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也明显看见了她,眼前一亮,立刻夸赞道:“哎呀,前科今科都还没有见过武生员娘子,娘子可是国子监的学生?”
卢宁看出对方是想向自己卖东西,却也并不拒绝,笑道:“我是打算考取今科武进士的贡士。”
“一听口音就知道是甘肃人,想必是王威宁的高徒啊!”
“店家过誉了。”
“元光三十二年,显庙奶奶在的时候,王将军难得从甘肃回京述职,喝得就是我们家的酒!”店家一脸骄傲,道:“王将军只尝了一口,就说了一句‘辣’,可见我们家的酒味道极佳!娘子……”
卢宁不置可否,道:“店家给我来一碗,我这就尝尝。”
“好嘞!”
卢宁坐在店外的棚子里,尝了一口高粱酒,确实味道不错,又让店家打了一壶,打算带回去给其他伙计尝尝。
除此之外,卢宁也不忘打听了一番京城有什么地方可以闲逛,又有哪里卖走亲访友的礼品。
到底是第一次去姨母家做客,除了母亲托付的东西,卢宁本人也应该有些心意准备。
在京城简单逛了半圈,卢宁这才带着东西回落脚的客栈,将买好的酒交给留守的家仆,这才前去姨母宅邸。
门口早就有仆从等着接应,见轿子落地,为首的那个便知会身边的人进去通信,自己则在门外迎接,领着卢宁等人进门。
王姨夫早已经在院门处迎接,见卢宁走进来,感慨道:“这还是家中第一个武贡士,不输你姨母和舅舅的风采啊。”说罢便亲自引着卢宁进了厅堂,仆人也跟着上茶水点心。
卢宁笑嘻嘻地问候了一番,这才问道:“怎么不见姨母?”
“都察院一向少不了人情往来,你姨母也不能免俗,我已经让家仆去知会她了,想必今日能够早些回来。宁宁,家中的厢房已经收拾整齐,你尽管住在家里就是。”
卢宁连忙摆摆手,道:“今日急匆匆拜访姨母姨夫也是因为娘的嘱托,我到底是入京赶考,怎么好过多叨扰。临行前师父也同我说过,让我不要随便走动关系,怕其他人刻意传闲话。等过几日我自己在京中租一套院子,再雇一两个人生火做饭,一样方便备考。”
“还是王将军想得全面。”王姨夫说罢,冲着门口招招手,道:“还不过来向你表姐问好?”
赵文璐这才乖乖上前,“表姐好。”
因着公事繁重,王兴兰成婚多年才生育一子,今年也不过五岁罢了,平日里都跟着王姨夫读书识字。
卢宁将随身带着的锦囊拿出来,道:“文璐,这个是我这个表姐送你的见面礼,打开瞧瞧。”
赵文璐先是和父亲对视一眼,见他点头,这才接过打开,只见里面放着的是一枚白玉玉佩,雕刻兰花纹样。
“除了这个,还有笔墨纸砚,是我娘让我带来的,她料想文璐也到了该读书识字的年纪,特意准备了一套。”
王姨夫连声道:“有劳大姐费心了。”
待到王兴兰回来,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一家人坐在桌前,王兴兰先是给卢宁夹菜,随后道:“先前大姐写信给我,说你去参加秋闱,我便想着让你早些入京,咱们一家人也好见面。”她脸上多了几分笑意,道:“当初我和你舅舅一同登科,你娘高兴坏了,给家中送了不少东西,如今轮到你进京赶考,姨母也没什么能帮扶你的,教你一些考试流程、人情世故总还是可以的,只等着你进了殿试……”
卢宁连连点头,道:“这些时候我一定认真备考,定不会让爹娘、姨母和舅舅失望。”
王兴兰不免生出些许感慨,道:“当初若不是有大姐在,家中哪有那么多钱供我和哥哥去学堂读书?还是你们赶上了好时候,如今学堂私塾越开越多,学费反而降低不少。”
卢宁也听母亲提起过曾经孤儿寡母支撑门户的不易,宽慰道:“姨母就放心吧,我娘说过,只要努力,日子都是越过越好的。有姨母姨夫以身作则,文璐长大后必然也是国之栋梁!”
一家人说说笑笑,酒过三巡,见儿子已经去休息了,王兴兰这才对卢宁叮嘱道:“之后若是有机会,姨母想办法帮你走走关系,尽量去南洋学堂多学习一段时日。”
卢宁有些稀奇,小声问道:“为何?不是应该像马玉贞他们那样,去辽东山西等地立功更快吗?”
