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_竹野【完结】(474)

  “到底是乡巴佬,哪里知道咱们阮地如今讲究什么?”

  党项人对着回鹘人指指点点——以前你们势大,如今形势颠倒啦!

  党项人在没有国王,发现阮响也不当皇帝的时候也慌乱过一阵——没有王,哪里来的朝廷,没有朝廷,怎么保证百姓的日子能安稳?岂不是乡绅恶霸随时都能卷土重来?

  可如今没有国王皇帝的日子过久了,也品出了滋味,没有皇帝也不意味着没有官吏,只要吏治清明,吏目们能管住大小事务,有没有皇帝与他们何干?就是有了皇帝,皇帝也不会给家家户户发钱嘛!

  反倒是如今,就是邻里间有了摩擦,闹到官府去,也不必担心自己倾家荡产,更不怕战战兢兢要给官员下跪磕头,各条街上的吏目也没几个耀武扬威的,偶尔出现一个,下次在看,此人就已经被革职了。

  阮地自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缺乏监督的地方也能出一个欺负百姓的吏目恶霸,不过相比之前,日子好的何止百倍?只要告到官府去,任什么样的人,都逃不过一番彻查。

  尤其阮地的吏目不能经商,吏目的妻子或丈夫也不能。

  就杜绝了许多官商勾结,他们的配偶也会被官府调查,凡当地的著族乡绅之家出来的配偶,吏目本人的上升之路几乎也被堵死了。

  回鹘人见怎么也说不通,又怕误了朝觐的日子,只得再三说好话:“也不是什么奢靡的东西,就一些燕窝鱼翅,还有些龙涎香一类的香料,都是下臣们的一点心意……”

  女吏叹气:“便是石头也不行!”

  这下他们也是真没了法子,眼看着晚霞将至,只能在边关小镇上住一晚。

  原本此处并无民居,遑论什么小镇,自然也就没有设卡,以前商贩们都是进城时交税——说是交税,其实也就是给各地官员的孝敬,常常是一座城交一回,钱给了,货能不能卖出去看运气。

  如今要从西夏入关,凡能过商队的地方都设了卡,只要是带着货物的,那么入关便要交税,回鹘一惯待阮地十分尊敬,这税前就不怎么多,且交过这一次钱,之后在阮地何处都不必再给,且哪怕装着货,出关时也不必给钱。

  于是回鹘边境上不少人都做起了买卖,空着手到阮地,买一大堆东西回回鹘,除了本钱和路费几乎再没有别的花销,他们也不会去远处,就在西夏的大城里买。

  来往的人多了,边关便自然有了小城镇,许多商人直接在此处买卖货物,少去了许多麻烦。

  回鹘使团还是头一回来——他们都是被王室精挑细选出来的最最忠心的臣子,他们先在党项人的带路下去了客栈,这客栈修的十分粗糙,方方正正的砖盒子,又丑又怪,但好处是地上都铺了石板,装了玻璃窗,室内也干净,被褥都要换洗,进去之前使团里的人都嫌弃得不行,进去之后却都被吓了一跳,认为此处也不比大酒楼差多少。

  这镇子里也就客栈和集市最大,统共也就两条街,但来此干活的党项人却不少,大多都是茶楼客栈里的跑堂伙计,又或是在集市里替东家看货说价的,其中党项女人也多,她们除了这些活,还能做些缝补制衣的活计,或收钱给单身汉洗衣裳。

  明明只有两条街,小镇却热闹非凡。

  使团带来朝贡的东西都被扣了,他们若要去青州,那就不能带上这些朝贡的东西,除非他们认为这是货物,那交了一笔钱能带走,但女吏也说的明白,若到了青州说这是朝贡,那他们就犯了罪,欺骗隐瞒阮地官府用以图利——你别管什么利,反正就是图利!

  那到时候不止是这些东西,使团也要被阮地扣下来,到时候回鹘王怎么跟阮地谈,怎么赎人,双方会不会爆发什么冲突,女吏就说不准了。

  使臣看着引路的党项人,他们都知道在阮地,不会汉话是万万不行的,因此早两年就在学汉话,尤其是官话,但哪怕有专人在教,仍然有着浓重的口音,偏偏这些党项人,原本也不会说汉话,如今倒是都能说了,虽说也有口音,却比他们轻得多。

  “你们党项人,如今也以阮人自称了?”有使者忍不住出言嘲讽,“给阮人做狗,做得连自己是什么人都忘了?”

  那人愣了愣,显然没想到对方竟然如此不客气。

  愣了瞬息后,他立刻丢了手里的东西,怒目而视:“你有骨气?你有骨气做什么来我们这边?做什么还要带朝贡?你骨头硬,你转头回去呀!”

