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镇国公主_黎侯【完结】(395)

  济王咦了一声,道:“你这不是想坐地起价——”

  皇帝摆摆手,道:“就这样吧,咱们赶紧买了去茶楼,不要耽搁了听书。”

  待到三人拿上包好的玩具,济王这才道:“虽说姐姐不要琉球再送擢子扇,全都换成硫磺、生红铜和锡……但这扇子的做工看着可要比以前进贡的更好,工艺便不是一个等级的,之前我和秋阳买了两把泥金扇,也做得格外细致,卖二十五两银子!”

  皇帝一手牵着朱祐桓,道:“以前是拿来糊弄咱们的,现在是要卖给大明的商人,当然是不一样的。”

  朱祐桓摆弄着手中的擢子扇,道:“每次船队回来,祖母都送给我和弟弟妹妹好多好东西,可这些我都没有见过呀……”她眨眨眼,像是明白了什么,义正辞严地说道:“肯定是他们背着祖母偷偷买来的,说不定都没有上交钱!”

  皇帝和济王闻言相视一笑,皇帝夸赞道:“还是咱们的桓儿聪明,祖母教你,这个应该叫‘走私’。”她微微眯眼,道:“重利之风,上行下效,是该好好整治整治。”

  朱祐桓不知道自己的几句话会带来什么,只是问道:“那……祖母,我们还去听书吗?”

  “听,当然要听,这几年有闲的时候只看杂剧,许久没听书了。”

  说起这个,济王倒是来了兴致,道:“近些时候话本子可多了……”

  祖孙三人刚到太平茶坊所在的街口,就远远见门口有不少人,都伸着脖子向内观望。

  济王这才一拍脑袋,道:“我忘了,今日要放舆图。”

  朱祐桓咬了一口糖人,问道:“舆图?什么舆图呀?”

  皇帝喟叹道:“是《大明海陆全图》,作图要比编撰《南洋经略》快一些。”

  自去年船队回来,皇帝下旨命科学院协助船队成员重新绘制舆图,扩大至目前已经探索过的地区。这幅舆图首次以非大明本土为中心的舆图,包含蓬州外府和新发现的南洋外府等,大小相对写实,只是细节不足,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明人意识到世界的广袤。

  “这幅舆图,陛下下旨暂时刊刻三份,一份藏于宫中,一份送至南洋学堂,还有一份是女工所绣,悬挂在太平茶坊。”

  朱祐桓来了兴趣,道:“我没看过!我也想看!”

  皇帝和济王相视一笑。

  第4章 壶中天慢(四)

  如今大明商业兴盛,轻工业发达,城市中的工人、商人越来越多,人心便也跟着活泛起来,加之孔府被整治一番后彻底没落,礼教约束相较之前要宽松许多,便是朝廷官员也有不少女子,更不用说如今的皇帝是个女人,民间女子若有非议也常常援引皇帝作为自己的论据,虽然皇帝未必做过这些事情,但女人既然能像男人一样做皇帝,自然也能像男人一样做别的事情。

  地方官员男子居多,遇到此等场面,有采取缓兵之计、按下不议的,也有手段强硬、强行镇压的,前者尚且能够安抚一时,后者最终往往捅到了皇帝那里。

  故而皇帝在元光二十六年针对《大明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补充修订,针对商业和百姓补充了不少内容。

  诸如女子对家产继承的比例、人身依附关系、婚姻关系等等,以此保障女子权利,自然也有女子的劳役、赋税等义务的相关规定。

  律条看似增多了,但风气却宽松了不少。

  “祖母好像多了几根白头发。”

  朱见深原本在下首坐着,骤然听到女儿这句话吓了一跳,呵斥道:“桓儿,怎么如此失礼!”

  皇帝摆了摆手,道:“她不过是说实话罢了。”

  为了《大明律》的事情,皇帝花费了不少心血,能不冒白头发吗?就是跟着皇帝一起辩经、了解处理政务的皇太子朱见深都冒白头发,还因为事务繁多,生了一场病。

  他本就因为是周盈盈年龄尚小时连胎所生而身体不好,这一病就病得厉害,烧得浑身骨头疼,将皇帝吓了一跳,特意为朱见深延请徐望之看诊,又用暹罗等地进贡的乌香镇痛,朱见深的病情才有所好转。

  朱祐桓唉了一声,煞有介事地说道:“要是能让那些反对祖母的人全都消失就好了,这样祖母肯定不会再长白头发。”

  皇帝有些好笑,道:“桓儿觉得这是好事吗?”

