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_竹野【完结】(184)

  等到了能成婚的年纪,亲爹又想靠她给弟弟起个屋。

  亲爹狮子大开口,同村的男丁没钱,倒是陈秋菊,被媒人一说,亲自跑了一趟,几乎是当场拍板。

  那时候大媳妇的日子已经很难过了,她分不到田地,无论她多能干活,都要看亲爹后娘的脸色吃饭,弟弟也被宠坏了,一生气便拿东西砸她,有时甚至还要打她,她还不能还手,还了手亲爹就会揍她。

  陈秋菊的到来是大媳妇当时唯一的救命稻草。

  去哪儿都不会待在家里更坏了。

  大媳妇成婚后,同丈夫的关系并不亲密,两人也很少说话,白天丈夫下地,她在家干活,秋收的时候一家子虽然都会下地,但人都累昏头了,更少说话。

  认真说起来,她和婆婆的关系更紧密些。

  陈秋菊不是个坏人,她可能有一些婆婆身上的通病,比如想让媳妇都听自己的,又比如牢牢掌控着家中分配食物的权力,但她对媳妇并不苛刻,媳妇们是能吃饱饭的。

  尤其怀孕的时候,陈秋菊还会想尽办法让儿子去捉鱼,给她们买鸡补身子,有些地主家都舍不得这么对媳妇。

  陈秋菊没读过书,也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但有一套自己的智慧和行为准则,一个家,倘若好处不能所有人分润,那这家迟早要散。

  她对媳妇们攒私房钱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所以两个媳妇也都愿意听她的话。

  大媳妇还和陈秋菊很亲近,两人常能凑一起说些私房话。

  “几个娃还是得读书。”陈秋菊说,“就是考不了吏目,将来也能进大厂子,说不准还能在厂子里当个小官,尤其是女娃娃,咱们把老家的地退了,户籍也挪到了城里来,将来她们分不了地,不找个好活计,以后日子难过。”

  大媳妇:“我也这么想,男娃实在不行,还能去扛包。”

  陈秋菊叹道:“读书才有出路哩!”

  陈秋菊看向巷口:“不晓得老三在军营里咋样了,也该把那血书掏出来了。”

  当时他们一家下定决心让老三进军营告御状,便也清楚老三一旦进了军营,自家在村里就没了立足之地,被排挤还是轻的,就怕被处以私刑。

  他们打着看亲戚的名号,一家人轻装上阵,把孩子藏在藤框里,全都跑到了城里来。

  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回去了。

  如今对老家的执念只剩下一条——给长子报仇。

  第255章 报复不晚(二)

  在村里,族长拥有许多权力,他也掌握着话语权,甚至拥有动用私刑的权力,尤其在族内,族人多数也不会反抗,更不敢反抗,勇于反抗的下场也不会好,被分到村子边缘,守着最贫瘠的土地过日子算是最好的结果。

  但土地贫瘠,没有别的进项,得罪族长的小家庭立刻就要面对灭顶之灾,先不说种出来的粮食够不够吃,游荡在村子外围的野兽都可能要他们的命。

  陈秋菊原本也不敢和族长作对,毕竟无论如何,她的三儿子还活着,她的孙辈还很孱弱,尤其她的丈夫还是族长的弟弟,只要他们乖乖听话,依旧能分到不错的土地。

  如果青州没有易主,村子不属于青州的管辖范围。

  恐怕她一生都要怀揣着对族长的恨意,但到临死的时候都不敢透露出一分一毫。

  只有留在村里才有活路的时候,再有血性的人都只能低头。

  村子就是个小国,其中有着层级分明的权力结构,也绝不缺少底层的血泪。

  夏富贵好歹担着村长亲兄弟的名头,只用付出一个儿子的代价,换一户人家,大约也不会孤注一掷的跑到城里来告这个御状。

  死人实在太容易了,一点小伤口,一次小意外,都能带走一条鲜活的人命,死人如此容易,花一条人命买一家人的平安,似乎也不能说不划算。

  早上的活干完,陈秋菊便去做饭,媳妇们要带孩子,缝补衣裳,做饭的活就只能陈秋菊干,夏富贵在码头扛包,家里不必管他的饭,随便买两个饭团就能凑合一顿。

  家里孩子多,吃的也就简单。

  好在如今家里挣钱的人多,粮食也便宜,畜生肉吃不起,鲜鱼还是买得起的,自从搬到青州后,陈秋菊几乎日日都要买两条海鱼。

  靠海就这点好处。

  就是没地,菜都要花钱买。

  “到底是城里好。”小儿媳坐在门口,就着日光缝衣裳,她笑眯眯地说,“娃们脸色都好了,城里的豆腐卖的比村里便宜。”

  “就是嘴碎的也多。”大儿媳整理着碎布头,“娘一天跑两趟钱庄,就怕那群碎嘴子。”

  小儿媳笑道:“要是在村里,谁知道钱庄啊!换以前,哪个敢进去?”

