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小丫鬟后靠美食发家_年糕粉丝汤【完结+番外】(27)

  眼看一家三口都这么说了,沈砚也不再推脱。他厚着脸皮接过碗盘,坦然道:“我就是个普通小吏,林小娘子往后若有什么问

  题尽管来寻我,只要到时别嫌弃我没用就是。”

  “怎么会。”林芝闻言,笑着摆摆手。有句俗话是‘阎王易见,小鬼难缠’。他们这些市井小人物,最常打交道的不是那些权贵公侯,而是小吏。

  在当下,他们不算正经的‘公务员’,却属于数量庞大的编外人员,几乎与百姓直接打交道的事都是归他们处理。

  林芝觉得自家身为外乡人,想要在汴京扎根立足,往后定然不会缺少与小吏打交道的机会,说不得真有事儿要请沈砚等人帮忙。

  “那我就收下了。”沈砚听罢,也觉得往后总有帮衬的机会,便笑着收下,端着吃食回去了。

  待他走后,宋娇娘凑到女儿身边,一边看女儿清洗刚刚剩下的鸡骨架,一边悄声八卦:“原来沈郎并非官员,而是小吏?先头我看他与陶郎兄弟亲近,穿着体面,气度不差,而且谢娘子吕三几个又极为敬重他,还以为他应当与陶郎那般,都是官员,又或是衙内出身。”

  “是啊。”林森也难掩惊讶,“沈郎的气度仪容比我往日见过的那些衙内都要好,没曾想尚是胥吏。”

  胥吏与正经官员的区别,那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顿了顿,他又道:“不过沈郎年纪轻轻,说不得往后辞去吏职,再行参与科举考试也不一定。”

  夫妇俩对视一眼,说是这么说,不过他们也心中有数,若真是家里出了一个读书苗子,那家里头怕不得举家之力托举,哪能让人不读书,而是直接让人到衙门去当胥吏的。

  怕是沈郎瞧着气度不错,实则读书上无甚天赋,走不得科举那条路子。

  尚在席府时,夫妇俩便见着大郎君日夜苦读,光是考入有名的书院时便教主家欣喜若狂,宴请宾客,就连他们这些当奴仆的都得了好大一笔赏钱。

  夫妇俩也没少听说哪家官宦后人蹉跎辛苦十几年,都没能在科举道上闯出一片天,最后只能择优蒙荫入仕,家族也随之渐渐败落。

  官宦人家尚且如此,对于普通百姓人家来说科举更是一条难于登天的道路。

  大多数人蹉跎一辈子,最终还是选择通过官府招募成为小吏,更有甚者连小吏都当不上,只得到街头抄写文书过活。

  “当然也有别的可能。”林森又想起一件事,“说不得沈郎这部分的资料并未造假,他若是家中无人,自是无人托举。”

  夫妇俩唏嘘片刻,很快就被锅里的香味拉回思绪。他们望着锅里咕咚的酱鸭汤,好奇道:“芝姐儿,这是什么?”

  “娘不是看到我做的吗?”林芝被宋娇娘的反应逗笑,把清洗好的鸡架放在案上,背面朝上,敲断脊梁骨,让其尽可能平整一些。

  待做完准备工作,她抹了抹手,再取汤勺将炖好的汤逐一盛出,送到宋娇娘和林森手里:“当然是酱鸭野菜汤,我在里面还加了点硬面胡饼,保证能填饱肚子。”

  “酱鸭……野菜汤?”宋娇娘还是头回听说这个做法,垂首看向手里的瓷碗,只见刚刚盛出的酱鸭野菜汤冒着热气,琥珀色的鸭皮浮在汤上,下面还藏着翠绿的野菜与那不起眼的胡饼块,看着甚是诱人。

  “酱鸭瞧着,怎变好看了?”

  “这酱鸭风干时间过长,以至于表皮干瘪,炖煮后吸收了汤汁,自是瞧着湿润柔软。”林芝解释道,“不仅外观变好看了,而且味道也变好了!”

  宋娇娘下意识点点头,心底不免升起一个困惑:上回的鱼汤能说是巧合了,可这回又是馒头,又是酱鸭汤的,还有那些没处理好的鸡架……自家女儿是何时学的手艺?自己怎一点记忆都没?

  宋娇娘满肚子疑问,可随着涌入鼻尖的香味愈发浓郁,她也顾不上思考那些,连连吞咽着口水。

  她先夹起一块烧得半软的胡饼放入口中,登时眼前一亮:硬邦邦的面饼经过一段时间的炖煮,随着它吸饱汤汁,外皮渐渐变得柔韧筋道,内里紧实绵密,就连香味也变得格外浓郁。

  “好,好吃哎?”

