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镇国公主_黎侯【完结】(394)

  尽管皇帝没有给太子夫妇二人施加任何压力,但那无形的压迫感始终萦绕在两人头顶,尤其是太子跟随在皇帝左右,不论是皇帝还是朝臣,他都是第一个受到压力的人。

  此时此刻,他才明白当初母亲为何不赞同他的决定,在与皇家的婚姻之中,女子往往是是压力更大的那个,且万贞儿是嫁入皇家,与找婿上门的姑母济王截然不同,万贞儿在重压之下还要为他操持家务,而他只是因为一时贪恋妻子怀抱独有的轻松安稳,就这样改变了她的一生……

  如今朱见深能够做的也就只有为自己的妻女撑起一片天,挡住外来的风雨。

  元光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万贞儿连续生了一儿一女,分别取名朱祐楷、朱祐杭。

  生育朱祐杭的时候,万贞儿险些难产,若非徐望之在场,只怕她两只脚都要站到鬼门关内。

  最后还是朱祐桓哭着跑到乾清宫,担心自己成了没娘的孩子,皇帝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勒令太子妃好好保养身体,谁也不许再提生育和册立次妃的事情,之后皇帝又暗中训斥了贵妃一番,让她不要再随意干涉东宫的内务,这件事才渐渐淡了下去。

  皇帝其实也知道,只有一个孩子确实不够保险,但朱见深和万贞儿感情极好,这是两难的境地。她固然可以安排一个次妃来解决生育问题,只是到时候又会有别的麻烦。

  皇帝心中是更属意朱祐桓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主要是因为朱祐桓兼具皇长孙和女儿身两项优势,放在皇帝对未来的布局上刚刚好。

  这个时候聪慧反而成为了次要因素,当然,皇帝也早已安排好了给朱祐桓的教育资源,即便不能让朱祐桓成为天才,至少也不会成为庸才。

  即便未来皇帝的培育成果真的不怎么样,皇帝也扶持了一批新型官员,至少做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种子她留下了,土壤她翻过了,能不能开花结果轮不到她来操控,一个人无法对局势有根本性的改变,皇帝主导的国家本就注定要覆灭。

  朱予焕不断在内心告诫自己,如今唯有“尽人事,听天命”六字箴言。

  “祖母,这是什么啊?”

  皇帝见朱祐桓凑到殿内摆放着的盆栽前,有些好笑,故意逗她道:“你如今跟着姆师开蒙,难道认不出来吗?”

  朱祐桓面露几分为难的神情,盯着盆内的植株许久,这才道:“这个……应当是科学院培育的新东西吧,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她说着说着好像明白了什么,恍然大悟道:“我知道了,这些肯定是前阵子船队从蓬州带回来的新粮食!祖母,我猜对了吗!”

  皇帝见她等着夸奖的模样,不由笑道:“是猜对了,船队在蓬州不远处找到了这些花花草草,如今正在昌平丰润等地试种。除了这些奇花异草,船员还抓了些小动物,都送到宫中的牲畜舍里照顾,等到训好了再给你瞧。”

  “原来是这样……”

  宫人搬了圆凳放在花盆边上,朱祐桓双手托腮,打量着面前没有见过的植物,忍不住问道:“这些花草一定很厉害吧,不然祖母也不会种在宫里。这个长须的是什么呀?不像是娘说过的麦子……”

  原本在翻看奏本的皇帝闻言不由一笑,道:“这些花草有它们的特殊之处,等到之后就能让他们‘大展身手’了。”

  “什么时候呀?”

  皇帝从容道:“等到你的生辰之后便能知道了。”

  朱祐桓是秋日出生,待到她的生辰到来,秋收也已经结束,到那时候便能够验证成果。

  朱祐桓还要追问,宫人已经领着济王进来,她见朱祐桓也在,伸手摸摸她的头,笑道:“桓儿怎么在这里?今日休息?”

  “桓儿见过姑祖母。”行礼过后,朱祐桓乖巧答道:“姆师今日要在乾清宫查我背书,但是内阁有事,桓儿在这里等姆师回来。”

  济王让身旁的宫人将书稿交到皇帝的手中,道:“船队带回的蓬州风土人情已经全部记录在册,我与秋阳这段时间协助学堂将这些稿件简单编撰整理了一番,也算是初步成书,姐姐看看还有没有改进的地方。”

  朱祐桓见皇帝细细翻看着书稿,这才牵了牵济王的袖子,问道:“姑祖母,小姑姑怎么没有进宫呀?祖母说姑母和姑父要去惠州就藩,之后还要学习出海,不能带我玩了。”