王兴兰摆摆手,道:“今时不同往日了,陛下是显宗皇帝教导长大的,心里惦记的都是海上的事情,况且你不知道……”她压低声音,道:“听人说了,印度那边有夷人活动的痕迹,惠王如今正摩拳擦掌地要出海去会一会那夷人!只怕南洋学堂的人只会比过去更加吃香……”
卢宁微微一愣,很快明白了姨母的意思。
若是那夷人能够同其他藩国一般与大明友好往来也就罢了,若是他们要与大明发生冲突,像卢宁这种武举出身,还在南洋学堂学习过海洋知识的人才是最稀缺紧要的。
更不用说能够动用皇帝的姑母惠王,可见这消息十有八九是真的。
王兴兰拍拍她的的肩膀,道:“王将军固然老谋深算、高瞻远瞩,但到底多年不在京中,消息不够灵通。自从王将军追击鞑靼之后,咱们大明的重心便开始放在海洋之上,如今还有要在海上打仗的可能,你更不该放过这个机会,若是运气好,之后便能跟着惠王一起出海……还怕不能为国家立功吗?”
卢宁回过神,举杯敬酒道:“我听姨母的!”
第14章 浪淘沙令(四)
趁着自家的商队还未离开,卢宁在京中相看了一番,这才单独租了个小院子,原因无他,卢宁忧心自己每日练武影响别人,哪怕多花几个钱,也总比到时候与其他租客闹得不和睦要强。
反正她也不缺那几个钱。
商队的其他人又帮着卢宁添置了一些基本的家具用物,千叮咛万嘱咐,这才同卢宁告别,带着她为未来嫂嫂挑选的各色礼物返回甘肃。
而卢宁也从一开始对京城的好奇转变为平常,照常每日练武、温习功课。
熙载六年二月初,春闱正式举行,连考了几日,京城中比先前更多了几分热闹。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春闱结束,多年的寒窗苦读生涯也可以暂时停歇一段时间,有闲心在京城内简单逛逛。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还在专心致志地准备殿试的内容,卢宁也是其中之一。
好在期间有王兴兰从旁教导,加上先前王越也曾有所教导,卢宁的殿试也称之为顺利,被点为探花。
先前王越教导的马玉贞是状元出身,卢宁的探花倒是也并不显眼,不过探花这个名次早先传闻都是拨给容貌出众之人,算来卢宁还是第一个做了探花的女子,加之她年纪尚轻,今年也不过二十岁,便已经是武探花出身,是以颇为显眼,风头丝毫不逊于前面的状元和榜眼。
名次颁布后,不论是进士科,还是其余科,被选中者都要上表谢恩、出席恩荣宴、祭拜孔庙,入选的文进士和武进士各有一百六十人左右,其余各科合格者也各有一百余人左右。
由于历年科举的人极多,恩荣宴不再是一次性便能全部解决的事情,因此文武进士、其余六科分成三场宴席,由礼部分别举办恩荣宴,宴席全部结束之后再去祭拜孔庙。
待到一系列的活动都结束之后,已经合格的人只需要按时点卯,耐心等待上面派差事即可。
每一科的前三面都会被直接安排官职,出乎意料的是,尤其是文进士,往往参照祖上留下来的规矩,直接进入翰林院就职,待到之后慢慢熬资历,运气好的,能在四十岁左右进入内阁,只要不断熬走排在自己前面的人,便有机会担任内阁首辅。
但这次颇有些不同,皇帝下旨各科的前三名直接进入南洋学堂学习,其余人根据考核再进入南洋学堂、翰林院等地。
卢宁联想到姨母所说,更明白皇帝确实更加看重海上的事情。
看皇帝这副急匆匆的样子,有很大的概率是要让他们这批人到时候跟着惠王一起出海。
果不其然,教导他们的人正是惠王朱淑元及其丈夫张煜,这两位都曾多次出海,朱淑元参与过南洋学堂的书籍编撰,张煜更曾是科学院天文科的官员,可谓是学识和经验都十分丰富。
即便如今已经有了宗室科举,但能够像朱淑元这样学识丰富的宗室还是没有多少,毕竟这位是显宗的女儿、先帝的姐姐、今上的姑母,自小便和先帝一同读书学习。
好在卢宁当初也跟着王越学过不少行军打仗需要学习的地理天文水文等知识,不算十分狼狈,几次考核甚至还名列前茅,相较之下,其他人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有人和卢宁一般,也是内陆长大的,从小到大连海洋都未曾见过,更不用说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也就只有几个辽东、山东、南直隶、广东、福建等地的官员能够接受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