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倘若要人陪游,只大厅观览馆就成,我那几个师兄弟都是肆字排头。”
党项人笑道:“有机会定去看看。”
说着又一拱手,这才急忙跑回同伴堆里。
“户籍归役吏署管了。”党项人有些紧张的扯了扯衣领,他还是头一次离家,虽然故作镇定,但心里怕得不行,就怕此处与传闻不同,他们这些外族人要被抓起来审问,“说是原籍文书带着能办得快些,都带了吧?”
“带了带了,我料想也是如此。”
“不过咱们的钱不够用啊!这太原哪哪都要钱,就是住个客栈,咱们这许多人,一日也要一百多……”
“户籍没办下来就分不到地,要不咱们去找找有没有招工的?搬个货也好,认识几个人,说不准还能租到便宜的房子。”
“过来的时候我瞧见了,是有一家在招工,但人招得是短工,就干一日!”
“一日多少?”
“十五。”
“嚯,那咱们一起去,加起来的钱还不够住一日客栈的。”
“就没有便宜的屋子能租?”
“太原城内哪有便宜的?”
“那总归比客栈便宜,客栈啥都要钱,要我说,咱们就租一间空屋子,找点稻草垫一垫就能睡,要什么床啊!白费许多钱。”
“得多省省,等分了地卖了粮,手里有点钱还得把老娘婆娘接过来。”
“还是先去把临时户籍办了吧,不办,一日工都做不得。”
“咱几个去做一日工,有进项总比没进项好,叫聪子去问哪有空屋子租。”
第323章 大会之前(十五)
太原城内的客栈在如今的老百姓眼里也分了三六九等,第一等自然是新建的屋子,客栈东家舍得,用来砖瓦水泥去建,虽说样子与以前区别不大,但无论是隔音还是装潢都比以前的木瓦屋子强许多。
最末的一等则是以前的老客栈,木门本就摇摇欲坠,即便有二三层,那也是越往上越窄,下楼的时候还能听见叫人胆战心惊的“吱呀”声。
可生意最好的恰恰是最末一等,因着价格便宜,且连牛棚都能住人——不过如今役吏检查得勤,牛棚已然不许住人了。
李聪他们就住着云来客栈的大通铺,一间几乎不透光的屋子里能挤七八个人,但好歹有床,可太原寸土寸金,即便这样的屋子也不便宜。
好不容易去役吏署办好了临时户籍,几人无处可去,便在街上寻觅哪里有一日工,半日工也成。
“吓死我了!那役吏署里全是役吏,我哪儿见过这么多的官。”
“以前看到衙役都得躲。”
“我看还有胡人办临时户籍的,也没被为难,那胡人眼珠都是蓝的,从西域来的吧?”
“还是汉人来得多。”
“就怕他们和宋人一样,嘴上说把咱们当一家人,让咱们交得税却比汉人多。”
“实在不成,咱还能跑去西夏。”
“那还不如留在这儿呢,听说最欺负咱们这些宋地党项人的,就是西夏的党项人。”
“聪儿,你说是不是?”
李聪正在愣神,陡然被叫了名字一时没反应过来,他茫茫然的看向同伴,脑子里还是刚刚在役吏署的经历。
他们虽然是党项人,但在宋地也不能算太差,只因有个好老大,老大带着他们为盐商做事,虽说又累又苦,可凭借着盐商的财力势力,他们也能吃上饱饭,还有钱养活家里人。
可他们跟着的盐商出了事,老大也下了大狱,眼看着在本地找不到活路,就只能想法子买通差役跑到阮地来。
差役自然不是好打发的,他们的家底几乎都喂了差役的嘴。
不仅掏光了家财,还要任打任骂。
可太原的役吏跟他曾见过的差役全然不同,差役们只有捞油水的时候才舍得动一动,但太原的役吏却一直脚步匆匆,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虽说算不上十分可亲,但也没有吼他们,更没有抬手打他们,他们有不懂的,役吏也愿意多说几回,直到确认他们听清了,听懂了。
都说小鬼难缠,李聪都不敢相信他们预备的钱竟然没有送出去。
一点钱都没有就办好了临时户籍,也没有被为难。
“这儿好。”李聪呼出一口气,“吏治清明,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咱们分了地,攒些钱,先将老娘他们接来。”李聪脸上难得露出笑意来,“役吏不欺负人,日子就难过不到哪儿去!”
