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玉婵刚刚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
“连口述的都没有?”
田凤英摇了摇头。
婆媳两个聊了一会儿,田凤英还是担心霍老二。
吃晚饭的时候,田凤英继续抱怨他。
从霍老二本身到霍家十八代老祖宗。
“霍家膏药远近闻名,靠着膏药起家的,竟然把药方弄丢了,你们霍家怎么这么出息……”
霍老二被媳妇骂烦了,忍不住去想霍家往事。
还真被他想到了什么。
“玉婵,你识字不?”
宁玉婵刚吃了半碗饭,正琢磨赚银子的事,闻言惊了一下,“认识的。”
霍老二指挥着田凤英去把箱子打开,翻到最底下,有一本黑不溜秋的书,拿出来。
一股子霉味,田凤英不喜欢,“找这个干什么,你又不识字,腿坏了,还把脑子连累了。”
霍老二不跟她分辨,“你给玉婵。”
宁玉婵一边接过霉书,一边跟霍老二说:“我娘识字,我和姐姐小时候都跟她学过,做学问不成,读个书信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她随手一翻。
“爹,这都是药方啊。”
田凤英凑过去:“什么药方?”
宁玉婵指着书里的字跟田凤英解释:“琥珀膏、止血定痛散、复元活血汤……”
田凤英听不明白,“干什么的?”
宁玉婵一一给她解释,“琥珀膏是消肿止痛的,复元活血汤是活血化瘀的……”
田凤英没有耐心听她读完,“有没有治你爹这种的。”
宁玉婵仔细查找,忽然一喜:“有,壮筋续骨丹,腿骨折成两段,大小腿琵琶骨折都能治。”
田凤英高兴了,一把夺过宁玉婵手里的书。
霍老二也高兴,不过他比田凤英心细一些。
“你别抢坏了,这书年月久,不结实了。”
田凤英赶紧小心翼翼的护好,她不识字,可盯着这本霉书,仿佛在看刚出生那会的霍长生,既疼又爱。
“长生他爹,你这腿有救了。”
霍老二还是担心,“药方是有了,可怎么做,咱家谁能行?”
田凤英做饭还可以,让她熬膏药,和开玩笑差不多。
霍老二大字不识几个,更不可能熬出来了。
桃花和长寿年纪小。
只有宁玉婵识字,看着能撑起这个重任。
除了长寿不在家,霍老二、田凤英和桃花都不约而同的看向宁玉婵。
宁玉婵满脑子浆糊,“我?”
霍老二瞅着霉书问她:“里边有熬制方法吗?”
宁玉婵点了点头:“有的。”
霍老二咬了咬牙:“那就试试,试不出来无非浪费些药材,真试出来了,咱家可就有指望了。”
宁玉婵捏着霉书,仿佛捏着千万斤重的东西,又好像捏着霍老二的腿伤,还像捏着霍家的命脉和未来。
如果熬出来了,不光能治霍老二,还能发家致富。
对了,宁老汉的手也受了伤,没准陈年老伤也能治呢。
宁玉婵不太有底气,“那我试试?”
几个人同时点头,“试。”
田凤英这些年没少吃亏,戒备心强,嘱咐道:“今天这事,谁也不能说出去,尤其这本书,万一传出去,肯定有人上门讨要。”
宁玉婵肯定不会说,第一个点头。
桃花恨死了奶奶和大伯大娘那些人,也不会说的。
田凤英自然不会说。
只剩下一个霍老二,田凤英不放心。
“你长点心,这个家里就你忘不了东院那些人,传出风声,咱们什么都剩不下。”
霍老二为难道:“可是有人问起来,咱们怎么说?毕竟熬药不是什么能藏着掖着的事。”
田凤英好笑道:“那还不好说,就说玉婵从娘家带来的。”
第8章
一家人达成协议,有药方之事,任何人都不能告诉。
这个任何人还包括霍长寿。
他整天像野人似的不着家,被他知道,谁也不保证他会告诉谁。
这件事定下来,很多问题也就冒出来了。
霍老二脚腕受伤,肯定得先熬制霍老二能用的膏药。
这个大家都没有异议。
有异议的是,药方上写明十几味中药,怎么弄回来?
