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子觉得眼前的男人说的有一些道理,但不太能说服她,她有些艰难地说:“可是在有钱的大宅子里,仆人们之间,仍旧会互相欺负,老女仆会欺负新女仆……”
“那是因为规矩不够严苛!”藤原得悟这样以为,“见微知著,这户人家的家主,一定是个庸碌无能的人。”
好像有道理!静子觉得这个人很聪明。
藤原得悟问她:“你来青州以后,也恨倭国,恨你的故乡吗?”
静子摇头:“我不恨,家乡不是很好,但这不是我父母邻居的错,这是很复杂的。”
复杂——以前静子说不出这种话,她上了汉话班之后,终于明白强大和弱小的原因,都是很复杂的,人心也很复杂。
倭国很小,静子从前不觉得倭国小,那么大呢!
她到了青州才知道,倭国确实很小,虽然人不多,但能耕种的土地却不多,能让土地肥沃的肥料更少,所以倭国人不在乎“外面”怎么样,资源少,就必须要争抢。
争抢,才能活下去。
可争抢不利于天皇的统治,不利于地主的治理。
所以一代代的愚民,分化,分而治之。
穷既是原因,也是结果。
除非人们能不靠土地吃饭。
可怎么能不靠土地呢?就连大国如今都要不断补贴农户,倭国怎么补贴?
于是倭国只会剩下两种人,一种是老实的,能当牛做马,无论遇到什么都温顺的人,比如她和她的父母兄妹,一种是坏人,他们足够坏,也足够聪明,知道怎么欺负平民,又不会把平民欺负死。
其中容不下好人,以及不好不坏的人,这两种人早就死了。
藤原得悟看着静子,这是个还没有长成的“人”,她似乎懂很多东西,但都没有掌握到精髓,她没有自己的信念,仍旧是茫然的。
于是他笑着问:“你觉得,有什么办法能让倭国变好吗?”
他已经感受到了父亲的痛苦,他明白了父亲的困境。
而他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想,他应该做点什么去帮助父亲,而父亲,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借口,一个可以把仇恨聚集过去的“人”。
静子或许是,或许不是,但没有关系,以后他会知道的。
“我想,你应该是想让倭国变好的,毕竟那是你的故乡,她养育了你。”
第698章 使团经历(九)
回去,回到家乡去!
家乡有很多人,许多平民,他们一辈子弓腰,一辈子捡拾着贵人们指尖落下来的一点余粮,他们穿不上鞋,穿不暖衣。
但——不该是这样的。
以前静子不明白,现在她明白了。
可静子,总归不是曾经毫无见识的小姑娘,她知道眼前的男人不是什么好人,他的眼里闪着阴谋的光,他轻视她,却又想利用她。
静子未必能想出他要怎么利用她,可她看得出来,这人应该不是商户的儿子。
商户的儿子不会那么爱倭国。
商人是没有国家的,商人的眼里只有利益,他们可以卖掉自己的妻儿,卖掉自己的父母,甚至自己,怎么会舍不得卖国呢?哪里能挣钱,哪里就是他们的国。
但这个从头到尾没有说自己名字的人,爱倭国。
只是这爱很奇怪,和静子的不同。
静子在来的船上也见过商人的儿子,他们去过青州不止一次,不断抱怨父亲不肯让他们在青州定居,青州多好啊!有电灯,有茶楼,有数不清的消遣,甚至还有自来水,每日想洗澡就洗澡,衣服一天一换也不觉得奢侈。
这些人的心里没有倭国,他们甚至可能希望倭国被海淹没,这样他们就可以不用征求父亲的同意,永远留在青州了。
甚至还有一个商人的儿子,哪怕父亲不同意,这一次也要留在青州,不管怎么样都绝不回倭国。
静子留了个心眼,她得知了对方的住所,却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只留下了汉话班的地址。
“不用担心。”周景玉在听完静子的叙述后笑着安慰,“你碰到的应该是藤原氏下一任家主,藤原得悟,他说出这样的话不出奇,他也确实爱倭国,毕竟以后那是他的所有物。”
静子恍然大悟,藤原得悟爱倭国,却不爱倭国里的人。
“我明白他的意思了。”周景玉也思索了一阵,最终得出结论,“他想把你带回去,让你来主持改革?”
