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承道:“贝城那边只有一道招牌醋鱼,还是以难吃闻名天下,所以我们没必要去贝城吃饭。”
李妙妙:“……”
“殿下,你之所以会率军从豫城和襄城路过,是因为要带我去吃好吃的吗?”
赵伯承说也不完全算是,“主要豫城和襄城的确是必经之地。像是贝城,离我们的行军路线还有一段距离,不是非要路过。”
李妙妙这才点了点头。
赵伯承又道:“累不累?躺下休息一会儿。”
李妙妙不累,她是个爱玩的性子,这么慢悠悠地往海城行军,其实跟踏青也没什么区别。
赵伯承便也由着李妙妙,既然她爱玩,便让她玩。
大军沿着郊区行进了两天便抵达豫城,赵伯承没通知豫城太守,也没惊扰百姓,只吩咐全军自行找地方休息,等用完饭后再继续启程。
赵伯承换上
常服后便陪着李妙妙去豫城的街市逛美食了。通过打听,得知豫城最有名的一家酒楼叫醉香居,而这家醉香居的招牌菜是秘制炸肉条。据说醉香居老板的祖上曾在大宴王朝时期当过宫廷御厨,而那道秘制炸肉条就曾深受大宴王朝宴灵帝的喜欢。
李妙妙扭头问赵伯承,“殿下,这是真的吗?”
赵伯承:“不曾听说。”
李妙妙:“……”
大宴王朝都已经灭亡了两百多年,一般只有很重要的事情才会被文献记载,但像这种吃的东西除非被某个皇帝曾大加赞赏过,否则谁会记载这些?
赵伯承:“不管是不是真的,先尝尝看,如果好吃就打包一份在路上继续吃。”
李妙妙点头点头再点头。
她继而跟赵伯承一起去了醉香居。一进门,店小二就立刻热情地招呼过来。
“哟~二位客官您们里面请~”
李妙妙站在醉香居门口抬头望了眼二楼靠窗的位置,然后对赵伯承道:“我要坐在那里!”
赵伯承浅笑说好。
两个人便一起往二楼走去。
店小二麻利帮李妙妙和赵伯承又擦了遍桌子,然后将菜单恭恭敬敬地呈给赵伯承。
赵伯承接过菜单没看,又直接给了李妙妙,“想吃什么就点。”
李妙妙开心说好。
店小二是个人精,一看这情况连忙又跟李妙妙热情推荐,“这位夫人要不要尝尝咱们店的招牌秘制炸肉条?可是祖传了二百多年的手艺。”
李妙妙点头说好,她原本就是来吃秘制炸肉条的。李妙妙扫了眼菜单,先把那道秘制炸肉条圈了出来,又圈了几道菜单上推荐的热门菜。
店小二一一把菜记下,然后招呼着李妙妙和赵伯承:“您们二位请稍等,咱们马上就给您们上菜!”
李妙妙点头。
赵伯承给李妙妙倒了杯加了奶的茶,李妙妙便一边喝奶茶一边等菜。
旁边一桌是几个年轻男人,其中一个嚼着花生米对另外几个道:“你们听说了吗?晋王把安淮牧给打了。安淮牧可真是倒霉,人家就想进京朝拜皇帝,结果晋王不准也就罢了,还直接把人给打了。”
安淮牧就是韩江。
李妙妙听着这话下意识去看赵伯承,赵伯承依旧跟平时一样面色无波,仿佛没有听到百姓们的议论。
旁边一桌的另一个男人又接话道:“主上年幼,晋王祸政,打一个安淮牧算什么?你们没听说吗?晋王私自调来了西北军,还直接把西北军驻扎到了京城,你们就瞧好的吧,搞不好哪天这个晋王就直接把咱们皇帝给……”
那个男人没敢把话宣之于口,只用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代替。
旁边的男人们都附和点头。
李妙妙真的很不理解,“殿下,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
韩江进京明明就是想要造反,哪个诸侯进京朝拜皇帝带着五万大军啊?这些人怎么能抛开事实胡乱造谣?
李妙妙嘴角向下很不高兴。
赵伯承轻轻握了握她的手,“不妨事。”
这种抹黑的话赵伯承早就已经听腻了。他是辅政大臣,又是小皇帝亲封的大将军,其他地方诸侯对他嫉妒羡慕恨实属正常。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笔杆子里面造舆论。那些地方诸侯从武力方面干不过赵伯承,就只好养一堆文人墨客来摸黑他。
而百姓们见识少,根本也不知道实情是怎么回事,只能是那些文人墨客宣传什么,他们就相信什么。而且百姓们压根儿也不在乎真实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什么皇帝、晋王、各路诸侯,不过就是茶余饭后用来解闷儿的闲话罢了。
李妙妙不开心拍桌叫来店小二,“开个包房,我不想在外面吃了。”
店小二不明白李妙妙为什么忽然不开心,但客人要开包房,他自然照办。他继而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好嘞~您们二位包房请。”
李妙妙随即起身。
赵伯承陪着她起身,李妙妙却又忽然停顿住了脚步。
赵伯承顾着她,“怎么了?”
