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_竹野【完结】(384)

  那月姐就没兴趣了——阮地总是会冒出一些毫无作用的新东西,阮地百姓会买,他们毕竟吃喝不愁,有闲钱了总爱追求新意,但对她而言,不成熟的东西意味着风险,砸手上了可就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在川蜀,大户人家掌控着钱的都是家长,他们只会花钱买对生活有用的东西。

  譬如阮地的蜡烛就很不错,便宜,耐烧,不像油灯开销大,她常常自己带一批回去卖,薄利多销,赚头也不少,阮地有作坊专门养蜡虫制蜡烛,听说作坊主都发了大财,阮地的百姓也没几个用油灯的了。

  玻璃灯罩也不错,不过因为价高,所以只有官宦人家肯买,玻璃灯罩里放上大蜡烛,出门也不怕被风吹灭,比纸灯笼亮堂。

  这样易碎的东西,倘若没有官宦人家派人请托,月姐也是不会带回去的,路上的损耗就和利润打平了,实在没有必要。

  那姑娘看月姐沉思,又很活泼地说:“不是为了留声机,那是为了什么?哦!轮胎是不是?青州那边运来了不少橡胶,种了好几年,今年总算开始收了,不过听说往外卖的话价高得很!”

  橡胶,月姐是听过的,不过她带回去也没人买,她的东家也买不起,买来也不知道干什么。

  月姐总算是有了和这姑娘聊天的兴趣,这人傻是傻了一些,但消息倒是很灵通:“我们只做些小本买卖,便是进货,也是进稳妥的货。”

  姑娘想了想:“那我就想不到了,如今市面上的好东西,都是不易得的,但……也都没什么用!”

  “我兄长之前买了个黑盒子,说是什么照相机,还有一堆药水,架着那黑盒子一站就是一早,又得在家弄个暗房,烛火都不能放近了,拍出来的东西吧……只能说有个人影。”

  “我兄长说,这是因为现在的感光材料都是从自然界获取的缘故,不太稳定,光敏性也不好,不过等以后的化学工业发展起来了,应当就不需要那么长的曝光时间,拍出来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月姐听得云里雾里,什么感光、光敏、化学,那是一个词都听不懂,但她还是莫名生起了兴趣。

  “妹妹,那化学,是个什么学问?”

  第545章 阮地工业(二)

  化学即便在阮地,也是个很新兴的学科,它的原理似乎十分复杂,从业者并不多,许多都是曾经的道士,但——它的名声却不小,这得益于近几年冒出来的各色新东西,这些新东西几乎都是半成品,粗糙而无用,可却打破了一层看不见的藩篱。

  “化学啊……”那姑娘回想自己看过的书,结结巴巴地说:“所谓化,是一样东西,一个物质,因着不同的反应而出现的变化,学、那自然是学习的学,学问的学。”

  “就像一块石头,倘若它是干的,你拿火烧,大概是不会起什么变化,可它若是湿的,你拿火烧,它就会爆开,明明都是石头,却因为有了水火这两层变数,便产生了变化。”

  月姐沉默片刻,思索一会儿,然后……

  “没听懂。”月姐诚实地说。

  “就像、就像猪皮可以提炼明胶。”那姑娘绞尽脑汁,“但你不能说明胶就是猪皮,只是猪皮里的物质,通过手段转化,变成了明胶。”

  月姐:“明胶,这个我知道!”

  姑娘松了口气,她的化学成绩十分一般,也就比地理稍微好了那么一点,解释起来十分艰难,此时开始后悔自己找人搭话,谁知道闲聊都还要“考”她啊!

  “阮地如今产明胶了?”月姐问,“能买么?那得耗费多少头猪啊!”

  “倒不全是用猪皮,如今我们用的最多是骨头和鱼皮。”姑娘说的仔细,“青州就有明胶厂,许多糖果都用了明胶,还有药片,现在许多药店都不做丸子了,而是加上明胶压成药片,好吞咽。”

  “罐头里也加,用来增稠和保水。”

  “青州不是靠海么?明胶厂还好,琼脂厂的产出才是真的多,现在许多卖往辽国的面霜里都放了琼脂,听说比单纯的羊油猪油更润,价格也低许多。”

  “好像是因为乳化的缘故,一盒面霜需要的油就没那么多。”

  月姐大开眼界,万没想到这样的东西,竟然还值得开一个厂子!或许还是许多厂子!

