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予焕心底一震,附和道:“爹爹说的有些道理,我都差点忘了,内书堂的宦官都是陈先生教导,定然有学识出众之人,比外臣更懂得如何教导弟弟。”
第16章 好言劝
朱祁镇要从内书堂拔擢有文采的内官,这消息一出,宫内不少人都动了心思,毕竟要是能够被派到太子身边伺候,能够拿捏住太子的心思,对于这些地位低微的宦官来说,无疑是天上降下了一把登云梯,这样的诱惑换成是谁都难以抵抗。
内书堂本就是培养宦官读书识字的地方,也会从中选拔可堪大任的宦官到司礼监办差,里面的都是比寻常人更加机灵的宦官,有了这个消息,进取的人更是数不胜数,纷纷下功夫展露自己的才华,恨不得立刻便能入了陈山和皇帝的眼。
陈山为此也很是发愁,他自然知道朝廷风云变幻,本以为到内书堂教书不算个坏差事,也是为陛下尽忠,可突然说要给太子选拔宦官教书,还是从内书堂挑选。
其实就算是真要从内书堂选人,陈山也不是没有可靠的人选推荐,但是重点在于陛下的心思。
谁知道陛下心中有没有合适的人选,他若是贸然推选,岂不是在无形之间忤逆上意?
陈山原本还有些犹豫,若不是家中夫人提醒,他都忘了可以找顺德公主打听一番。
善堂是皇后娘娘开设,京中上上下下的官员的家眷都一清二楚,因此也时常捐钱捐物给善堂,虽然皇后娘娘不一定明白陛下的心思,但颇受宠爱的顺德公主一定有所了解,找这位自然不会有错。
恰好顺德公主身边的内官怀恩也在内书堂读书,且学识颇丰、进退有度,真是天赐的机缘。
陈山的意向怀恩当然有所察觉,只是陈山若是不开口,他当然也不会主动去戳破。
哪有公主上赶着为大臣给大臣帮忙的?
陈山心中的弯弯绕没那么多,在观察怀恩几日、确定他为人老实之后,这才单独把他叫去,先是关心了几句怀恩的学业,见她能够对答如流,这才拐弯抹角地问起了顺德公主。
“听闻公主从今年的同进士中选了三人为皇子们编绘开蒙书籍?”
怀恩闻言道:“是,殿下从三甲中挑了三人,又选了同期的一位庶吉士帮着掌眼。皇爷说若是人手不够,待到之后再抽调庶吉士。仁智殿的画师倒是人手充足,可以轮流作画。”
陈山暗自咋舌,听说顺德公主不过是将最简单的启蒙童书简单编修,竟然要耗费这么多人。
不过这书是要给太子看的,多些人也不是什么大事,足见陛下的良苦用心。
“原来如此……”
怀恩见状开口道:“殿下让奴婢向陈先生打听打听,有没有适合到千岁爷身边当差的。”
陈山没想到怀恩居然会主动开口,立刻道:“这内书堂中自然也是有学识不错的……”
他连人名都还没有出口,怀恩已经率先恭敬道:“殿下说一切要以皇爷和千岁爷的意思为主,万不可擅作主张。”
陈山微微一愣,联想起自己是如何沦落到内书堂专教内竖,不由心中一沉,道:“殿下说的是。”
他如何不知道擅作主张的后果?同样曾在东宫当值,三杨早已经入阁、手握重权,位极人臣。当初若不是他主动出言恳请陛下出兵攻打赵王,也未必会沦落至此。但陈山提出这样的计策并非完全是为自己揽功,不过是揣度陛下的圣意罢了。
怀恩见状接着说道:“皇爷心中未必没有合适的人选,先生何必烦忧,只将内书堂的情况如实汇报即可。”
陈山只是道:“殿下费心替老臣考虑,当真感激不尽。”
好在自己如今已经垂垂老矣,过些时候便能申请告退,再也不必担忧皇室的争斗。
怀恩见他有意划清界限,接着说道:“殿下有心托陈先生办一件事。”
陈山心中一紧,总有一种莫名的紧张,谨慎地开口道:“我不过风烛残年,何德何能受公主之托?一定要转告殿下,臣万万不敢。”
怀恩并不接话茬,只是道:“殿下请先生若是有空,也能帮着掌眼瞧瞧那开蒙用的书,以先生的学识,能够指点两句足矣。”
陈山没想到竟然只是如此要求,动作一顿,最后还是应了下来,道:“如此,臣愿尽微薄之力,万望殿下不会嫌弃。”
怀恩作揖行礼,这才离开,心中却不由暗自感慨。朱予焕和陈山见面次数不多,却对他心中所思所想把握颇深。
若直接提出让陈山帮忙,本就因为被贬而变得警惕恭慎的陈山未必会答应,但先将陈山的心高高举起,最后再轻轻放下,一张一弛之间已经掌控了陈山的想法。
这样的套路不算新奇,获利也不够丰厚,但不过是朱予焕的第一步罢了。
有来有往,还怕以后不熟悉吗?陈山是南方人,而南方学子众多,保不准也能牵线搭桥呢。
另一边厢,朱予焕在务农寺询问工匠们织机的事情,现任务农寺少卿正立于一旁陪同,跟在她身边的吴宁和虞瑛都有些紧张,视线不自觉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见识了一番这“不合祖制”的新衙门的风光,最后又落在了面色沉静的朱予焕身上。
他们本来是询问顺德公主修书的事情的,只是顺德公主恰巧“公务在身”,他们才跟着一起到了务农寺。
毕竟如他们这样排名靠后的同进士,之后大都会被赋予不大的官职四处上任,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熬出头。可能够留在京中就不同了,虽然没有庶吉士出身,但是给太子做启蒙图书,便是在陛下面前露脸,就算待遇差一些,也是一桩前途无量的美差啊!