  看她这副可怜巴巴的模样,济王哎呀了一声,道:“淮姑姑去南洋学堂跟着听课了,待到她完成课业之后陪你玩,好不好?你姑母和我说过,昭儿就留在京中,不用跟着一起去惠州港,到时候你们几个孩子一起。”

  “好——”

  皇帝已经大致翻看了一番手中的书稿,感慨道:“外面的世界果然不一样……”

  多亏制造香水的设备在制作海水过滤器械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少过滤后的水味道要好上许多,不至于让人难以下咽,这才让船队的长期航行得到保障。船队去年春日回京,带回来不少东西,蓬州外府的建设逐渐完善不说,船队已经前往另外一块新大陆,这才带回了如今摆放在宫内的土豆、番薯和玉米等作物。

  这些植物先是在蓬州一带种植了两季,去岁元光二十五年的时候,张忠等人参照曾经务农寺测试种子优良的方式,筛选出了一批质量较好的种子,与一些活体的植株、动物一起送回了京城,还附赠了一本册子,描述了这些动植物的基本情况,请皇帝亲自赐名。

  这些送回大明的动植物虽然不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玩意儿,但也和大明这片土地上的生物大不相同,因此去年船队抵达天津港卸下各类物资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只不过当时人们都在惊诧未曾见过的动物,并未留心跟随回来的植物。

  想到这里,皇帝提起笔,在册子上绘制的图形旁边标注了“番薯”二字。

  朱祐桓歪歪头,疑惑于所谓的“不一样”究竟是指哪里不一样。

  她虽然不大明白祖母为什么会如此感慨,却从这感慨之中隐约听出了叹息的意味,只是她还不明白这是怎样的感情。

  济王宽慰道:“以后总有机会的。”

  皇帝对这个答案心知肚明,因此只是对朱祐桓笑道:“有机会也该带我们未来的太孙出去走走,是不是?”

  朱祐桓咦了一声,惊喜地问道:“真的?祖母带我去哪里?”

  皇帝沉思片刻,道:“就今日,咱们出宫去走走。”

  “好!”

  如今大明城市内多是商业和工厂发达,普通百姓中男子多被打造盔甲、火器、器械的两厂雇佣,女子则以服务和制造为主,京城尤甚,街头巷尾做工的女子越发多了。原本京城中渐渐流行的广袖宽衣风尚又随着做工而渐渐缩短,与洪武年间的窄袖如出一辙。

  若是放在二十年前,这样女子平日里也抛头露面的情况确实少见,但在如今,人们早就对这样的场面习以为常。

  城市内有许多工作,如今又多以雇佣替代劳役,虽然也会从雇佣的报酬中抽钱,但总比以前白白给官家干活要好,更何况多一个人就多一分钱,是以家中劳力不论男女,齐齐上阵。

  如香水、精油制造等一定程度上的季节性工作更是轻松,可以调剂家中男女外出做工的时间,不必担心家事无人料理,虽然辛苦了一些,但薪酬也算得上丰厚可观。

  此时是仲春,京城内人们多穿便捷的衣物,倒显得身着道袍、头戴幅巾,一副读书人模样的皇帝有些格格不入,好在和她们姐妹年龄相仿、带着孩子的妇女不算少,不至于让皇帝太过扎眼,也不会让不远处跟着的女扈从们太过担忧。

  皇帝见周围人时不时投来目光,有些哭笑不得地说道:“许久没有出来,当真是跟不上京城的风气了,怎么也没想到这身打扮会如此惹眼。”

  济王像是早就料到此情此景,笑着揶揄道:“如今商业发达,天津港比过去的通州还要热闹,人家都改口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哪比得上那些游商,花钱得了出海的机会,收益也能翻一番……即便真要做官,也该去海事府混个官儿当当才好。”说罢,她又宽慰道:“这一身打扮走在街上是有些显眼,一会儿进了茶楼雅集就好了。姐姐不知道,如今这茶楼里面多的是说书,话本子也是越来越多了。”

  皇帝闻言沉吟片刻,似是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叹气道:“唉……随他去吧。”

  朱祐桓年纪还小,满心满眼都被街边商贩叫卖的小零嘴、各色玩具所吸引,拉着皇帝想买单。

  “小娘子当真有眼光!这是大船货,从天津港那边来的,别的地方还买不着!”

  皇帝对上孙女期待的目光,还是从荷包里拿出一小锭银子递给商贩称重,道:“你这些,每样给我家的孙儿们来三个。”

  “每样来三个,这些钱不够啊。”商贩对上皇帝的目光,苦着脸道:“这大船货好是好,官家收钱也多啊,我们这价钱也得跟着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