  以前是没人舍得把猪皮熬成明胶的,都得保留水分做成猪皮冻,也是一盘菜不是?只有阮地舍得这么熬,各行各业,但凡是亲肤入口的东西,都能加明胶。

  明胶和琼脂,这两样东西回程的时候可以带上一些,估计是好出手的。

  成都府做的面霜也多,四川是用不到的,也是往外头卖,这一年因着阮地面霜便宜的缘故,受了不少打击,原来出处是明胶和琼脂。

  乳化是什么,虽然她不太明白,但做面霜的作坊应当知道。

  说是面霜,其实就是羊油猪油,再加一些药材或香料,凝固之后就能涂抹,在干燥的地方几乎可以算是必需品了,否则风吹日晒,面皮要开裂,别小看里头的利润,能让成都府这个不需要面霜的地方都建作坊,可见其中市场广阔。

  “往外卖?”那姑娘眨眨眼,“还是我们自己消化得多,我和兄长就日日都要用,用了以后面皮就润得多。”

  月姐失笑:“还是你们有钱。”

  川内也就官宦人家的女眷用得起,别说男人了,普通人家的女人也舍不得。

  青州自然是不缺鱼皮的,兽骨大概是少一些,但靠海吃海,除了出船做生意的,大多还是出海打渔,打来的小鱼就近卖给各种厂子,鱼皮鱼骨鱼肉都不会浪费,如今晒鱼干的渔民都少了,毕竟鱼干也卖不出什么钱,还不如卖给厂子和一些小贩。

  不过阮地男女爱俏是公认的,很舍得在打扮自己这件事上花钱,甚至刚来的时候,月姐都认为阮地的年轻人都没有羞耻心,尤其夏天的时候,露胳膊腿很常见,以前这叫衣不蔽体,看着让人同情。

  就说此时和她说话的姑娘,这才初春,她就换下了厚棉袄,穿上了薄袄,这袄子不像以前,就一个朴素的颜色,而是一件青色薄袄,两个口袋上用上了贝壳做的扣子,在阳光下五彩斑斓,袖口还绣了花,虽然这绣花在月姐看来十分粗糙,但怎么说也是绣花,是要花钱买针线的。

  月姐虽然不是苦出身,但很清楚,对穷人来说织布都是一门手艺,不是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织布机,看似人人都会针线,但其实大多是不会的,哪有那么钱来买针线?衣裳破了,无非是找别家借一根针,买点麻线,缝补出来的针脚几乎没眼看。

  要是哪家的女儿做得一手好女红,不用想,一定是富裕人家的姑娘。

  就是走线都走不好,怎么可能会绣工?

  而且这姑娘袖边的绣花用的也不是麻线,而是棉线,日子是一定很好过的。

  月姐感叹道:“我记得我头一次去青州的时候,码头上停的还是楼船,如今码头停的都是新式的帆船了,那时候一艘船能运多少货?如今一艘船能运多少?怪道要造新式的船,不造新船,阮地那么多货怎么运得出去?”

  姑娘:“我还没去过青州呢,一向都是听说,不过等我毕了业,我就要去青州了。”

  月姐看向她:“你没去过?”

  姑娘点头:“我爹娘说青州的享受多,我还小,怕我被繁华迷了眼,让我毕业后再去,今年我读完中学就过去了。”

  听到姑娘读了中学,月姐的表情立刻就变了,变得带了几分敬重——

  即便是在阮地,大多数人也是读完初小就不读了,小学虽然有五年,但分为初小和高小,初小三年,高小两年,中学读四年,中学之后就能选择技术学校了,现在很多人把技术学校称作大学,也是因为有小学中学的分别。

  在普通百姓看来,能读完中学,就是很难得的文化人了。

  毕竟小学和中学念完,勉强够得上十年寒窗。

  一直在恐惧中听着的梧桐,此时听到有关读书的事,终于彻底从恐惧中抽身出来,她还靠在月姐的怀里,小心翼翼地看着那姑娘的脸,轻声问月姐:“月嬢嬢,我也要去读中学吗?”

  月姐拍着她的背,有些出神的说:“中学还不知道……初小是一定要念的……”

  中学……供出一个中学生,东家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少东家是不能来的,那、东家出钱供个孤儿,或许将来能得到更多。

  可惜了,梧桐有爹娘,否则倒是个合适的人选。

  第546章 阮地工业(三)

  火车的嗡鸣声犹在耳畔,但梧桐已然立足于大地,她待在客栈里,等着月嬢嬢找好屋子,送她去读书,这是梧桐第一次出远门,入眼都是陌生的面孔,陌生的口音,她不会官话,只会老家的土话。

  好在孩子学说话总是快的,她实在无聊时会去客栈的后厨帮忙,不要工钱,就只是挽起袖子干活。

  后厨的伙计们看劝不走她,告诉了东家——东家也不敢开工钱,虽说在阮地,十二岁就能做工了,但八岁显然是在童工的范围,开了工钱,可就坐实了是在剥削童工,便只免去了梧桐的饭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 基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