(后记)

  2023年秋,渭水南岸的考古工地上,探方里的土层刚清理至西周晚期文化层,年轻的考古学家陈曦的毛刷就碰到了异常坚硬的物体。

  一块裹着黄土的朽木,表面隐约泛着淡蓝色痕迹,在灰褐色的土层中格外醒目。

  “张教授,您快来!”她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拂去浮土,“这木头像是人为加工过的,纹理特别规整,还有这蓝色痕迹,不像自然形成的。”

  年过花甲的张教授拄着拐杖赶来,放大镜下,朽木的切割面平整,蓝色痕迹呈点状分布,带着温润的光泽。

  “这层之前勘探过,只发现了平民墓葬,没想到藏着贵族遗存。”他眼神凝重,“继续清理,注意保护周边,别破坏了器物组合。”

  随着探方扩大,一座规制颇高的西周墓葬逐渐显露。

  墓室呈长方形,墓道朝向渭水,中央停放着一具髹漆棺椁,四周散落着青铜礼器、玉龙佩、陶鼎等随葬品,还有几捆碳化的竹简。

  最让陈曦震惊的是,棺椁左侧的樟木盒中,整齐码放着数十块梨木活字,虽已碳化,却仍能看清上面刻着的“诗”“农”“耕”等篆书,刻痕深浅均匀,字体风格统一,显然是长期使用的实用器物。

  “张教授!活字!”陈曦的声音带着颤抖,“比北宋毕昇的活字早了近两千年,西周怎么会有这么成熟的印刷技术?”

  张教授接过活字,指尖摩挲着碳化的边缘,指腹能感受到刻痕的细腻:“你看这收笔处的弧度,不是熟练工匠刻不出来,墓主人身份不一般,说不定和王室典籍、手工业有关。”

  当考古队员用特殊工具打开棺椁时,现场一片寂静。

  墓主人的尸骨已腐朽成粉末,但胸前位置放着一块完整的玄冰玉,玉身泛着淡淡的蓝色光晕,玉面

  阴刻着“渭阳侯”三字,字体遒劲,符合西周晚期贵族铭文风格。

  “渭阳侯!”张教授激动地扶了扶眼镜,“《西周史》里记载,周平王东迁后,曾封一位功臣为‘渭阳侯’,驻守渭水流域,没想到真的能找到其墓葬,这玄冰玉质地纯净,能泛光晕的,西周王室墓里都少见,可见这位侯的地位有多高。”

  更令人意外的是,棺椁内侧贴着一块绢布,虽已泛黄发脆,却在红外扫描仪下显露出清晰的字迹。

  那是一篇简短的生平记述,用西周晚期的隶书书写:“受封渭阳,辅政镐京,制纸以传典籍,创活字以利民生;周游列国,授农耕之术,助百姓安居,终老封地,伴一友,守槐院,不负此生。”

  “伴一友?”陈曦皱起眉头,指着绢布上的字迹,“可墓葬是单人葬,随葬品也都是单人使用的器物,这位‘友人’是谁?西周贵族墓葬若有亲近之人,即便不合葬,也会随葬其物品作为纪念,怎么会一点痕迹都没有?”

  她继续往下看,绢布末尾还有一行小字:“渭水槐开,君归与否?此约不渝。”

  “‘君’字用的是敬称,”张教授沉思着,“看来这位友人身份不低,但西周等级森严,若为贵族,定会在史料或墓葬中留下线索,这‘友人’的身份,怕是个难解的谜。”

  就在这时,负责清理青铜鼎的队员突然喊道:“陈老师,张教授!鼎里有卷纸!保存得特别好,还印着图!”

  陈曦和张教授立刻围过去,只见一卷用朱砂染色的丝绸包裹着纸张,静静躺在青铜鼎中。

  展开后,纸上印着《西周风物志》的内容,记录了各国的风俗、农耕技术,还画着简易的战车、犁铧插图,印刷清晰,墨色均匀。

  最特别的是,每幅插图旁都有一行小字批注,字迹与活字上的刻字风格截然不同,笔画纤细,转折柔和,却精准标注了“战车辐条十五根最稳”“犁铧角度三十度省力”,显然对技术极为熟悉。

  “你们看这里!”陈曦指着渭水地图旁的批注,“‘此图校订三版,方得精准’——校订的人是谁?若是墓主人自己,没必要特意标注;若是别人,会不会就是那位‘友人’?”

  随着考古深入,更多线索浮出水面。

  墓室墙壁上,有许多不规则的淡蓝色痕迹,围绕棺椁分布,像是长期有人活动留下的印记。

  随葬的陶碗里,残留着两种不同的食物残渣,一种是粟米,一种是麦饼,显然是两人同食的痕迹,而那块玄冰玉,在阳光照射下,会投射出淡淡的光影,轮廓时而像人站立,时而像人伏案书写,却始终模糊不清,抓不住具体形态。

  “我有个猜测,”陈曦看着玄冰玉的光晕,轻声说,“这位‘友人’可能不是贵族,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士人’?你看这蓝色痕迹、对技术的精准掌握,不像是西周常见的工匠或官吏,或许是位隐居的技术能人,不愿暴露身份,所以连墓葬中都没留下任何印记。”

  张教授点点头,眼神里满是感慨:“不管这位友人是谁,渭阳侯的一生都足够传奇,她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比历史记载早了近千年,却不知为何没能流传下来,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技术过于超前,最终被尘封在渭水岸边。”

  考古工作结束后,文物被送往博物馆。

  玄冰玉放在特制展柜中,每当游客靠近,玉上的蓝色光晕就会变亮,投射的光影也会更清晰些,仿佛在回应着什么。《西周风物志》成了镇馆之宝,游客们看着纸上的批注,总会猜测那位“神秘友人”的身份——是隐居的工匠?还是云游的学者?

  陈曦站在展柜前,看着玄冰玉上的“渭阳侯”三字,轻声说:“渭阳侯,您的技术、您的故事,我们终于看见了。您和那位友人的约定,会被永远记在心里。”

  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窗户,洒在玄冰玉上,蓝色光晕与金色阳光交织,像一幅温暖的画面。

  仿佛在遥远的西周,渭水岸边的槐树下,有位身着侯服的女子,和一位身影模糊的友人并肩而立,看着落日余晖,等着槐花再开。

  而这份跨越千年的陪伴,这份未说尽的约定,也随着这座墓葬的发现,成了历史长河中一段温柔的谜,永远留在世人心中,被反复诉说。

  第71章 杨贵妃(一)

  长安的秋意裹着金桂的甜香,漫过兴庆宫的朱红宫墙时,却被灵堂的肃穆压得淡了几分。

  林娇娇扶着侍女翠儿的手,踩过青石板铺就的宫道,素色裙摆上绣着的缠枝莲纹,随步伐轻轻晃动——这具身体的原主是寿王妃杨玉环,而她,是刚从西周渭水跨越时空而来的快穿者。

  尚未走近灵堂,就有宫人驻足回望。

  并非因她穿了素服,而是这具身体的容貌实在夺目,鬓边斜插一支白玉簪,未施粉黛的脸颊在秋日晨光里透着莹白,眼尾微扬时带着几分温婉,垂眸时又显露出几分清冷,竟将素服穿出了不输华裳的惊艳。

  连守在灵堂外的禁军,都下意识地放缓了呼吸,目光不自觉地追随着她的身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快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