要是太子因书留心,他们的仕途说不定也能更进一步。
先前朱予焕将纺机和织机的图纸抄录了一份给务农寺的工匠们,让他们帮着捣鼓捣鼓,如今还在修缮的过程中。
纺机需要水力,而务农寺引水不比皇庄那么便利,总要磨合等待。
这些工匠们才华不浅,只局限于农具之上有些可惜。
反正朱瞻基没有下死命令,朱予焕“微操”一下又有何妨?
第17章 善用人
朱予焕简单了解了一番情况和进度,这才带着对吴宁和虞瑛进了正厅。
朱予焕坐在上首,一手端着茶碗,一手撇去浮沫,和气开口道:“耽搁你们的时间了,原本想着让我身边的人把我做的册子交给你们看看,只是忙着忙着就忘了。”
她这般谦和,虞瑛赶忙道:“殿下能如此为陛下分忧,当真才华过人。”
朱予焕看向一旁的韩桂兰,她便将朱予焕曾经做过的残稿递到二人面前,道:“两位请看。”
虞瑛和吴宁一翻朱予焕的册子,不由面面相觑,随后吴宁道:“殿下这册子,似乎和寻常的启蒙书籍不大相同。”
他们家中小时候也给开蒙,大都是口头相传,配一本书和几张纸,上面也无非是大字批注,简单明了。但朱予焕所做的这本,不仅解释简单,还要加上匹配内容的故事,最后再附上插图。
二人原本觉得这编撰开蒙图书的差事不算什么难事,还有些疑惑顺德公主何必大费工夫,但真看了朱予焕的成品,两人才明白缘由。
“开蒙意在引人入门,只要能让太子对读书上心,之后做学问想必也是手到擒来。”朱予焕将茶碗放到一边,道:“千岁爷年纪小,正是活泼机灵的时候,千万不能因为无趣而荒废学业。”
“殿下说的是。”
朱予焕看出两人从一开始的自信到如今的谨慎,显然已经是约束好了一开始的兴奋,这才接着说道:“况且这书不单是给太子准备的,之后的皇子公主教习,都能以此书作为范本。”
听到这里,虞瑛和吴宁更是吃惊,面面相觑。
这书的意义如此重大,竟然只交给他们两个三甲出身的同进士?
朱予焕自然也明白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想,笑道:“能考过春闱,已经是天下学子中的佼佼者,对于开蒙自然是信手拈来。更何况陛下若非信任你们,怎么会让我选你们二人呢?”
两人急忙起身行礼道:“能得陛下赏识、殿下青睐,臣等何其有幸。”
朱予焕让两人起身,这才道:“所以你们两个可得多加用心。”
“是。”
朱予焕自然是借着爹来“狐假虎威”,朱瞻基又未曾下发正式旨意,也没把开蒙图书这件事放在心上,不然怎么会任由朱予焕随意选人,选得还是二甲监修、三甲实操。
不过朱予焕对这件事上心还有别的理由,先前她让石璟帮自己请南城的巧手妇人去皇庄织布等,有些因为家里无人,不得不将孩子带在身旁,加上皇庄里留下的佃户家中也有孩子,总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
如今到处都在召唤安置百姓回去耕种,愿意继续留在皇庄的佃户都是不想离开的,他们的孩子未来也大都会留下来,朱予焕也不希望自己的帮手们都目不识丁,正好借着公费来修书,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