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_竹野【完结】(374)

  喜娘背着藤框,踩着一双草鞋,她抹去额头的汗水,看向山顶的方向,藤框上盖了一层油布,遮住了里头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显然不轻,喜娘走一会儿便要停下来歇一歇。

  哪怕此时时值正午,烈日炎炎,但喜娘依旧不敢露出一点皮肉,唯恐虫蚁来上一口,倘若带毒,死也死得莫名其妙,这样人迹罕至的地方,便是喜娘这生于山中的女儿,也是不习惯的。

  她如今虽然还没有官职,那也还是阮地的官员班子尚未在西夏这块地盘上铺开,不过喜娘的前途显然是光明的,她要深入女吏们尚且不知的乡村,去传播西夏去国,土地易主的消息,最好能引领山民们从深山出来,这是大功德,女吏们常对她说,或许到时候班子搭起来,她的起点就不是吏目了,或许会更高。

  但喜娘是无所谓的,她忙得脚后跟要打后脑勺,没有心思想太多。

  只知道如今家里的日子很好过,她也完成了自己曾经的宏愿,让爹娘搬去城里,让走山娘不必靠种地谋生,剩下要实现的,就是只关于她自己的追求了。

  “这上面真有人家吗?”跟随喜娘的党项人趁歇脚的时候打起了退堂鼓,“还少见把家安在山顶的,山顶潮湿,还要起大雾,这怎么好过日子?或许是报信的人撒了谎?”

  喜娘其实也不是很有把握,只说:“来都来了。”

  众人沉默半晌,是啊,都走了这么久了,如今转头回去,前头的功夫不都付之东流了?起码亲眼看一看才安心。

  越往上,山路就越是难走,人踩踏出来的小路到了尽头,便只剩下野兽踩出来的路了。

  跟随喜娘的人都是才长成不久的年轻人,有颗上进的心,原本是读不了书识不了字的家庭出身,好不容易迎来了变化,有机会改换门庭,因此个个卖力,比许多阮地来的官员吏目都要尽心。

  说一千道一万,百姓只要有机会,都是要往上爬的,甘于贫贱的寥寥无几。

  喜娘也发觉,队伍还是很好管理的,年轻人之间虽然会生出一些口角来,但只要立起规矩,不要总远离人群,也出不了什么大事,生出情谊后,做事就更方便了。

  找这些远离城镇,藏于深山的村子虽然难,可一旦找到了,接下来的事就很好办了。

  他们每次出来寻找,身上都带着一些可供交换的货物,其中盐是大头,而后是糖——其中玻璃糖最受欢迎,也就是冰糖,再然后是布料,不过他们人数有限,爬这样的山也不能带牲畜,每回能带的都不多。

  但也正因为不多,所以这些村子会期盼他们下一次过来。

  在几次交易后,村民们才会渐渐对他们生出信任,胆子大的村长,也就会从村子里选出聪明的年轻人和他们一起下山。

  最后,地方不适合居住的村民们会搬迁到官府给他们划定的更好的土地上。

  适合居住的村民们则会在官府的帮助下开始修路,加强他们和外界的交流接触。

  虽说都是党项人,但这些村民不知道多少代以前就离开了主流人群,生出了自己的“习俗”,强行让他们立刻融入新环境不仅不容易,还可能把他们逼得要和来人同归于尽。

  喜娘和同伴们互相鼓着劲,终于在天黑之前爬上了山顶。

  “还真有人家!”同伴路过田坎,她松了口气,“我还以为又要白跑一趟。”

  毕竟这些地方大多是知道的人报信,可知道的人也说不准现在这些村子还在不在,可能早就举村搬迁了,可能报错了位子,这都是说不准的,喜娘经常白跑,而一次白跑,可能就倘若几天,甚至十几天的功夫。

  “这地不好,不知种了多少年,肥力不够,产量实在是……”同伴叹了口气,“这个村子也还是搬下山比较好,否则再过几年,恐怕整个村都没了。”

