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_竹野【完结】(235)

  “更何况同丈夫一般干活,一般拿钱,凭啥还给她们干?”

  “不过有些妇人节俭惯了,不肯买成衣,但依我看,再过几年这些妇人也不会再做了,毕竟论走线,还是机子走得好,也不是人人都有绣娘的手艺。”

  厂长:“你们厂子也不差,听说今年的豆酱酿好了?”

  熟人叹气:“说起这个——你说缝衣裳不是人人都有手艺,自个儿做也不划算,但豆酱,家家都会做一些,虽说有好吃难吃之分,但只要吃不坏肚子他们就不以为意,耗费的功夫也比做衣裳少得多,还不知道今年能卖出多少去。”

  “往年也是卖给酒楼饭馆,百姓家还真没几个肯买的。”

  厂长安慰道:“有销路就是好事,总归不会落到发不出报酬的地步。”

  虽说厂子多,但官营的厂子其实占比不大,大多是官府出一笔款子,民间的作坊去应征,拿出自己的经验和成品,再接受官府的监督,那笔款子就是官府的投资。

  要是挣了,就要给官府分红,要是亏了,官府也跟着亏。

  但主意还是厂长们自己拿,只要不作奸犯科做假账,官府都不会管。

  这也导致很多大厂为了和民间作坊竞争绞尽脑汁,有做大的,也有倒了的。

  自然了,倒了的厂子,不管是厂房还是里头的器具,都要抵给官府,补偿官府的亏损。

  但好处也很明显,有官府监管,这也是一层背书,比起民间作坊,百姓还是更愿意相信有监管的厂子,起码豆酱这种入口的东西更安全不是?

  所以稍稍挣了钱的作坊主,年年都在打听自己这一行官府什么时候再出款子。

  毕竟这笔钱是不用还的,而去钱庄贷钱,商贷可比民贷的利息高,且是要还的,哪怕抵了厂房器具都不够。

  娜纱的厂长是官营的厂子,发不出报酬来还有当地官府兜底。

  熟人可是民营的厂子,虽然也是大厂,但没有官府兜底,自然也就比官营厂长更提心吊胆些。

  “厂长,那边人散了!”娜纱指向前方人群逐渐散去的地方,她踮着脚念道:“玉米——那边是玉米!”

  “真的是玉一样的米吗?那会是什么滋味?”

  第329章 表彰大会(六)

  娜纱虽然有胡人血脉,但她从没觉得自己是胡人——毕竟她的父母都是和汉人通婚后好几代的人了,而且父母看着和汉人没有区别,他们也不觉得自己胡人,更认同自己是汉人。

  虽然不出门的坏处很多,但也有好处,那就是活到如今娜纱其实是不怎么自卑的,也不因自己的外貌感到太多的痛苦。

  刚开始离家干活的时候爹娘很忧心,怕她出门在外被人指指点点,也怕她做活的时候被工友欺负。

  要说完全没有区别对待也是假的,她刚出门的时候走在路上总有人叫她“夜叉”,做工的时候工友们虽然不欺负她,但也不肯亲近她,总是离她远远的。

  这叫娜纱伤透了心,她甚至回家叫父母给她改名,改一个明显的汉女名。

  但很快她发现,只要她没有变一个模样,那改什么名都是一样的。

  尤其父母也不肯给她改名,因为她的名字是曾祖父母取的,而曾祖父母又是为了纪念带着家族来到这里的祖先,祖先到死都在怀念自己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就叫娜纱。

  自然了,娜纱这两个字是音译的,至于实际上是什么名字也没人知道。

  纪念祖先,倒不是他们有多少追根溯源的追求,而是感激祖先有远见,将家族带到了这里,毕竟他们虽然没去过西域,但也知道西域的日子不好过——如今太原的胡人也变多了,他们大多数是被买卖到宋地,而后自己想办法逃到了太原。

  倘若西域的日子好过,这些胡人也不会自卖自身,只求一口饭吃。

  他们看不到大的地方,只知道起码自己如今的日子还不错,以前阮姐没来的时候,一家人靠着娜纱母亲保媒说亲以及接产的本事,在太原很受尊重,父亲则是给酒楼做账房,挣钱也算可观,所以即便天下动荡,但一家人总没有为一口吃的舍下尊严过。

  尤其娜纱虽然有个兄长,但兄长在镖局谋生,不仅不吃家里的,还会给家里送钱来,于是家里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起码娜纱是能每隔两个月吃一顿肉的,还不是鸡肉,而是正儿八经的羊肉。