李妙妙垂着眼眸,但一秒钟又转身伸手轻轻捂住了赵伯承的耳朵。
她的声音软软的,又甜又暖,“殿下,我们不听。”
赵伯承微怔,待反应过来李妙妙话里的意思,他浅浅弯了下嘴角,“好,我们不听。”
第40章
醉香居的招牌秘制炸肉条也就那样吧,虽然味道不错但也没有宣传得那么惊艳。
李妙妙吃完后没有再打包一份带走,除了对秘制炸肉条的味道略微有点失望之外,还因为这道菜凉了就真的不太好吃了。
李妙妙与赵伯承直接回了客栈,休息一晚后便继续启程往海城的方向走。
之后的几天都在走官道,休息的地方只有驿站,驿站没什么特色小吃,都是中规中矩的菜式,李妙妙只能以吃饱为原则,也没怎么挑。
抵达襄城是在十天之后,因为有之前豫城秘制炸肉条的例子,李妙妙对襄城的美食都已经不太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没想到襄城的荷叶鸡非常惊艳,又让李妙妙给吃开心了。
李妙妙喜滋滋打包了一只荷叶鸡,然后准备在路上继续吃。
离开襄城的那天正好是立秋,虽然刚刚立秋天气不会一下子变凉,但比起盛夏酷暑已经凉快了很多。
李妙妙不想坐马车了,因为坐马车虽然相对舒服,但坐久了容易闷。赵伯承看出李妙妙的心思主动带李妙妙一起骑马,李妙妙原本想自己骑一匹,但军队里面没有温顺的小母马,只有凶悍地战马,赵伯承怕李妙妙控制不了战马,就没准她一个人骑。
李妙妙想想也就妥协了。虽然跟赵伯承共乘一匹没有自己骑那么自由,但比起坐在马车里还是自在很多。
襄城离海城已经不算远,赵伯承一路带着李妙妙骑马前行,连进入海城后都没有让李妙妙坐回马车。
李妙妙一开始还没觉得不妥,直到进入海城看到百姓们看赵伯承的眼神儿,李妙妙才后知后觉她是不是应该回马车里面坐着。毕竟赵伯承是出征打仗,就这么带着王妃堂而皇之地率军骑马进城,会给人留下一个什么印象?
李妙妙窝在赵伯承的怀里超小声,“殿下,我还是回马车里面坐着吧。”
赵伯承知道李妙妙在想什么,但赵伯承从来就没在意过别人怎么看他。
赵伯承言简意赅,“不必。”
李妙妙:“那殿下的名声……”
赵伯承:“本王哪有名声。”
李妙妙:“……”
这倒也是。
赵伯承都“祸政误国”、“残害忠良”了,好像也不差一条沉迷女色。
赵伯承一路骑马带着李妙妙抵达镇北侯驻扎的军营,他先把李妙妙安排在主帐里,然后才又去与镇北侯汇合。
镇北侯告诉赵伯承,现在齐国与周国的战事已经进入僵持阶段,周国打不过来,齐国也打不过去,看样子至少要打半年以上。
赵伯承并不意外。
周国也是军事强国,只要不是昏君主政,综合实力能跟齐国五五开,不,确切的说,周国比齐国还要强一些,毕竟周国的政权没有齐国这么不稳定。
赵伯承语气无波,“不着急,马上秋收了,现在跟周国硬拼并不占优势,等到入冬之后,周国那边很可能会粮草紧缺。”
镇北侯点头,“臣也是这么想的。”
他说着,又顿了顿,“殿下,臣听说您在宛城阻截韩江,朝廷没有派援军。”
赵伯承嗯,“成湘侯是太后的亲侄子,丞相推举他辅政。太后没有主见听之任之,早晚必成祸端。”
镇北侯有些气愤,“丞相真是老糊涂了,怎么能让成湘侯辅政?”
赵伯承无声叹了口气,“丞相年纪大了,不愿过多参与朝政,再者,即便不让成湘侯辅政,丞相自己在朝中也压不住。”
齐国其实就是一盘散沙,不止外面的诸侯野心勃勃不忠心,朝堂之中的大臣们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