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蘅小跑过去,查看杜采文留下的那几张纸,上面的字中规中矩,胜在方正清晰。
杜采文怕她不满意,解释道:“这已经是最好的了。”
“我知道,那我们开始吧。”
徐蘅加入抄写军报的队伍,杜采文先给她分了五十份,倘若写不完再重新分配。
几人合力,按照杜采文的定稿小心抄写,一个字都不能改,所以落笔时更要警惕,注意别写错,否则整张都得重来。
万事开头难,徐蘅写一张的时候提心吊胆,眼睛紧紧盯着范例,生怕写错一个字,认真一笔一划勾勒字形,又怕位置不对,反复比划定位。
完全写下来一张,她才丢了笔,往后倚靠椅背,长长呼口气,伸手揉。捏酸疼的臂膀,转动手腕,缓解疲乏。
仅仅一张军报,徐蘅已经熬不住了,她还要抄剩下四十九份。
徐蘅转头看向杜采文,希望减少几份军报,哪知定睛一看,杜采文案头已经铺展好几张了,全是等候墨迹干的。
她伸张脖子偷觑,字迹工整,并非草草了事。
难怪杜采文对印刷兴致不高,根节在这里,她自己就能做到比印刷快,何需借助外力。
徐蘅心惊,什么也不说了,紧忙抽下一张纸,低头狂抄。
五个人花费十天抄完,徐蘅的胳膊累得几乎抬不起,拿笔微微发颤,杜采文却跟没事人似的,铁手般,没有半点异状。
徐蘅交了最后一份军报,决定躲开杜采文,再不帮忙抄东西。
这看着简单,却是一项体力活。
她往徐茂房间里钻,跟徐茂一起睡觉,久违地沾床就熟睡不醒,一夜好眠。
杜采文将所有上交的军报审查好,汇报给徐茂,徐茂选了个良辰吉日正式发放忠义军报第一期。
军报分发到各个班级,众人围拢了,踮起脚尖往人群中心看,新奇地打量这份军报。
班长抱着军报高声道:“别挤,每个人都能看,一个一个来。”
第77章
各班班长大声维持秩序,让自己班的人排队站好,整齐划一坐下,静静等候她下发报纸。
九个人合看一张,班长自己手里拿一张,刚好每个班十份分完。
“上面讲的什么呀?这个字我记得好像学过,一时间忽然想不起来了……”
大家拿到报纸凑近一起看,指着上面的文字小声议论,她们发现自己只认识零星几个字,其中一部分还仅认半边,无法确定对错。
众人不由抓耳挠腮,互相询问。
班长清清嗓子,“大家别着急,看不懂没关系,听我说,我会先读一遍,大家安静些,认真仔细听,有问题再问我。”
“不要不当回事啊,杜娘子说了,上课是要用军报的,杜娘子会为大家解读元帅讲过的话语。”
班长拿起报纸,展示给所有人看,用手指向中间单独划出来的长框,里面正是《徐语》栏目,“大家看这儿,注意,这是最重要的地方,框中文字就是元帅讲话,如若有心,可以背下来,领悟元帅所思所想,不断精进自己。”
众人张大嘴巴,眼里流露惊诧神情,纷纷调转视线,一齐看向军报的中间位置,好奇地研究起来。
班长看大家注意力差不多聚集在军报内容上,翻动纸张的声音微弱,并且逐渐消失。
空气里格外安静,班长摆正姿势,打开报纸自右边开始念。
所有人紧忙转移目光,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班长说话,一个字都不舍得放过。
头条新闻,肃州都督、平北节度使杨牧谋逆围城,皇帝携太子、妃嫔和重臣仓惶奔逃,封忠义军元帅徐茂为晋王,诏令进京平乱。
皇帝出逃途中,禁军哗变,冯贵妃被赐死以平息怨气,队伍顺利南下。
这些事情士卒们多少听过一些,不过每个人东拼西凑,知道的不全,经过军报前后梳理,大家总算看清楚事情全貌。
有人忍不住问道:“圣上就这样弃城而逃,京都落入贼子杨牧之手,那城内百姓怎么办?”
“圣上和贵人们都逃走了,杨牧算盘落空,应当全力追踪圣上,或许不会为难城中百姓。”
“难说,万一他气恼,拿百姓泄愤呢。”
大家七嘴八舌,谈论自己手里想法,同时明白徐茂下令急行的原因,归到最后感叹道:“元帅心系百姓,是我等之福,天下苍生之福。”
报纸内容接着是军中的训练情况,大概讲了下每天都在做什么,成果如何,表扬优秀班级。
“我们班,我们班!”