宁玉婵想了想,说道:“明天先去城里各大药房转转,价格公道的,先买回来,价格贵的……打听一下附近山里有没有,咱们上山去采。”
田凤英觉得这个方法不错。
“对,咱明天先转转。”
霍老二忍不住自责:“偏生我这腿坏了,要不我明天就去山里。”
田凤英笑道:“要不是你的腿,咱还想不起来这本书的事,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桃花也笑:“这膏药咱肯定能熬出来,爹,你这腿用不了多久就好了。”
霍老二一家从出生起就在村里转悠,去城里的次数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忽然要做这么大事,各个心里都沉甸甸的。
尤其宁玉婵,大家对她充满期待。
可她只认识几个字,熬粥还行,熬药是赶鸭子上架。
花时间,累点还好,就怕浪费了昂贵的药材。
当天晚上,她把药方拿回屋,就着烛光仔细研究。
家里没有纸笔,想做些记录都没办法。
也是她聪明,找出一块白布,又去灶膛掏出两块炭,把想要记录下来的东西写下了。
说起来可笑,她连药材都不认识。
如果能成功,可真是老天爷帮她。
一整夜,霍家人心里都憋了股气,有这些年被压抑的怨气,也有想要过好日子的志气,还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气。
早饭过后,宁玉婵和田凤英、桃花三个人简单收拾收拾,踏上进城之路。
霍大娘看见田凤英出门,隔着院子,阴阳怪气:“长生他娘这是去哪啊?”
田凤英用大嗓门回她:“出去转转,听说城里有热闹,我们瞧瞧去。”
霍大娘皱眉:“老二腿都坏了,你们还有心思进城看热闹?”
田凤英好笑:“长生爹生病,我们还不过日子了?”
几个人说着话,出了院子,遇到柱子媳妇,山杏。
田凤英感激柱子带霍老二去了两趟大杨村,脸上堆满笑说:“这几天家里不合适,等几天请你们两口子吃饭。”
山杏是个大方的性子:“都是邻居又是亲戚,二婶子客气了,我二叔可好些了?”
田凤英感叹:“没,我去城里看看,给他开点药,就这么熬什么年月能好。”
山杏也是这个想法:“咱这里的大夫不行,去城里找好大夫,那才好的快。”
几个人路过田凤英的娘家,田凤英跟娘家兄弟借了十两银子。
也不知道够不够,带着上路,心里踏实些。
宁玉婵又提到自己这里有银子。
田凤英看她真心要在霍家过日子。
一家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她虽然不想宁玉婵出银子,可到了紧要关头,只怕也留不住。
“你先拿着,如果我这些不够,再用你的。”
三人花费小半个时辰进了城。
秦州城距离京城一百多里地,算是天子脚边,赶不上京城热闹,但在全国绝对排前几。
还没踏进城里,已经被车水马龙震撼到。
所有人站在城门口排队接受检查。
宁玉婵没出嫁前,几乎每天都帮宁老汉进城卖面食,已经很熟悉了。
不过她熟悉的只有城东这一块。
因为宁老汉只在城东附近出摊。
城门口的守城官也认识她。
没看见宁老汉和她姐姐,好奇道:“今天怎么换人了?你老爹呢?”
守城官是个热心肠,本地人,念着乡里乡亲,对过往乡户十分照顾。
宁玉婵面皮薄,不怎么擅长和男人聊天,不过她不排斥守城官,每次从门口过,只要遇见了都会俯身行个礼。
“我和婆婆、妹妹一起来的,我爹没来。”
“婆婆?”守城官看了一眼田凤英。
他早前就注意到宁老汉的两个女儿,一个比一个漂亮。
像他这种二十大几的男人还没媳妇,见到漂亮姑娘肯定忍不住多看几眼。
甚至还打听过,可惜两个姑娘都定了婆家。
今天看见宁玉婵和婆婆共同进城,心里免不了感叹,什么样的男人才能娶到这么漂亮的姑娘。
“恭喜宁姑娘。”
“谢谢刘大人,”轮到她们过检,宁玉婵又行了一礼,随后挽着田凤英走进城门。
守城官刘汉生稍一迟疑,紧走几步追上去。
从兜里摸出二两银子,塞给宁玉婵。
“这个恭喜你新婚大喜,买糖果吃吧。”
宁玉婵一个普通老百姓,怎么敢要守城官的东西。
“刘将军,使不得……”