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卢。”
“哎。”卢宁听见朱淑元的声音连忙回身行礼,道:“臣拜见殿下。”
这段时日相处下来,卢宁已经习惯惠王没什么架子,比起藩王,她倒是有些像卢宁的母亲,除却授课的时候,平日里为人都十分和气,对他们这些半路学生也称得上“亲切”。
“客气什么?”朱淑元笑盈盈地说道:“待到明日,你们十个和我一同入宫拜见陛下。”
卢宁微微一愣,立刻道:“臣明白。”
看来皇帝已经让人将一切都准备妥当,会见过后不久,便会让他们跟随朱淑元一同出海了。
朱淑元见她已经会意,叮嘱道:“你家在甘肃,记得写封信回去告诉你的父母家人。”
卢宁的心思早就飞到海上去了,倒是没想起这一茬,闻言急忙行礼道:“多谢殿下提醒,臣险些忘记了。”
朱淑元摆摆手,道:“我第一次出海的时候也是这样,若不是先帝提醒,我都忘了要给母亲和娘留个信儿。”
卢宁怔了怔,很快便明白朱淑元口中的母亲和娘分别是谁。
不过她心中还惦记着给家里寄信,便也未曾多想,开始思考这一去兴许就是两三年,得让父母放心才好。
次日早朝之后,换上常服的众人这才得以觐见皇帝,内阁众人也都在内,首辅宋翠莲坐在皇帝下首,阁臣秦皎、李东阳、陆晞、谢迁等则侍立一旁。
首辅宋翠莲已经将近古稀,虽然已经满头银丝,但精神尚可,坐在那里颇为威严。
“臣拜见陛下。”
见惠王来了,原本端坐在上首翻阅题本的皇帝这才露出一个笑容,道:“惠王多礼,李伴伴,给惠王看座。”
“是。”
本朝君臣有别,议事时,即便高位如首辅,也只有站着说话的道理,直到元光年间,考虑到首辅往往年事已高,这才有在皇帝身旁设座的先例,后来如于谦、徐珵、石亨、王越这等皇帝的重臣,偶尔也有赐座的殊荣。
倒是皇亲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坐着说话,毕竟大宗人丁稀薄,皇家内部的关系倒是十分亲密。
朱淑元从容坐下,道:“先前陛下命这些未曾赴任的官员跟随臣在南洋学堂学习,如今已经初有成效,故而臣领他们进谏陛下,请陛下过目。”
卢宁察觉到皇帝的目光在他们身上轻轻扫过,紧紧地盯着眼前的地砖,不敢有多余的动作。
当初殿试的时候,她已经见过皇帝几次,只是隐约偷偷瞥见皇帝的身形,连容貌都未曾看清,如今虽然距离更近一些了,卢宁却还是不敢多看一眼,以免冒犯天颜。
皇帝收回目光,道:“如此甚好,朕已经命海事府和六部的人做好准备,七日后尔等便出发前往山东,由济王世子朱见淮接应,先自对马往九州巡视,再南下前往印度。”
朱淑元立刻起身道:“臣领旨。”
皇帝语气中多了几分笑意,“姑母客气了,这次前去路途遥远,船队还要仰仗姑母统领。”
如今距离皇帝更近一些,卢宁才从她的帝王威严之中听出了一丝温和。
“臣有赖陛下信任,身担重任,不过为国为家尽心尽力,如何担得起‘仰仗’二字。”
皇帝又吩咐了内阁一定要将船上的物资和人员全部安排妥当,交由惠王和手下官员检点清楚,更要及时通知沿线官员注意接待和补给,如此一番下来,这才让众人退下。
朱淑元带着众人出来之后,见他们都是暗自松了一口气的模样,不免有些好笑,道:“你们在朝为官,以后要面见陛下的时候多的是,有什么可紧张的?”
