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_竹野【完结】(178)

  一旦孩子里有人出息,主人也会将他们放出去。

  甚至还能当亲戚走动,毕竟是“家人”。

  逢年过节送礼拜见,官场上行走就能得不少好处。

  陈尧没说话,他觉得自己好像是有用的,奶娘一家因为他得了利。

  可他好像又半点用处没有。

  或许是得了病,难免伤春悲秋吧。

  第246章 海边生计(四)

  冬去春来,绿叶重挂枝头,青州码头上人头攒动。

  旧码头被铺设了新的青石板,损坏的地方也被补足,新码头还在紧锣密鼓的修建,力夫们搬运着砖石砂砾,一趟趟运往新码头的方向。

  同旧有的码头相比,新码头被规划的更为庞大,码头更多,也更为宽阔平整。

  船主们在海上遥望,都不由赞叹这人造的伟迹。

  “听说新码头要两年才能建好。”船工给船主送去茶盏。

  船主轻抿了一口茶,嫌弃道:“哪儿取的茶?全是碎沫子。”

  船工:“好茶不都卖了吗?”

  船主:“……也是……”

  茶是好卖的,有时候比丝绸瓷器还要好卖,尤其丝绸瓷器一年四季都能出产,茶可不能,许多产茶的地方,百姓就靠着种茶挣点钱,种的粮食还不够自家吃。

  “我看明年说不准就能用了。”船工,“这么大的码头,建的比咱想得快。”

  船主:“人手多嘛,要我说,这个码头解决了多少麻烦?男女老少都能做,就是没手艺,还能搬砖搬土,进账是少些,但总是个稳定的生计。”

  他这种做船主的人,最清楚一件事,想船上不出事,最重要的就是叫船工们有活干,没活干的时候人心就散,就慌,一点风吹草动就得出事。

  两人正说着,前方摇来一艘小船,初始他们还以为是海女,但等小船靠近,就连船主都站起来整理衣冠。

  小船上的人拿着铜制的喇叭喊:“空船还是有货?”

  船主忙探出脑袋喊:“有货!”

  船工们忙放下爬梯,叫小船上的爬上去。

  卸货之前就要清点货物,核算税收,这是新近的规矩,否则卸货的时候动点手脚,能逃的税可不少。

  “都是些粗布。”船主走到检员身旁,他一脸谄媚,“您也知道,倭国那边连粮食都不多,别的更是没什么能带回来卖的,也就些玩意。”

  检员一共三人,其中一人与船主说话,另外两人去核算货物。

  “这倒也是好事。”检员低着头写单子,“总比空船回来的强。”

  船主乐道:“谁说不是?粗布是卖不上价,不过薄利多收嘛。”

  核算的时间不长,因为货物单一,查验起来也容易,检员问:“你是要运走还是就在青州转手?”

  船主:“得运走,这边也没人收。”

  聚集在青州等着收货或出货的几乎都是“奢侈品”商人,他们只看中贵价物,如粗布这样的东西,一概不收,看也不看,只能运送到内陆去卖。

  检员又跟同僚核对后,才将单子递给船主,叫对方签字:“倘若无误就签了吧,卸货之前去缴税点按单子缴税。”

  船主认字的速度极慢,有时还要停下来拼读,磕磕绊绊地念完后才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大名,照样是两张单子,一张他自己保存,另一张检员拿回去归档。

  “规矩都懂吧?”检员临走前问,“卸货的时候只给看单子就成,你们自己人够不够用?”

  船主忙说:“懂、都懂。”

  检员摆摆手,带着人下船,去往后方的楼船继续清点货物。

  等到日近正午,才总算能歇一歇。

  “这一开春,来往的商船又多了。”检员们坐在小船上,趁难得的空隙随便吃点东西,她们手里拿着饭团,三两口能吞下肚,咀嚼的时间都有限。

  “恐怕要不了多久又要补充人手了。”

  “这饭团我都吃多久了,还是吃不惯。”

  “也就顶一顶,真要填饱肚子,还得是热饭。”

  “我现在就想喝口热汤,汤里放点虾皮就成。”

  “附近村子里的那些佃户,如今出来讨生活的也多了。”检员灌了口水,“可惜咱们人手不够,否则哪用他们过来,我们就先过去了。”

  “这才多久,得把本地人练出来才行。”

  “起码要到明年。”

  “又要春耕了……”