上报的班级沸腾,激动呼喊,其余人皆向她们投去羡慕的目光。
“别光顾着羡慕别人,咱们下次也努力上报,只要表现好,认真训练,每个班级都有机会。”班长们放下报纸,趁机鼓励大家打起精神,努力拼搏,争取下次登报表扬。
众人受到激励,心潮澎湃,端正坐直身体,期待下一份军报出现自己班。
“好了,下面是大家写的文章,咱们一班张秋桂的《从军以后》便被选进军报,大家鼓掌祝贺。”班长抬起头,向张秋桂投去羡艳的目光。
大家惊奇,“居然真的选上了。”
众多道探究的视线落到张秋桂身上,张秋桂黑黑瘦瘦,看着平平无奇,放进人群里立马淹没其中,完全找不到她,平时也没什么存在感,想不到竟有如此才华。
张秋桂听到班长的话亦是震惊,瞪圆眼睛久久无法回神。
她完全没抱希望,仅仅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了出来而已,好多字还是她到处请教人,这篇文章才最终完成。
张秋桂感觉脸庞滚烫,羞赧地低垂脑袋,露出一截后颈,不敢抬头回应众人目光。
班长感叹道:“《从军以后》讲了她参加忠义军以后的感想,说实话,我第一次读完都流泪满面,虽然没有绮丽的用字,但字里行间饱含深情,难怪入选。”
众人心思各异,前面班级被表扬终究是集体荣誉,切身感受没有那么强烈,而张秋桂的文章入选登报,大家便心生不少想法。
张秋桂可以,为什么自己不行呢?
向下一份军报投稿的念头升起,大家胸腔狂跳,充满无限期待,小心翼翼地摸了摸书写张秋桂文章的地方,沾沾文气。
班长进入正题,两手捏着报纸朗读文章,声情并茂。
进入忠义军以前,张秋桂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娘子,家里姊妹众多,底下弟弟年纪尚幼,需要她跟姐妹轮流照顾,同其他人家并无不同。
近几年,姐姐们接连出嫁,不像小时候听来传说故事里讲的那样,没有吹吹打打地迎亲,而是穿一身干净衣裳,抱着包袱登别家门,吃顿饭,从此即为别家妇。
轮到张秋桂出嫁的时候,各家各户都拿不出多余的粮食,几近饿死,相看几家都瞧不上她,说她不够漂亮,不好生养,多一个人多一口饭,拒绝亲事。
她娘愁眉不展,爹终日唉声叹气,家里没有粮食了,她爹请了人牙子过来看,准备卖她给人做奴婢。
这时候,忠义军出现,招募士卒,不仅可以吃上热饭,踏踏实实地睡觉,还能上学读书。
张秋桂感觉跟做梦似的,时常掐痛自己,证明这一切不是她臆想出来的,她真的有了新生活。
班长念到情深处,泪水哗哗直流,众人境遇相似,深受触动,拉着袖子默默流泪。
末了,有人用衣袖胡乱擦脸,握紧拳头道:“这都要感谢元帅,如果没有元帅,咱们也不会有现在的好日子,谁敢动元帅一根寒毛,我跟谁拼命!”
其余人纷纷附和。
最后到《徐语》栏目,杜采文上课会重点讲解,所以班长简单地念了一遍,让大家提前了解,不作多余动作。
士卒们扒着中间的细长条框研究,班长念一句,她们小声跟读一句,记忆字音字形,努力理解话语意思。
幸而这些言语并不复杂,通俗易懂却富含深刻道理,听完以后用心记,很快就能完完整整地背下来。
宋得雪初到忠义军中,刚好赶上这份军报,颇觉新鲜,她真正看完更加震撼。
忠义军报不简单,它既为士卒介绍天下大事,当前局势动态,又写明军中各方面情况,规矩严明,使士卒了解忠义军,明确自己每日都做了什么,而不是浑浑噩噩做人形兵器。
军报令士卒主动思考,鼓励她们自发投稿,激励人心,加深归属感。
宋得雪感觉这不是训练普通士卒,而是培养能够独当一面、调兵遣将的优秀将领,否则根本不必做这么多。
小士卒,手脚健全,能拎得动刀,上阵砍杀,如此足矣,标准极低。
而忠义军太特别了,整理元帅徐茂的言语,让军中士卒了解其为人行事,倡导共同学习,凝聚共识,上下同心,这样一支明理强识的军队剑指一个方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不是理所当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