  几乎同时,尝了一口的陶应策也发出同样的惊叹。他夹起一块酱鸭,细细观察:“啧啧,林小娘子厉害啊。”

  “是吧?”沈砚尝了一口,眉眼舒展:“简直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

  “化腐朽为神奇?沈大哥说得太过了。”陶应衡随口道,“不就是用酱鸭加水炖煮而成的么?只要有好点的酱鸭,应当都能做出来的吧?汴京随便寻一家酱鸭,都能做出这物来。”

  沈砚笑了笑,没接话。

  陶应策看了一眼死鸭子嘴硬的弟弟,摇摇头:“哪是酱鸭做得好。”

  “汴京酱鸭做的最好的当属乌姐酱鸭,酱鸭色泽均匀,表皮完整,肥瘦适中,光嗅着便有一股浓郁的酱香味。”

  “而眼前的酱鸭,鸭肉色深,表皮褶皱干巴,显然已是腌制过度。若是哪家汴京饭馆敢把这般的酱鸭送到宾客面前,怕是会贻笑大方。”

  陶应策又夹起一块酱鸭,仔细展示给弟弟看:“你细细尝尝,林小娘子炖煮了许久,这酱鸭肉的咸味才恰到好处。”

  “教我说,恐怕原本的味道非常咸!如今鸭肉味道恰好,同时汤味也没有偏咸,可见是林小娘子重新调味所致。”

  这等调味水平,绝非一般人。

  陶应策啧啧称奇,询问沈砚:“查席知州府的人是不是查错了?林芝原本在席家真的是做绣娘,而不是做厨娘的吗?”

  陶应策端起酱鸭汤又喝了一口,再夹起一块硬面胡饼放入口中,吃得心满意足,暗叹自己运道不错,竟是能碰上这般厉害的人物。

  陶应策想到这里,不免望向沈砚,暗暗下定主意,下回出去时也得学着做点好事。

  瞧瞧他就心软了一回,砚哥儿就带回了‘救命人’。

  沈砚垂着头,长长的睫毛一颤一颤的。他一口酱鸭汤,一口馒头吃得分外香甜,待把馒头吃掉,沈砚方才抬起头来,目光落在盘里剩下的两个馒头上:“策哥儿,衡哥儿,你们俩吃馒头吗?不吃的话,我就吃了。”

  “这是腌鱼山鸡馅的馒头吧。”陶应策想起这个闻所未闻的组合搭配,兴致勃勃地捡起一个放入口中。

  只咬了一口,他便挑起眉梢,面露惊讶:“好奇妙的味道。”

  虽然食材的组合奇奇怪怪,但味道是真没话说。腌鱼的咸香深入鸡肉,配合香菇特有的鲜甜,那味道着实教人眼前一亮。

  “说得太夸张了。”坐在一旁陶应衡撇撇嘴,他光听到名字就不觉得这玩意能好吃:“腌鱼鸡肉馒头,能好吃到哪里去?你们也太夸张了。”

  “那你不要吃?”

  “我不要。”陶应衡双手环抱胸前,即便那诱人的香味一阵又一阵的涌入鼻腔,他也斩钉截铁地摇摇头。

  “那就归我了。”沈砚见他这般肯定,嘴角微微上扬,心情不错地拿起第二个。

  陶应策则摇摇头,先三两口将馒头吃掉,方才说道:“你不懂,这腌鱼与山鸡的搭配听起来古怪,事实上还是有些道理的。”

  陶应衡并未呛声,不过从表情上来看他显然并不服气。

  陶应策吃到美食,心情不错,难得和颜悦色地解释:“你可知道鱼羊鲜?”

  “大哥,我又不傻,鱼羊鲜当然是知道的。”陶应衡笑道,“鱼羊合一名为鲜,可见其味道鲜美,自古以来便得天下人的追捧,可这又和腌鱼与鸡肉的搭配有何联系?那是山鸡肉,与羊肉可是天差地别!”

  “的确如此。”陶应策点点头,“不过鱼肉和鸡肉的搭配,亦然也有一道名菜,名为鲜上鲜。”

  “便是说这鱼肉和鸡肉搭配得好,就是鱼羊鲜也比不得它的滋味。”

  陶应策见陶应衡还是不以为然,索性侧身与沈砚说道:“难怪和州渡口的冯记馒头铺愿出两百贯钱买她的方子,这林小娘子着实有点本事。”

  “冯记馒头铺?”陶应衡听到这里,忽地一愣:“就和州渡口的那家?”

  “没错。”

  “怎么……会?”陶应衡顿时难以置信。在车队停留和州渡口的最

  后两日,便有本地官吏推荐他去尝尝冯记馒头铺。

  陶应衡嫌猪肉腥膻价贱,并非君子所用之物,故而买的是羊肉馒头,因这馒头味美,还买回数个给兄长尝过,更赞其味道不亚于汴京铺子,不愧是本来有数的名店。

  可林小娘子才跟着自家车队来到和州,怎么就跟冯记馒头铺联系上了?

  陶应策瞧着弟弟那震惊模样,顿时乐得笑出了声:“哎呀,是我忘了,毕竟你并非官吏之身,故而还不知道审讯的结果。”

  “那批盗匪跟踪林小娘子一家,便是从牙行得知冯记与她签订契书,刚刚拿到了两百贯钱。”

  “啊?”

  “据说是感谢林小娘子改良馒头方子哦。”陶应策好以整暇,兴致勃勃瞅着弟弟的反应,贴心地瞒下林芝是改良大葱猪肉馒头,而不是羊肉馒头的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美食文 种田文 轻松  年糕粉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