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_竹野【完结】(247)

  不过最大的问题已经消失了,只要有一块强磁铁,就能有无数强磁铁。

  有了电,起码能解决照明问题,而她也已经培养出了无数的技术人员,让电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这十几年,几十年的事情。

  “阮姐……”勤卫兵眼眶通红,看着都快被吓哭了,电超出了她的理解范围,超出了一切常识,她喊了几声,却只是喊着阮姐,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

  阮响却拍了拍她的后背:“要变天了,多加件衣服吧。”

  勤卫兵茫然的看向走到门口的阮响。

  阮响回头:“你的红薯粉加不加花椒?”

  勤卫兵张了张嘴,憋出了一个字:“加。”

  第345章 要变天了(二)

  “阿大!吃饭了!”妇人站在田坎边,手里提着装着午饭的篮子。

  农人一向只吃两餐,只有农忙时才有这样的加餐。

  阿大还不到二十的年纪,他听到呼唤才抬起头,赤脚走上田坎,伸手擦了擦汗,仰头朝妇人笑道:“娘!”

  妇人也不自禁露出笑脸来,她看到堆积在田边的土豆,强忍着不让自己对着这些土豆跪拜。

  阿大累了一个早晨,此时却依然神采奕奕,他指着那堆土豆:“咱们今年的麦子不必卖了,磨两回!也给娘和家里的娃娃补补。”

  “都是菩萨慈悲。”妇人还是忍不住双手合十朝着远处拜了拜。

  五通县已经多年没有这样的丰收了,官府派人来叫他们种土豆的时候,也是五通县最配合——实在是不管种什么都没什么收成,于是种什么也就不重要了。

  在种土豆之前,五通县附近这些乡村的农人,只能想尽办法在农闲时外出做工,这边的乡村也是对女子外出做工抵触最小的,几乎是一有做工的机会,全家不管男女齐上阵,还有带着奶娃娃出去做活的。

  五通县土地贫瘠,依山傍水的地方很少,就算有钱也能修建水利。

  虽说新官府来了以后挖了不少水库,想储存丰水期的雨水和河流支流的水,但几年下来未见得有什么成效。

  这也导致了五通县虽然轻工业正在稳步发展,但农业还是落后,本地根本无法做到自给自足,甚至只能喂活三分之一的人口。

  妇人看着儿子把篮子里的饼啃完,也忍不住下地挖土豆。

  “这土豆是个好东西,不那么喜水。”阿大提起土豆就有说不完的话,“我看过了,这一亩地怎么也有八九百斤,听说隔壁村有个老伯伯,一亩地起了一千多斤,农先生还教了我怎么做土豆粉,咱们卖一些,自己留着吃一些。”

  阿大:“听说外头种土豆的不多,头一年还能卖上一些价,今年说不定就不必出去扛活了!娘也松快些。”‘

  妇人这几年每到农闲都要进城,她其实年纪不大,但自认为已经是老人了,也不敢同年轻人竞争,从未想过进作坊当工人,但愿意去作坊做洒扫的活。

  她干活老实认真,又从不跟人起口舌之争,作坊主也很愿意年年请她。

  但这活并不轻松,作坊是没有铺设石板的,更没有水泥,许多污水要清理,常常弄得她一身脏污,每次做完工回家,她都要狠狠歇上好几天。

  儿媳倒是进了作坊,如今五通县的各类小作坊层出不穷,儿媳进了做花露的作坊,算是家里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妇人偶尔会过去看她,给她带点东西,有时候也会带孩子们过去看娘。

  平时孩子们还是在家,毕竟作坊提供的住宿也不是多好,虽然不是通铺,但也是木架子的上下床,孩子们过去了连个睡的地方都没有,要是租房,那儿媳这工就白做了。

  家里长辈少也就这个坏处,妇人出去做工的时候,阿大就在家带孩子。

  这两年孩子们都大一些了,托邻居平日照看,农闲时阿大也才敢出去扛活。

  妇人弯着腰挖土豆,也喜道:“娃娃们就没吃过纯的麦饭,打了麦子先叫他们香香嘴,还有麦芽糖,去镇里的时候也带些回来,带一罐吧,他们都念多久了。”

  “新衣裳也要买。”阿大叹道,“布价便宜,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

  阿大有些想不通:“娘,你说,怎么咱们挣得越来越多,各样东西的价却便宜了?不像以前,一年到头没什么出息,一根针都那样贵。”

  妇人也不明白,她在作坊里干了那么久的活,也知道买的人多,东西就贵,买的人少东西就便宜,可如今却颠倒了。

  那个词叫什么来着?持价而沽?待价而沽?