改革,从来都是一件大事,一件要命的大事。
周景玉的脸色变黑了:“古有商鞅,那是何般下场?”
静子没懂:“商鞅?谁?”
周景玉讲起了商鞅的故事。
静子懵懂的听完:“为什么皇帝不保护他呢?他立了功呀!”
周景玉微微摇头:“你以为变革,是只杀坏人,不杀好人吗?商鞅变革令秦国强盛,可——仅连坐一刑,就足够百姓恨毒他了,若你是百姓,你不仅要每日为生计奔波,还要监视你的邻里,他们若犯了事,你也要去死,你还要每日祈祷,祈祷你那可能从未见过的亲戚们不要出事。”
“你活在惊惧之中,每日不得安宁,你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怎么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死亡到来的时候全然不讲道理。”
“你是百姓,你是恨秦王?还是主持变革的商鞅?”
周景玉:“所以商鞅必须死,不死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平公室之恨,死一个人,就能让最有权势的群体,和最能生产的群体得到安慰,对秦王来说,他死的值得。”
改革总是在得罪人的,总有人的利益会受损,总有人因此丧命,甚至误伤许多无辜的人。
那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家人,有亲朋,总有人会为他们的死流泪,为他们的死痛苦,为他们的死找上一个仇人。
当上位者达成目的,需要弥合人心的时候,会吝啬一个工具的命吗?
静子明白了,她坐直了身子,但她不恐惧,她的眼里满是好奇:“他想我来做这个人?为什么?我只是一个平民,我不是士!”
在她看来,她连当一个被卸磨杀驴的工具都不配。
宋国再羸弱,也比倭国强,宋国的平民还能往上爬,虽然可能性很小,但若是某户人家的儿子自幼聪明伶俐,能为大户人家做事,攒下一点家底,说不定他的儿子就能读书识字,考科举改换门庭。
但倭国不行,倭国阶级分明,平民是没有出头机会的。
而她,虽说当女仆时比打扮倭国男人过得都好,但在倭人眼中,她仍旧是底层中的底层。
静子轻声说:“阮姐没有杀人。”
阮姐也变革了,但她没有推一个人出来杀!
周景玉苦笑了一声:“杀人是为了安抚反对者,阮姐的反对者,都已经死了。”
阮响杀得更多,血流成河。
静子终于明白了,变革一定要死人,而“杀商鞅”都已经算是代价最小的了,阮响支付的是更大的代价,而倭国,藤原氏,也准备好了支付代价。
她只是突然的,撞进了网里的一尾鱼,可能还不是最大的那条。
她出身微贱,又是个女人,年纪还不大,只是因为运气好被大国女吏看中带在了身边,如果选她来当这个靶子,倭国人更容易恨她,恨一个出身高贵的男人是艰难的,毕竟倭国人已经被天皇和权贵们调理了不知道多少年,但恨这样一个女人很简单。
权贵们会想,这样一个贱人,她凭什么身居高位?
平民们会想,这样一个女人,她凭什么身居高位?
周景玉拍了拍静子的头:“别发呆了,我会向上打报告,其实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藤原氏里,我们还没有人手,毕竟是以宗族为核心,要安插人进去不容易。”
静子:“……可有藤原氏,比没有好吧?”
静子觉得自己聪明了一些,藤原氏不是什么好人,但他们确实治理着倭国,一旦没了藤原氏倭国就乱起来,会打做一团,受苦的还是普通平民。
她没有见识过战乱,但知道那一定是惨烈的场景。
静子低着头,她的脑子很混乱,但在混乱之中她抓住了一根绳,她转过头看周景玉:“周主任。”
周景玉愣了愣,她也收敛了表情,郑重地看着静子。
静子问:“倭国,能够变革吗?”
周景玉的表情几乎崩裂:“你可知道……”
“我不怕死。”静子平静地说,“你以前教过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其实我不太懂,那时候我说懂了都是骗你的,这样你会高兴。”
静子:“我能出来,但我的父母,弟弟妹妹们出不来,我的哥哥还在当仆人。”
她很自然地说:“藤原氏可以利用我,我也可以利用他们。”
“周主任,你能不能问一问……问一问阮姐,我要怎么做,倭国才能变革,才能变好?”
第699章 建国大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