  “我还没说你们回鹘人!自从回程不必交税,你们回鹘人连自己那边的货都不带了,只拿着黄金白银过来换钱,买了东西回去卖,占便宜没个够!怎么?你们脸上就有光啦?”

  使者们互相看看,也没人劝架,只说:“商人都是如此,这有什么好说的?起码我们如今自有国体,不像你们,亡国奴罢了。”

  那人“呵”了一声:“我倒要看看,你回鹘人能硬气到什么时候,当年先跟阮地勾勾搭搭的可是你们,我们打不过,便也认了!你们难道就打得过?”

  说完,那党项人便不伺候了,扭头就要走,走到一半,却又转身回来,朝着使者伸出手:“给钱,我干了这么多活,你不给钱,我就去告官!”

  有人嗤笑:“告官?我们可是使者!”

  党项人翻了个白眼:“我管你们是什么!不给钱就不成!我们这镇子的镇长可是党项人,你们看她向着谁就是了!”

  又纠缠了一会儿,党项人才拿到自己的工钱,走出了门去转头朝地上啐了一口:“算我今日倒霉!”

  使者们看着那带路的党项人离开,一群人脸上才露出哀容。

  回鹘弱小,近几年越发如此。

  他们一路行来,快到边关的时候,已经有不少回鹘人改换了衣冠,换做了阮地汉人的打扮,甚至自行学起了汉话,哪怕他们根本不会从西夏入阮,只是因为学了汉话,更容易和边关的党项人做生意。

  再这样下去……回鹘人换上了汉衣,说上了汉话,回鹘……它还能算是一个国吗?

  第683章 风云变化(三)

  阮地并不大,它的势力范围只有辽宋接壤的那一片,连起来是曲折的一条线。

  但阮地带给周围国家的影响却越来越大,不止是贸易往来的影响,还有战事,自从阮地崛起,原本摩擦不断,小战不止的各国,突然就偃旗息鼓,一副其乐融融的模样。

  甚至于辽宋两国都能重新开始贸易,宋国甚至停止了对辽国的岁贡,辽国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尤其在倭国发现银矿之后,各国都对那海量的白银虎视眈眈——可只有阮地掌握了航道。

  因着阮地这么多年海运贸易极为依赖,所以阮地的航海技术可以说是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每一艘船的船主和副手都有数年经验,连船工都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在船主和副手都没有指挥能力的时候自己组织同事应对危险。

  阮响也极为重视海上军事,海军船在造船业逐渐成熟之后,已经能完全掌控对阮地来说最主要的几条航线,在这几条航线上,但凡没有阮地的许可,任何船只都属于入侵,海军可以在不回航请示的情况下发动攻击,当然,前提也是必须再三警告而对方不予理会。

  在不知不觉间,所有国家都无法再忽视阮地——这个地方没有建国,统治者也不以皇帝自居,加上地方不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宋国,都没有重视阮地。

  统治者是个女人,地盘又小,且每次打下一个地方都会很长时间不再有动静,并且阮地不仅卖东西,购买力也很强,阮地城镇里的百姓比许多国家都城的百姓都舍得花钱。

  打,似乎没有必要,不打,好处多多。

  尤其它还处在辽宋两地之间,无论辽宋哪一国先动手,另一个国都不得不去帮阮地。

  对吐蕃大理这种远离阮地的国家而言,和阮地交恶就更没有必要了。

  源源不断的奢侈品送到这些国家,供给王室和达官贵族,这些昂贵的,无用的,但令人离不开的东西,渐渐发挥了旁人都想不到的作用,阮地像是一个抽血泵,不断抽来这些国家的血,又输送到西夏和回鹘。

  阮地的工人们不止去倭国,还去西夏和回鹘。

  西夏自不必说,但回鹘百姓能感受到这种生活的变化,尤其是紧邻西夏的边关。

  当回鹘使团经过边关,他们看到的是回鹘边关的巨大变化——这些地方已经修起了路,而回鹘普通百姓想进入西夏和阮地,甚至不必经过本地官府的允许,他们会成群结队的翻山越岭,拿着自己的户籍,互相作保进入西夏。

  西夏现在的活很多,各行各业都在发展,尤其是修路和修各种厂子,挖矿虽然苦和危险,但收入不菲,所以回鹘百姓会悄悄到西夏干活,挣到了钱便买上许多东西送回家。

  渐渐地,住在边关的回鹘人大多有了两个家,一个在西夏,把妻子也接过来一起干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 基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