  虽然未必是什么好位子的肉,但普通人家连鸡肉都吃不上的时候,能吃上羊肉,足见娜纱家的富裕。

  所以娜纱的身体也很强壮,起码比大多数平民姑娘强壮,她有一米六八的个头,肩宽腰窄,并且腿很健壮,可能是二十多岁还没有生育的缘故,她看着也很精神,不像有些生育太早的姑娘一般早早显出了老态。

  这就让她在带着厂长挤进人群的时候显出了优势,娜纱几乎是把厂长“扛”进去的,甚至挤进了第一排。

  和她们想象的不同,摆放玉米的空地并没有把玉米当什么宝物来仔细摆放,而是直接放在地上,铺了很大一块,而就在玉米的旁边,甚至支起了一个灶来,上头有锅,正煮着一根根玉米。

  看管玉米的人也不是什么官吏,只有几个妇人婶子,她们将煮好的玉米切成两段,放到一边桌上的盘子里,任人取食。

  不过好在里头也有人讲解,看新一批人站定了,那人就拿着小喇叭说:“这就是玉米了,不是米!只阮姐这么叫它,咱们也就这么叫,它不像水稻那么需要水,但也不像土豆红薯那么耐旱,要种,咱们这儿也种得,就是打理比土豆红薯难一些,但收成也不差。”

  “你们想晓得味道的就自去拿一段尝尝,味道么,没什么味道!”

  “不过晒干了能磨粉,就和面粉一样,也能做成馍馍和面饼,就是不如白面好吃,白面吃着有甜味,这个吃着没味。”

  娜纱去取了两段玉米,一段给厂长,一段自己拿着端详,她小声说:“虽说也是结穗子,但这个有棒,不像稻子,一打就全下来了。”

  娜纱啃了一口,好在这玉米不硬,但也确实像妇人说的,没什么滋味,不甜不苦,不软不硬。

  “这是能当主粮吃的。”厂长吃了一口后说,“有些味道重的,那只能当菜,当不了粮,就是味道淡,才能日日吃。”

  不过二人对玉米的评价都不高,实在这玩意长得怪模怪样,虽然味道像主食,但长得实在有点接受不了。

  倒是土豆和红薯得到了不错的评价。

  “长得跟芋头一样。”厂长说,“不过不黏,吃起来也没味道。”

  “我喜欢红薯粉。”娜纱吃了一小碗红薯淀粉做的粉条,她还是第一次吃这玩意,很是雀跃地说,“而且弄成了粉,也就好保存了!”

  这也是解说的妇人说的——红薯还好,土豆倘若放在密闭的空间里,发芽之后渐渐会散发出毒气来,所以哪怕是地窖,也得在阴暗的地方弄几个通风口出来,免得人下了地窖出事,且还要时时观察,发芽后就不能吃了,那也有毒。

  不过倒也没什么人怕,毕竟粮食一旦受潮,发了霉,人吃了也要“中毒”,轻则上吐下泻,重则一命呜呼。

  “玉米也能做淀粉。”旁边有人说,“而且玉米杆子还能熬糖,我都吃过了,那糖味也不差,种玉米不仅有粮食,杆子还能制糖,这买卖不亏的。”

  “倘若种得人多,那咱们自己也能做制糖厂子了。”那人叹气道,“如今制糖,还是靠南边运过来的甘蔗甜菜。”

  糖如今卖的不贵,但也不算便宜,毕竟不像盐,只要有盐湖卤井和海,就能源源不断的产,糖的原材料必须要耗费人力去耕种,而北边如今粮食都只能勉强自给,更别说去种经济作物了。

  娜纱爱吃糖,她好奇道:“比麦芽糖滋味如何?”

  那人想了想:“比麦芽糖滋味淡些,不过做麦芽糖得有糯米,那玉米糖不用,将杆子捣碎了加水揉,再将水滤出来熬煮,熬得差不多就成了,只废些柴火,不废粮食。”

  “这倒是好!以前用柴火多不成,如今咱们有煤,这就不怕了。”

  “蜂窝煤便宜,可见玉米怪是怪了点,也喜水些,但种它的人不会少。”

  第330章 边境地带(一)

  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上,阻卜正赶着牛车转头同妻子说话:“你看看妮子要尿了不?要尿了唤我一声,别尿在车里,不好收拾!”

  妻子翻了个白眼,逗着怀里的女儿:“你爹爹还以为你是小娃娃。”

  女儿奶声奶气地喊道:“妮妮大啦!大人啦!不尿裤子!”

  这小道上不见什么人,一家子就这么慢悠悠地朝前晃,只偶尔停车叫牛歇一歇,再喂些豆子草料,一路上牛拉的粪也得铲起来装布袋里,等到了兴庆还能卖笔小钱。

  正午时候是不赶路的,日头正烈,便只能找棵大树,在树荫下吃些干粮,等云出来了再上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 基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