  朱祐桓歪头想了想,反问道:“难道不是好事吗?皇帝是一国之君、天下之主,杀了一个臣子,还有更多臣子,祖母不是也时常贬斥或提拔官员吗?谁要是公然反对祖母,杀了便是。”

  她时常跟随在皇帝身边,深刻明白皇帝的权柄有多大,所以才更加不解一向杀伐果断的祖母为何会在面对这些朝臣的时候“优柔寡断”,往往只是小惩大诫、高拿轻放。

  朱见深因为女儿的话提心吊胆,不由想起他和姐姐曾经询问皇帝有关生父的事情。

  后来一想,当时已经十三四岁的他们都敢贸然提及生父的事情,毫不担心母亲会发怒,正是因为下意识地笃信母亲性格温厚仁和,不会与他们计较。

  他们姐弟二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年纪还小、自幼与皇帝亲近的朱祐桓呢?

  皇帝微微颔首,道:“确实如此。但也正因如此,皇帝才更应该慎之又慎。想要杀几个反对皇帝的人固然容易,但若是从此之后无人反对,那才是更加可怕的事情。桓儿,你可以不听从那些反对的意见,但不能没有反对的声音。”

  朱祐桓对上皇帝的目光,思索许久,这才郑重地回答道:“祖母的意思是,有人反对,方能自省,才能明是非、辨对错,错则改之,但若我是对的,便更应该坚持。”

  皇帝的双眼眯了起来,牵动着脸上的皱纹,她笑道:“太孙如今越发有进益了,你的那几个讲官教得很好。”

  《大明律》重新修订后,元光二十七年,皇帝便下旨册封朱祐桓为皇太孙。

  有了民间风气在前,又有修改《大明律》在后,加之皇帝继位后便不以男女区分,平日里只用序齿相称,也让一部分人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将女子纳入继承的顺序之中。

  更不用说太子的子女三人都按照太祖流传下来的辈分取名,可见皇帝是早就有这个心思,众人也不以为奇。

  朱见深却很清楚,母亲是暗中考核了三个孩子的能力,加上朱祐楷、朱祐杭是太子妃四十岁后生下的子嗣,身体较差,皇帝最终才决定册立太子长女朱祐桓为皇太孙。

  民间风气有变化不说,这些年国家的机构、官员组成都有变化,早已经不是朱祁镇还在的时候那般,即便皇帝被俘虏,京城中的动乱也仅仅是针对继任皇帝,而没有发生管任何暴乱。

  但以如今的情况,皇帝若是个庸人,必然没有办法驾驭好朝廷,更难以安稳统治国家。

  所以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必须要从小培养,尽快适应如今的国家机制,如此才能保证大明的延续。

  否则皇帝大概是要再等朱祐楷、朱祐杭正式出阁读书之后观察一段时间再考虑册立皇太孙。

  朱祐桓乖顺道:“是桓儿见识浅薄,远不如祖母思虑深远。”

  皇帝微微一笑,对旁吩咐道:“琼莲,把之前贡给内库的文房四宝赏赐给太孙的讲官。”

  “是。”

  朱祐桓闻言起身行礼道:“桓儿替讲官谢谢祖母。”说完她还不忘对皇帝身边的沈琼莲行礼道:“有劳沈姐姐。”

  皇帝身边的女官一向都是皇帝的亲信,如韩桂兰、宋翠莲等人,都是跟随皇帝多年后被外派到其他部门做官,之后再调任到中央,进入内阁或六部,身担重任。

  如今这师生两人都在内阁之中,在于谦告老还乡后仅次于首辅徐珵和次辅商辂,待到前面这两人致仕,韩桂兰宋翠莲便有可能成为大明史上第一位女首辅。只是韩桂兰如今也已经六十四岁,未必熬得过年纪尚轻的徐珵和商辂,倒是宋翠莲兴许还有机会。

  不出意外的话,沈琼莲未来也会成为阁臣,且她又是皇帝的亲信,时常照顾朱祐桓,因此朱祐桓与她十分亲近。

  沈琼莲欠身道:“太孙客气了。”

  沈琼莲刚出去不久,外面便通报有加急奏报。

  内官快步入内,连声道:“陛下,登州有急报。”

  皇帝身边的宫人快步上前接过急报,呈送到御案之上。

  皇帝细看一番,少见地面露愠怒之色,冷声道:“千刀万剐的东西!”

  朱见深和朱祐桓急忙跪下道:“陛下息怒。”

  皇帝挥挥手两人起身,这才冷冷道:“国法固然不允许渔民走私,可也轮不到日本随意插手大明国事。”

  宫人将皇帝手中的题本送到朱见深父女面前,朱见深细细查看一番,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是登州港有百姓暗中参与走私,没想到撞上了倭寇,倭寇见百姓船上未曾有皇帝赐下的大明船队军旗,便杀人越货。这些参与走私的渔民家人久久等不到亲人回来,无奈之下只得报官,船队出海巡逻细细搜寻了一番,看到渔民的尸体在附近的礁石处,拉回尸体由仵作细细查验,断定这些渔民身上的伤口出自倭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