  而如今越多人买的东西越便宜,比如盐比如糖,比如布料。

  越少人买的东西反而越贵,比如玻璃,比如水泥。

  他们真是看不懂这世道了,可心里也知道,这才是好世道,人不必为了一斗粮,一匹布轻贱自己,为奴为婢,那些贵价物他们用不上,再贵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

  但柴米油盐酱醋关乎着他们的生计,只有盼着它们便宜的,绝不会盼着它们贵。

  妇人倒是能解释:“那是因为菩萨保佑,菩萨在天上抓一把,云就成了布!”

  阿大小声说:“娘,现在不兴说这些。”

  妇人翻了白眼:“这里就你我,怕什么?我说的才是道理!”

  “最近村子里来了不少人。”妇人把挖出来的土豆扔到一边,小声说,“咱们得把土豆运回去,他们不敢种土豆!就怕他们来偷!”

  村子里以前没有偷的说法,谁家地里的菜长得好,通常都是四处送一送,毕竟自家吃不完,坏了可惜,运去城里卖又没挣头。

  可如今不行了,村里人多了,总有人不种菜只种粮,或是不种粮只种菜,想省那么三两口,便夜里出门去地里偷。

  又或是自家种的不好,见不得别人好,就要去损坏别人的庄稼。

  以前村子小,人少,都沾亲带故的,好管也好认,现在可不成了,所以一到收获的季节,几乎家家都会派个青壮夜里睡在田边。

  阿大忙说:“天快黑就不收了,运回去,柴房腾出来了,正好放土豆。”

  妇人:“我拿些回去,晚上做土豆饼吃,蒸熟了混着面粉烙一烙,用不了什么面粉,听说这样吃,吃再多也不烧心。”

  “要不,明天娘你拿一些去城里看看?看能不能卖出去。”阿大觉得自己浑身是劲,“要是能卖出价,咱们就重新置办些棉被,冬天也好过些,那棉花就不重弹了。”

  “成。”妇人,“明日我带大丫头去,她还能帮我背一些。”

  阿大:“二小子也带去吧,八岁了,换以前都是能下地的年纪,好歹叫他吃吃苦头。”

  妇人:“那不如把小丫头也带上,我和大丫头背土豆,二小子背小丫头。”

  阿大乐道:“成!这好!”

  第346章 要变天了(三)

  妇人姓田,和许多带孩子的寡妇一般,平日没人会叫她的名字,只叫她阿大娘,后来有了孙子,又叫牛丫奶,活到有了孩子有了孙子,仿佛就没了自己。

  不过乡下都是如此,田季也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就算上了扫盲课,她对自己的名字仍旧没什么概念。

  后来还是进城做工,城里的工人都是直呼大名,久而久之,她也就习惯了自己的大名——只是解释不了来历,毕竟乡里少有起季这种单名的,多数都是牛蛋鸭蛋,还有按照月份起的,父母稍微用心的才会去城里找个秀才帮忙。

  田季运气还好,丈夫死的时候儿子已经大了,已经张罗着娶妻,家里的田就没被亲戚抢走,再后来女大王来了,那时候她大孙女都有了,儿媳与儿子又是青梅竹马,儿媳也就没有因此离婚。

  一家人的日子除了穷了一些,但也算和乐。

  尤其是在她也在城里找到活以后,穷也不再是问题。

  家里的孩子都能送去读书,纸笔书本也便宜,且孩子都好学,成绩很不错,她只操心孩子们吃的好不好,别的几乎是万事不过心。

  “到了城里,给你们买糖葫芦。”田季背好背篓,又给大孙女背上一个小些的,然后招手喊来孙子,把小孙女放进孙子背着的背篓里,叮嘱道,“进了城可不能跟着别人跑,晓得不?被抱走了就没饱饭吃了,还要挨打。”

  孙子点点头,他咽了口唾沫问:“奶,进城吃包子。”

  田季笑道:“成,一人一个,给你们爹娘也带。”

  大孙女颠了颠自己的背篓:“不知道能卖多少钱。”

  大孙女已有十二,她懂事得早,说话做事有时候都像个成人。

  “要是卖得多,咱们就能多买些肥土,明年收得更多。”大孙女很有成算,“奶,不然咱们买果苗,就是先头的果子不好吃,卖不出去,也能自个儿做肥土。”

  田季笑道:“那才多少?再说了,这也不用买,等我去你姨婆家要一颗小的。”

  田季摸了摸大孙女的头:“咱家大丫头有本事,说不准将来去当农先生,奶就能享着你的福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 基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