  队伍的人数不少,统共二十多人,对很多村子来说,二十多人的青年队伍,就相当于一支军队了,轻易不敢起同他们争斗的心思。

  喜娘一路往民居的方向走,这时候就已经能看到炊烟了——村民们大多都在做饭。

  说是民居,其实都是些简陋的茅草屋,泥巴房,村民们也圈养了家畜,不过喜娘仔细听声辨认,大畜生是没有的,也就一些鸡和兔子,鸭都没有。

  很快有人发现了他们。

  这个小小的村子被惊动了。

  喜娘看着老迈的妇人原本在门口做饭,一见他们便立刻往“家”里跑,即便这个家连门都是破的。

  用来做饭的陶罐显然也是他们自己做的,形状不堪也就罢了,还很不经烧,陶罐上都是裂纹,不知什么时候就是碎开。

  语言应该也是和他们不相通的。

  喜娘有些头疼的想。

  党项人也有乡音,隔得近的还好说,稍微远一些,便也是鸡同鸭讲。

  这种隐居身上的村落更可怕,几代,甚至十几代繁衍下来,他们这些外来人只能同他们比划了。

  又要花费许多功夫,恐怕没个十几二十天,他们是下不了山的。

  但无论内心多么痛苦,喜娘也必须挂上笑脸,巡视着整个村子,寻找最好的那间屋子,住在最好房子里的人,往往就是村落的村长,哪怕不是村长,也是最有话语权的人。

  她只需要说服他,剩下的事,就有他去做了。

  不过这个村子实在过于穷了,喜娘带着人来回走了好几遍,仍旧没有找出最好的屋子,全都破得不分上下,最终,喜娘只能咬咬牙,随便挑了一间,敲响了那扇没什么用的破木门。

  里面很是慌乱了一会儿,传出东西落地的响声,兼带人声,喜娘就这么安静的等着,偶尔再敲两下,屋内也渐渐平静下来。

  等到天彻底黑了,喜娘的耐心也要耗尽的时候——

  才有一双干枯黑瘦的手,轻轻地推开了门。

  第532章 西夏去国(十)

  一张张黝黑干瘦,如骷髅的脸凑在一起,在黑洞洞的茅草屋内只能靠火光辨认,竟真有几分鬼魅的地狱景象,好在喜娘是见惯了的,也幸好——这个村子的人搬来山顶应该还不超过三代人,勉强能够交流,他们都被盐聚集在了这里。

  在阮地,盐似乎是很贱的东西,它不怎么值钱,细盐或许还要好一些,但粗糙的,没怎么加工的海盐,却便宜得连最抠门的主夫主妇们都能一买好几袋,用来腌制咸鱼,养牲畜的人家,也舍得买上盐砖,让牲畜们舔来享用。

  但在许多地方,盐依旧是很奢侈的东西,他们为了逃税远离人烟,而他们的智慧又不足以让他们思考更长久的东西,譬如在附近没有卤井盐湖的情况下,从哪里获取盐这样的生存必需品。

  人没有盐,就没有力气。

  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所以这样的村子每隔不久就得组织人手下山,去附近的村落换盐,往往十几斤粮食才能换到一袋,而他们即便被坑骗了,也没有能够寻求公道的地方,只能任人欺负,甚至于还得感谢那些愿意换盐给他们的村子,备上礼物。

  “这些都是细盐,人可以吃。”喜娘指着地上的几袋盐,“这些不用你们用粮食来换,但以后,你们就得花钱买了。”

  村民的领头是个老迈的妇人,她估计也是村子里辈分最大的人,可见这个村子很可能是靠她的血缘关系集合在一起的,她老得看上去下一刻就会死,但此时她伸手捏起一小撮盐凑到嘴边,舔了一口后闭上眼睛,在短暂的沉默后,她问喜娘:“什么钱?”

  喜娘需要仔细分辨才能懂她在说什么,她仔细地说:“如今西夏已经去国,我们都是女菩萨的子民,菩萨慈爱,不再收盐税,盐如今是很便宜的。”

  老妇不是很懂,村民们也不是很懂,他们对西夏完全没有概念。

  对他们来说,世界就只有自己的村子,外加换盐的村子那么大。

  民族身份对他们来说也是很茫然的东西——什么汉人党项人,说到底,不过就是税官不同罢了,反正他们一辈子都很难跟汉人打交道。

  但盐便宜,老妇是听得懂的,她转过头,身旁看起来跟小老头一样的中年男人就俯身跟她耳语。

  喜娘也不催,她安静的等着,有村民忍不住也去捏了一撮细盐,喜娘看见了并不阻止。

  尝过细盐的村民们一脸喜色,在他们长久而贫瘠的生活中,很少有事情能让他们露出笑脸来。

  喜娘继续说:“所以,要用菩萨的钱,不是以前的铜钱,是这样的钱。”

  喜娘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一张钞票,如今的钞票已经做得很精致了,纸有特殊的工艺去造,印刷方式也和以前迥然不同,防伪的标记更多,许多伪钞一上手就能被发现。

  不过伪钞这样的“生意”,至今也没有消灭,役吏署仍旧有不少人手耗费在查处伪钞这件事上。

  村民们骚动起来,他们没有这样的钱,所以认为喜娘的行为带着恶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 基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