众人都笑着称是,跟着朱淑元出了皇宫,这才开始商量回去之后的准备。
熙载六年四月初三,船队主要成员前往山东,自登州港出,按照皇帝规划的路线,先带着整支船队巡逻山东附近海面,震慑日本,这才正式南下前往靖海承宣布政使司进行简单的补给,再按照老路线前往印度。
路上倒是也遇到过倭寇和海盗,前者看到大明的船队就跑,卢宁跟着海军的小型军船追击,最终也只击毁了其中两艘船,而后者则是被轻描淡写地放过了。
卢宁一开始还有些好奇,按照国法,这些走私的人应该全部逮捕才对。
还是海军的人告诉她,这些走私的人更容易受到倭寇的洗劫,比谁都希望这些贼囚根子倭寇死,久而久之,这些人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虽然朝廷没有“招安”,但也和这些人有联系,朝廷的武器更加强大, 但这些民间的百姓对倭寇更加熟悉,双方相互配合,也可以维系大明海域的风平浪静。
这次出海抵达印度全程花费了两个月左右,在海上飘了这么久,踩过土地的日子屈指可数,待到卢宁再次踏上土地,即使根本听不懂当地的土民在说什么,卢宁还是由衷生出了一股感动。
总算能够脚踏实地了!
朱淑元察觉到她的小心思,颇有些好笑,“没事,这几年有的是时间熟悉。”
卢宁应了一声,看着商人们熟门熟路地同当地的人做生意,不由感慨道:“虽然听说国库的不少收入都是依靠海外行商的税收所得,但这场面比臣想象中还要热闹。”
朱淑元面露骄傲之色,她凝视着热闹的码头市集,道:“若没有母亲雷厉风行,又怎么会有今日中兴的大明。”
除了在当地售卖货物,众人还有另外一个任务,便是打听传闻中的外国夷人。
说来也巧,这件事还是商队从当地人口中得知的,说是他们在行商的时候打听到南边有外来人的船队出没,沿路在探索当地,在确定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之后,他们才转告大明。
原因也很简单,大明虽然往来印度行商,但却没有占领当地的意思。
而这些未曾谋面的外来人就很难说了,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当然是应该由更加强大的大明来保护他们。
朱淑元在简单了解情况之后,便开始让卢宁等人在印度港口附近的海域进行巡逻,同时修筑简单的防御堡垒等。
之前在靖海承宣布政使司的时候,大明也曾和满剌加开战,朱淑元没有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者,双方在互不了解的情况下,还是要多做几手准备。
大明的船队在印度也有官厂,又有靖海那边的人定期来送补给,在印度驻扎个一年半载并不算什么难事。
他们所要做的,是对那些外来者展示一下“地主之谊”。
而现实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不到一年,熙载七年春,他们就见识到了当地人口中的“夷人”。
这些人打扮古怪,样貌和卢宁在甘肃见过的叶尔羌商人有几分相似,口音也十分古怪,毫不亚于印度当地的土民。
在驶入港口之前,双方对峙许久,在各自派出使者进行简单的肢体语言交流之后,双方暂时达成了“和平”。
朱淑元自然是对这些人保持十足的警惕,并未准许他们上岸,而是在大明船队临时修建的官厂暂时停留,派人四处巡逻,同时摸清楚对方的来意。
在经历了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沟通之后,双方都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大明的要求是可以进行和平贸易,但是严禁对方全部上岸,一旦发现,大明将直接开战。
而这些夷人则是希望能够与当地人进行商业交流,最好是能够取得一些简单的丝绸、茶叶之类的商品,也是为了方便他们回去能够交差。
卢宁立刻察觉到,这些红毛卷发的夷人的国家也是类似大明的架构,有着君臣的存在,这些人也在效仿元光年间开展的大规模的海上探索和交流。
看来他们也对其他地方的“财富”感兴趣,只是还没有像大明一样收获丰硕的成果。
在简单整理了这些情报之后,卢宁不由后背发凉。
还好大明已经先他们一步抢占了机会,也多亏如今的皇帝仍旧对海洋充满了兴趣。
卢宁隐约有一种感觉,这些人的危险并不只是看上去那么简单。
“小卢,佛郎机人的情报整理好了吗?”
卢宁回过神,有些疑惑地问道:“佛郎机人?殿下说的佛郎机人是指那些夷人?”
朱淑元微微颔首,面色严肃,道:“是,我问了翻译,以后就以‘佛郎机’代称这些夷人的国家。”
第15章 浪淘沙令(五)
想要掌握一门语言并不算容易,尤其是此前卢宁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外来的语言,因此学得十分吃力。尤其是对方的发音方式和语序等都明显和大明有着区别,需要反复辨认,而能够学习的方式也只有和对面的人不断进行交流,是以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也很少。
反倒是朱淑元,学得比他们这些官员还要快,原因无他,先前朱淑元几次跑来印度,除了勘察当地,编撰书籍,最重要的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是以朱淑元之前就已经可以不必依靠翻译和当地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