  钱庄是早有的,做生意的大商人动辄豪掷千金,倘若不带银票,换成银子铜板,货都不用带了,只拉钱就要费几辆牛车马车。

  不过与老百姓没什么关系,老百姓存一辈子钱也就几个十几个银角子,拿个陶罐一装埋地里就是。

  哪像现在,钱跟以前的银票一样,都怕久放,埋地里也怕烂了,放钱庄里随用随取,也不怕腐坏。

  小儿媳缝好一件小娃娃的衣裳,她细致的叠好后放到一边,又拿起一件,城里人的日子好过了,都不耐烦在缝补上花费时间,尤其家里没老人的,两口子都要上工,宁愿花费几个钱找人缝补。

  一毛两毛的,一个月花销也不到五毛。

  但对小儿媳来说,积少成多,一个月挣得也不少。

  加上陈秋菊也不把钱捏得那么紧,小儿媳交完了给公中的钱,自己还能存一些。

  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毕竟她娃娃有这么多,真要说养家,还是公婆补贴的多一些,况且大哥被征走的时候她已经嫁过来了,知道家里是用大哥的命换了平安,如此一来,大嫂和孩子们也就成了她家的责任。

  就是要分家,也得等大嫂养得活几个孩子了再说。

  小儿媳想着自己攒的钱——好像有二十多了,还是上个月不熟悉周围的人,招揽的生意少,这个月起码能攒四十。

  她越想,心里越火热。

  在村里哪儿挣得到钱?都是自种自吃,就是不农忙的时候,也只有她公公和男人能出去打短工,挣得那点钱也不过给孩子们加点餐。

  等她在这儿站稳了脚跟,就给娘家大哥去信。

  大哥在灾荒的时候入赘了地主家,如今大哥一家过得也不好,地主去年没了,嫂嫂和大哥生了两个女儿,就被族老找到了由头,抢走了不少好田。

  大哥是赘婿,加上人又好欺负,说不上话。

  嫂嫂也是个好性子,不够泼辣,倘若被族老一逼,松口让族人过继到亲爹名下,那就连最后一点财产和土地都没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还是得出来,出来才有活路。

  大哥没什么本事,但有力气,去扛包也不怕没饭吃。

  嫂嫂好歹是地主家的女儿,又是独女,识字算账都是会的,算盘使得也好,来了这儿岂不是如鱼得水?

  两个侄女也能送去读书,地主家是有藏书的,起步就比别的娃娃高,将来说不定也能当个官,一家人就改头换面了。

  小儿媳抿着嘴笑,她如今都会用成语了!

  “梅子!”

  门口突然传来一道熟悉的男声。

  小儿媳猛地抬头,她瞪大双眼,不敢置信地大着嗓门喊:“你咋回来了!这、这不是休沐的时候啊!”

  夏三穿着青灰色的薄棉袄,头发短得几乎能看到头皮,不过才在军营吃了两个多月的饭,人看着就壮了不少,他独自一人,背着双肩包,一脸小心道:“小声点!小声点!”

  “娘呢?”夏三迈步进屋,“我有话跟娘说。”

  他转身将门关起来,关门前还探出头左右看看,确定没人跟着他,也没人在附近在偷听。

  “啥事啊。”梅子面色古怪,“跟做贼似的。”

  夏三:“大事!”

  陈秋菊正好端着午饭进屋,一看到儿子,她脸色一变,又在瞬息之间恢复平定,她也不和夏三寒暄,只对大儿媳说:“把孩子都带去巷子里吃。 ”

  孩子口无遮拦,再教也容易大嘴巴,不如一开始就不叫他们晓得。

  等人都走了,陈秋菊才领着夏三到自己的小屋。

  母子俩坐在床边,陈秋菊:“告了?”

  夏三点头:“告了,不过告军营没用,得去役吏局,人说了,现在没证据,得我配合他们拿到证据才成。”

  陈秋菊:“那你就去,这个不怕,只要你不回村里露脸就成。”

  “不过……”夏三低着头说,“说我在军队里告状,影响不好,本来该直接开除,以后不许再进军营考吏目,不过倘若我能戴罪立功,虽然回不到军营,但能进役吏局,当个役吏……”

  陈秋菊倒是无所谓:“这有什么?哪怕真就不让你当官当吏目了,城里这么多活,烧砖都能去,不就一口饭吃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 基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