“聪儿说的极是!”
“我就说忘了什么,咱备着的钱都没掏出来,临时户籍就办好了。”
李聪:“刚刚我问过了,这三个月咱们只要不作奸犯科,日子一到就能拿到凭证,到时候去城外的登记处给咱们分地,就是各处的地不同,咱们人多,恐怕分不到一处去。”
“那也没法子,能在一处自然是在一处好,有个啥事还能互相照顾,分不到便也分不到吧,分地的人多,估摸着当地的大姓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趁着天色还好,几人一并沿着街巷走,时不时看看周围有没有招人做工的。
好在太原不缺工做,才走了没两条街,便听见了吆喝声。
“来几个吃得苦的!三日工!一日五十块!高价工了!”
“就在表彰大会的会场做工!将桌椅归置好来,一日干四个半时辰,包吃不包住!”
“只要二十个!”
几人互看一眼,而后发足狂奔——
“老爷!还差几人?我们几个一起。”
站着的工头难得被叫一声老爷,一时得意也没有纠正,指了指旁边坐在桌后的抄录员:“找他登记,得有身份凭证,没凭证也得有临时户籍,还差四个。”
“你们去吧,我和二子再去找找别的日结工。”
“我看太原日结工不少,就是工钱少点也成。”
几人也没纠结太久,只两句话的功夫李聪便抢着去登了记。
“明日天亮就做活,天不亮你们就得到。”抄录员将按好印章的纸条交给他们,“这纸条你们放好,明日有这个你们才能进场地,领工钱也靠这个。”
李聪忙说:“是是是,劳烦了,咱哥几个天不亮肯定到!”
几人的纸条都由李聪收着,因他是众人中记性最好,最规矩的。
另两个倒也很快找到了活,却是在药房帮着搬运成药,一日只得二十三块,但好歹有个进账,几人都松快了许多。
“到了太原还真是饿不死,但凡手脚俱全的都能找到活。”
一旁有人经过,听见他们的话倒是好不尴尬的插嘴道:“就是残废也能找到活,只要找去役吏署,就有专人送去扶残院,教他们一些手艺,学成了官府给他们找活。”
那人忍不住说:“我大哥逃难路上断了条腿,就是在扶残院学会了些手艺,如今编些花篮,日子还挺好过。”
“就是断手的不容易找活,脚用的也不灵巧,只能去洗衣坊,搓搓那些麻布。”
“断腿的还是比断手的活得容易些。”
李聪失笑道:“这么一说,还真不想去种地,留在城里总有口饭吃。”
路人忙说:“种地好啊,如今果木的价高,你种几亩够口粮的地,再种些果木,日子好过着呢!更何况乡下建房可比城里便宜不少,城里的房价哦……眼看着是要买不起了。”
“听说如今还有卖菌包的,你买些回去,种出菌子来,晒干了卖进城。”路人咽了口唾沫,可见是个爱吃菌子的,“一年四季都有钱挣。”
“反正进城也方便,只要肯下功夫,日子绝不会差。”
李聪心思一动,粮价再有官府托着也高不到哪里去,靠种地挣大钱想也不要想。
可要是种些果木,养些菌子木耳,还真有利可图。
这么一想,不留在城里也行。
第324章 表彰大会(一)
“阮姐,人都到了。”勤卫兵敲响了书房的门。
阮响撑着桌案站起来,有些疲惫的揉了揉鼻梁——从夏川回来之后,她几乎都被困在府衙内处理文件,这些日子的文件堆积如山,许多都得她亲手签字印章。
一旦政事细分,废话是少了许多,但文件的数量却不断上涨。
也就只有表彰大会这天,她能暂时放下文件出去走走。
阮响正好衣冠,又去沾水将碎发摸上去,好歹要去见人,作为统治者也不好太邋遢。
“您像是又高了。”勤卫兵把写好的稿子交给阮响。
阮响笑道:“是瘦了,看着就显高些。”
说来奇怪,她在外奔波时反而会长胖些,回来了,天天屁股黏在椅子上却会瘦,可见她是劳碌命。
太原府衙离会场不远,阮响带着人走过去,她穿着简单,勤卫兵们也穿得极为朴素,一路过去百姓认不出她是谁,没闹出什么事来。
会场被去了顶,又搭了几个木架子,好叫后头的人也能看清前边的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