  检员们收拾好东西,又摇着小船前行。

  城门处挤挤攘攘,附近的农人们背着背篓进城,算青州辖下的村镇百姓不必登记,只检查身份凭证便能进出,没有身份凭证的,只能排队等着拿临时通行证。

  在他们身后,一辆辆牛车排成长队,只等着进城卸货。

  “是粮种吗?”农人们小声嘀咕,而后声音渐渐大起来,“去年叫俺们种了南边的粮种,收成还不如咱自己的。”

  “小点声,就算是粮种,那也不会给咱,都是叫他们自己人种。”

  换粮种是件大事,历朝历代皇家都重农事,也培育有新种,或是人为培育,或是哪一地的百姓种出了突发异变的粮食后进贡上去,再着专人培养。

  但推行却一直是个大问题,粮种不一定适应所有土地,并且农人也不知道它生不生虫,生虫得多少,喜水还是喜旱,倘若朝廷强行推广,老农们也有的是办法阳奉阴违。

  朝廷有试错空间,一两个县城粮食绝收可以承担。

  但农户们没有,一旦绝收就要饿死街头。

  “想啥呢,这些种子都不是给俺们的,俺们要种,还得自己拿钱去买。”前头排队的癞头撇嘴说,“就在俺们村旁边,他们开了好大一块地,还花钱请人种,这种子啊,都得种进那地里去。”

  “如今正修水渠水车呢。”癞头,“也叫俺们村沾了光,引了条水渠进村。”

  癞头身形佝偻瘦小,不知是什么缘故没了头发,满脑袋的痂,他背着几乎要比他整个人都高的背篓,探着头去看什么时候轮到自己。

  农人们瞧他奇怪——这样的人生得丑陋,寻常是绝不敢出门的,乡下人怕进城,多数一辈子去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镇子上。

  哪怕如今到青州来,那也得同乡凑在一起,有个十几二十人,才敢进城。

  寻常人都如此,更何况这个癞头了。

  “兄弟如今归大王管?”有胆大的去搭话,“俺们如今还不归大王管呢,听说青州这边活多,来找个活干。”

  癞头并不回头:“你们不种地?”

  如今正是农户们要忙的时候。

  “家里那点地,哪里养得活这几张嘴?”

  “都是卖力气,有口饭吃就行!”

  第247章 平常村镇(一)

  一锅沸水里撒上一把盐,扔进去一盆切好的鲜菇,再滴上几滴油,倘若有点家底,还能搅上两个鸡蛋进去,出锅前撒一大把虾皮,便是青州如今最时兴的下饭汤。

  虾皮没什么肉,但鲜味很足,嚼起来勉强有那么一丝肉味。

  这样一碗汤配上一个杂面馍馍或是一碗杂粮饭,只要馍馍和饭管够,在多数人看来已经足够美味了。

  做着简单,还不挑锅,铁锅陶锅都能做,需要的东西也都便宜,街头巷尾哪怕是卖煎饼的摊贩,都在旁边熬着这样一锅汤。

  两毛钱就能喝一碗,甚至有些稍大的酒楼,这汤都能白送。

  来青州城内讨生活的人多了,城内管得便也严了许多。

  每条稍长一点的街道都有役吏守着,所以城内虽然也有小偷小摸,但拦路抢劫的并不多见,小贩们担着扁担,有人要买,喊一嗓子便能停下。

  从钱阳太原到青州的路虽然没能修好,但也不耽误商人们赶着牛车一趟趟地把货物送来,去年钱阳清丰都丰收了,所以今年向外买粮食也不比那么紧迫。

  士兵们也没闲下来,隔三差五就去附近剿匪——如今山头林立,山大王土大王实在不少见,不过对阮响而言,这些大王已经没什么威胁了,通常都是派一小队人上去,一天时间就能剿个干净。

  毕竟山大王们能拿到的最有用的武器,也无非是大刀长枪。

  只有打马匪的时候艰难点,毕竟士兵们都挺馋那些马,不舍得对马开枪,常常十几枪下来都是空枪。

  这些山匪马匪一旦被清理干净,原本被他们管束的村镇,很快就会出来“投诚”,不过这样的事还是少有,山匪马匪并不只打劫路上的商队,更多时候还是靠着劫掠村民百姓填饱肚子,而其中多数土匪都不明白细水长流的道理,通常是竭泽而渔。

  实在捞不到油水了,就抢走村民仅剩的一点粮食,糟蹋或抢走女人,至于男人,年纪小的被他们吸收带走,年纪大的则直接当着小孩的面杀光。

  这些山匪马匪内部也没什么规矩,一大帮人,全靠“兄弟义气”笼络着。

  有肉吃的时候还好,一旦没肉可分,仅有的那点规矩也就荡然无存,寨主管不了寨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 基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